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柞水莲花村|“客从哪里来?”秦岭人的话中,这句话古韵犹存


原本以为前面这一大排房子里,会住着很多人,他们的生活必定过得热热闹闹的,没想到走近了一看,只有两个老人在家。“这里应该有好几户人家吧?其他人呢?”“都搬走了!搬到山下去了!上面不方便嘛,路都还是泥巴路!你们走上来的?”

是呀,从莲花村村口走上来,我们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因为刚下过雨,山路湿滑,道路泥泞,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确实太不容易了。因为人不多,我们只好转向另一条岔路。这青青的竹林路边,倚靠着好几捆柴禾。想必,这一户人家还有人吧。

穿过幽幽的竹林,远远地果然就看见有一位老大娘,正坐在院子里劈柴禾。老大娘的白头发和鲜艳的衣着,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里面的日子,非常平静,节奏也很缓慢,时光就在劈柴、做饭、种地、喂养牲口这样的琐事中,渐渐流逝。


“客从哪里来?你们来做什么呢?”老大娘问道。秦岭山里的语言里,我最喜欢这一句古韵犹存的“客从哪里来?”。回想几年前在秦岭宁陕第一次听人这样说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看得出,这也是一个贫苦人家,老房子土墙上挂着今年新收的玉米。

大门口的这把椅子,小而古朴。行走了秦岭山中的很多地方,在每一户人家看到的椅子,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样式。这秦岭林木茂盛,其实并不缺木料,为什么椅子凳子却并不讲究,简陋到只剩下使用功能。不会是因为木匠只会做这种椅子吧?

老大娘脚下,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些柴火。这柴禾大约一米左右,已经完全晒干了。山居生活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烧水做饭时热量的来源。没有煤、没有天然气,虽然有电,但电主要是用于照明的,所以每一天的日子,都离不开燃烧柴禾。


砍柴刀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手柄浸润着油油的光。用来垫着劈柴的老树桩上面,已经留下了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刀痕。城市生活与山村生活的区别,就在这些细小的地方。城里拧拧阀门就解决了的事情,在山里必须亲力亲为,哪怕你已是古稀之年。

圆形的簸箕里面,晒满了鲜红的辣椒。已经用不着细细去数了,肯定是在250-400个之间。山里的每户人家,每年留下来自己用的东西,差不多都是一年的量,不多也不会少。我对着辣椒拍摄的时候,老大娘露出了笑容。“辣椒也要拍个照,这有啥好拍的吗?”

“大红色,看起来喜庆!”我回应说,“往里走还住得有人没?”“有是有人,就是不多了,你们要去哪里?”“山顶有个太平寨,还有路上去没?”“有路,但路已经不好走了,好多年没人上去过了。”我们告别,老大娘相送。我们离开后,她继续坐下来劈柴禾。


这是山中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这也是我们行走秦岭时碰到的无数人家之一。曾经,这样的老房子铺满了秦岭南坡山沟沟的每一个角落,只是如今它们都已经寂寂寞寞、身影孤单,等待着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淘汰、遗忘。村庄,终将成为记忆。

站在老大娘家房子门口,对面还有两三户人家。房子还是新新的,土地还有人耕种。本组图片拍摄于2019年10月13日,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柴庄镇莲花村。喜欢秦岭图文故事,可以阅读秦岭南坡纪实录《远村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