解讀《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變世界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變世界

今天要聊的話題是印刷術。

毫不誇張的說,印刷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我在之前的節目裡說,我們與其他所有的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們只有一種能把信息傳承下去的方式,就是基因,而我們還擁有一個平行於生物基因,能夠不斷往下傳遞的信息系統,這個就是我們的文明。而印刷術,是傳承人類文明,讓其快速發展的最最重要手段。


蔡倫與造紙術

在講印刷術之前,先簡單的說兩句造紙術。我們中國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術。歐洲人掌握造紙術那可是一千年以後的事情了。所以歐洲還在中世紀陷入文化黑暗的時候,我們東方的科技和文化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其中造紙術和印刷術是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的。

發明造紙術的是蔡倫,是東漢時期的一名宦官,在中國他可謂是無人不知,我們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上就有。在日本人所寫的一本專門介紹中國宦官的書當中。蔡倫被認為是排名第一的人物,就連鄭和都要排在他的後面。

而今天出現了一些對蔡倫的質疑聲,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紙張,時間上顯然比蔡倫更早。所以說他不是發明紙張的第一人,證據似乎很是相當的確鑿。但是這其中存在很大的一個問題,發明紙張和發明和造紙術完全不是一回事。蔡倫所發明的是一套採用便宜原料大量製作紙張的工藝,並不是說在他之前就沒有紙張。造出一張紙和能夠形成一個造紙產業是兩回事。而且蔡倫之前出現的紙張是用來墊油燈的,作用和抹布一樣,並不是用來書寫的,所以不在我們討論的文字載體之列。

簡單幾句話,為蔡倫正正名。他所代表的中國造紙術,歷史作用在於把紙張變得便宜、輕便且易於使用。後來傳到西方,造紙業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文明進程都有著很強的相關性。這自然很好理解,文明的進程他都是和知識的啟蒙和普及有關。這我們後面還要說到。

當然了,光靠有紙張還是不夠的。紙上要有信息啊,要把紙變成書才能傳播知識啊。當時書的生產全靠手工抄寫。抄書就需要大量識字的人,但是培養識字的人又需要書,這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這個時候,印刷術就應運而生了。

解讀《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變世界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術

最先發明實用的印刷術的是我們中國的唐代,甚至是更早的隋代工匠,他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就是把文稿翻轉過來,攤在大木板上,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然後直接刷上墨,再把紙張壓上去,就形成了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出現使得知識快速在我國開始普及,這也是讓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宋代一直到清代之前,我們的出版業相當的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出版業同樣發達的古羅馬有一點非常的不一樣。就是他們有出版審核制度,而我們在清代之前從來就沒有。

我們當時出書有點像是今天的自費出版,並且不需要出版執照或者書號,只要掏錢就行。

寬容的環境,是文化繁榮的土壤。雖然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改朝換代,很多建築都被焚燬了,但是書籍還是大量的流傳了下來。

直到清朝,清政府大興文字獄,並且藉著編寫《四庫全書》之名,大肆刪改毀壞了大量圖書,才讓中國的圖書產業停滯不前。

這是雕版印刷的貢獻,而後來流傳更廣的,對人類文明貢獻更大是的活字印刷術。也是我們今天重點想說的。


畢昇與膠泥活字印刷術

提到活字印刷術,我們都知道兩個人名。一個是我們宋代的畢昇,另一個是德國人古騰堡。他們兩個是各自獨立的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雖然說,畢昇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要比古騰堡早了400年。但是在發明了之後,基本上就沒怎麼用。當時還沒法燒製出大小相同的膠泥活字,排版出來字都對不齊,完全沒有雕版美觀。而且膠泥活字的強度也不夠,很容易損壞,從效率上來說,相比於雕版也沒有太大的提升。因此,直到明清的時候,中國依然採用雕版印刷。

那畢昇為什麼會這麼出名呢?這裡插一句,是後來為了和西方人比比貢獻,才在《夢溪筆談》這本書的記錄中找到了畢昇的名字,而且就連“四大發明”的這個概念,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鼓舞士氣,把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請到重慶之後,才提出來的。其中更多的是宣傳的目的。

雖說畢昇的膠泥活字很不實用,但是一項新發明的才出現的時候其實就是這樣的,比方說最開始的蒸汽船,也比不上成熟的帆船;最早的汽車,也不如馬車;最早的計算機,是幾十噸重的龐然大物。所以如果沒有後面的不斷升級迭代的話,新的技術是無法發展成熟,並最終改變人們的生活的。

那在畢昇之後,我們中國再也沒有人改進活字印刷術,直到後來,鉛活字印刷術從西方傳回到我們中國。


古騰堡與鉛活字印刷術

早在宋代的中國,我們在享受閱讀各種圖書的時候,歐洲人還在拿手抄書呢。後來,一直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改寫歐洲歷史的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

在2005年,德國評選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德國人,古騰堡排名第八,他的排名竟然在愛因斯坦和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前。可以說,古騰堡的印刷術,開啟了歐洲走上文明的道路,並且最終摧毀了一個在文化上封閉,技術上停滯不前的舊世界。

古騰堡的貢獻主要有這些:

  • 首先,他發明了“古騰堡字母庫”,那是一種能夠大量鑄造一模一樣的金屬活字的技術,畢竟拉丁文字母在加上一些數字和標點符號也就這麼幾十個。並且這些活字還都是同一套“古騰堡字體”,這就讓印製品的頁面非常的美觀整潔。
  • 其次,他發明了一種手搖的印刷機,據說是來自於古羅馬人榨橄欖油機器的靈感。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制定出了從排字、校對、裝版這一整套的印刷工藝流程。


古騰堡在歐洲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讓整個歐洲跳過了雕版印刷階段,歐洲人出版業從一開始勞動生產率就大大超過了中國的雕版印刷。當時使用古騰堡的印刷工藝流程,一小時能夠印刷出240張。這可比我們的雕版印刷快多了。

古騰堡在從1450年開始,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印製版的《聖經》,一共有大概180本。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算排版,單單印刷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但這已經比之前拿手抄要快太多了。手抄聖經的話,光抄一本都要抄兩年的時間。

古騰堡印製的這批《聖經》,每一頁有42行,所以稱作四十二行本《聖經》,非常的華美精緻。傳世到今天的還有48本,每一本都是價值連城。像是劍橋、牛津、哈弗、耶魯這樣的世界名校,都以能收藏這樣一部《聖經》而感到自豪。

那在古騰堡的活字印刷技術出現之後,圍繞這項技術就出現了更加細密的分工,就有三種職業群體迅速的崛起了。

第一、印書商

其實古騰堡本身就是個印書商,他發明印刷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與此同時呢?古騰堡培養了一大批徒弟,也都成為了印書商。這些徒弟就帶著他們技術和印刷機,走向歐洲的各個城市。活字印刷術只用了不到20年,就在歐洲迅速傳播開來。歷史上很多新技術的普及,都離不開大批人的共同努力,而並不是單單靠一兩個發明家就能夠完成的。

話說古騰堡的一個徒弟,帶著幾十本印好的《聖經》跑到法國的巴黎去賣,結果被巴黎的警察給抓了,為啥?因為他穿的不像有錢人啊。當時的書很貴的,因為都是手抄的,你怎麼可能有幾十本《聖經》?一定是偷的。所以,可見當時的印刷業,把書籍的價格降低了多少,又創造了多大的財富效應。

第二、排字工人

這些工人與過去的工匠可是大不相同,因為他們不光得識字,還需要做事認真仔細。在當時看來,這份工作的技術含量那可是很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也正因為如此,排字工人的收入很高,吸引了很多有知識的年輕人去學排字,只要當上排字工人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

這可是十五、十六世紀啊,距離工業革命還早著呢。可以說是印刷廠第一次培養了這種,有文化、講紀律、重協作的現代化的產業工人。

第三、作家

歐洲早期印刷的圖書除了《聖經》和宗教讀物,就是古代賢哲們的著作了。可是隨著印書商越來越多,這個市場很快就飽和了。印書商們就得尋找那些,有創作能力的作家寫新書,然後先墊付給他們一些報酬。“約稿”這種商業模式就這樣誕生了,在這個過程中,職業作家也就隨之慢慢興起。

我們從畢昇和古騰堡兩個人分別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之後的不同情況,我們發現,古騰堡,除了和畢昇一樣是一個發明家之外,他還是一個系統的整合者。他是在已經做好準備的一個系統之中,完成了關鍵的技術突破。他的這個技術突破推動了一個專業化的分工。更多的人在這個專業化的分工系統之中,找到了他們自己的位置和生計,這些人又一起推動整個系統向前發展。

這時候再反觀我們中國的畢昇,他個人的創造力未必輸給古騰堡。但是因為沒有周邊系統支持他的發明,畢昇就像是一支單兵突進的孤軍,得不到大部隊的支持,雖然有短暫的閃光,但最後還是熄滅在歷史的深處。

羅振宇在羅輯思維節目裡也說過古騰堡和印刷術的例子,他總結說,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的話,一項發明,不單單是發明家的靈光乍現、單點突破的結果,他起碼還要依賴三樣東西。

  • 第一、是與發明相關的社會配套。
  • 第二、是科學方法所帶來持續的改進和迭代。
  • 第三、一項技術從發明到應用,是科學家、投資家、企業家和工匠不斷努力的最終結果。只有圍繞這項技術產生了更加細密的分工,才有可能成為人類真正的財富。


那麼,這是從技術方面總結的畢昇和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後為什麼會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那我們再來看看,在古騰堡的印刷術出現之後,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情。印刷術是怎麼改變了歐洲歷史進程的方向的。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可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僅催生了今天全球十多億的新教徒,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和國家格局,而且間接導致了部分英國人,愛爾蘭人和荷蘭人向北移民,從而催生了今天的美國。

關於宗教改革一直以來都有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在德國?而不是發生在與羅馬教廷關係更疏遠的英國,或者是王權更強大的法國呢?其中最令人信服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年印刷術在德國的普及。

在1513年,也就是古騰堡發明印刷術63年之後。美第奇家族的成員,洛倫佐之子利奧十世繼任了教皇的位置。他上任之後,為了斂財就開始出售贖罪卷。所謂贖罪卷,就是說我們作為上帝的官方代言人,如果你花錢買了這張官方認證的羊皮紙,那在你死了之後待在地獄的時間就能大大的縮短。

那賣贖罪卷這種事情,明顯也不是上帝的意思。馬丁.路德把他的反對意見總結成了95條給發表了。他當時還想低調一點,用拉丁文寫的,結果馬上就有人翻譯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德文,並且通過印刷術大量印刷發行,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德意志。

在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和保護之後,他把一直以來都是拉丁文的《聖經》翻譯成了德文,讓人人都可以直接聽上帝的話。

接下來的事情就不只是宗教內部的爭議了。德意志爆發了農民起義,支持路德的領主們與羅馬教廷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一直到1555年,雙方簽訂和約,認同了路德新教和天主教的並存。這個時候,馬丁路德已經去世9年了。

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開啟宗教改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印刷術。他和100年前楊胡斯做的事情幾乎是同出一轍,但結果楊胡斯卻被燒死了。楊胡斯被抓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人出來保護他,雖然反對贖罪卷是保護了當地教民的利益。原因是當時的教民們連《聖經》長啥樣子都不知道。唯一的信息來源就是教皇和主教們,那教廷的話自然是法律。

而馬丁路德所做的事情,其實無非是用大家對於上帝的信仰,用《聖經》本身破除了羅馬教廷的權威。宗教改革與其說是馬丁路德的力量,不如說是知識的力量。

最終的結果就是上帝依然存在,但是教皇則威信掃地。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最多隻能限於某些地區,而不會形成一場波及全歐洲的運動。但是有了印刷術,他做到了歐洲歷代君王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脫離梵蒂岡的控制。今天,全世界有13億左右的新教徒,而傳統天主教只有4億多。

不得不說,世界上比武力更強大的是真相和知識,而知識的傳播需要依靠印刷術。

解讀《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變世界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回到中國

在16世紀,雖然葡萄牙人把鉛活字印刷術帶回了我們中國,但是並沒啥太大影響。在接下來的兩個多世紀裡,我們依然使用雕版印刷。

後來一直到1807年,一位外國人首先採用鉛活字印刷中文圖書,這個人叫做馬禮遜。他本來是來我們這裡傳教的,失敗了,後來又經商,被騙了,期間還大病了一場。被英國東印度公司聘請當翻譯,才算有了收入。同時他決定編寫一部漢英詞典,來幫助歐洲人學習中文。這本字典稱為《中國語文詞典》,將近5000多頁,出版歷時8年時間。其中使用的中文鉛活字就多達十萬枚,當時僱傭了大量的人來刻字、排字、審稿、校對和印刷,這項工作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

當時馬禮遜有一位叫做梁發的助手很有名,出名的原因是他後來作為傳教士寫了一本《聖經》的通俗簡化版《勸世良言》,並把這本書給了一個落榜的學子,這名學子叫做洪秀全,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勢力開始進入中國,開辦報紙和印刷廠,順帶也就發展了中國鉛活字的印刷技術,催生出了我國近代的出版業。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等著名的出版機構先後誕生,《申報》之類的近代報紙也就出現了。這些文化機構的出現,促進了我們中國新文化在社會各階層的快速傳播,對中國迅速走向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尾聲

通過語言和文字傳遞信息,是人類創造力的結晶。依靠它們,人類的知識才能持續的不斷積累和傳承,文明才得以發展。

書籍的出現在文明的進程中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讓知識和文化得以更廣泛的傳播,大大加速了文明的進程。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圖書市場的出現,則是從技術和商業兩個方面讓知識的傳播再一次提速。這個過程裡面,蔡倫、畢昇、古騰堡等等的發明家固然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量不知名的工匠、出版商和作家的貢獻也不可低估。他們都是在為人類的文明大廈添磚加瓦。

再次迴歸到本書的核心觀點,我們的文明從來都不是天才孤獨表演的舞臺,它是一場我們所有人參與的,千軍萬馬的接力賽。

知識的產生和傳播,幫助社會不斷進步,它給每個人帶來的都是真正的自由。而曉書童我呢,就做好您身邊的書本知識人話翻譯官。

解讀《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