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01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出路》,导演用7年的时间,跟拍了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一段人生轨迹。

马百娟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12岁的她,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考北京大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然而,在马百娟15岁时,她却退学了。问其原因,马丽娟沉默地摇摇头。

当记者采访她爸爸时,爸爸认为:“女娃娃早晚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一旦生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

在如此封闭的环境里,父母给她灌输着“女人读书无用,要靠老公养”的思想,好像这就是她的唯一出路。

到最后一次拍摄时,马百娟已经结婚了,而新郎就是她的表哥。

徐佳,是一名复读过三次的高三学生。他属于农民工的一代,父母在城市里因为没有文化,而饱经风霜,因此认为孩子一定要学习,才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后来,徐佳如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不落俗套的找工作,结婚生子。

袁晗寒是与其他两个人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小到大上的最好的学校。然而她却在高中中途退学了。

袁晗寒说:“我没有想过以后会成为哪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饿死。”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后来,迷茫的袁晗寒还是选择出国深造。然而她对于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仍不清晰,她一直很无聊,她不知道该怎么活。

后来父母给她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虽然袁晗寒没有人生方向,但是对比马丽娟、徐佳的人生好太多了。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出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出路。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

02

同事筠姐的孩子在上一,二年级时,成绩总是不理想,甚至有些让人着急。筠姐一有空,就陪着儿子写作业,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后来,孩子上三年级时,筠姐由于要考中级会计师,就没办法每天盯着儿子写作业。

每次儿子自己写作业,筠姐就看考试资料。很多时候,孩子写完作业睡觉了,筠姐都还在挑灯学习。在三年级期末考试时,儿子居然出乎意料的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而筠姐也顺利的考过中级会计师。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后来,筠姐对儿子很是愧疚,没有好好辅导儿子学习。而儿子却说要谢谢她,因为妈妈每天上班那么累,还回来学习考试,所以他也要向妈妈学习,考出好成绩。

原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就如同一面镜子:你为生活努力,孩子就为学习努力。如果只是严格的要求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者想过的生活,而自己却驻足不前,恐怕失望将是结局。

03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

一个11岁的中国男孩,在国际投资大会上,用一口流利的英语,问巴菲特问题:“”巴菲特先生,你曾说过,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人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你能具体说说,了解人性怎么帮助投资吗?”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网友们顿时炸开了锅,谁家的孩子这么优秀?

11岁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面对这种大场面,丝毫不怯场,问出的问题,也不像这个年纪的小朋友能问出来的。

对,他就是那种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父亲叫陈蔚文,曾任万科广州副总经理,2013 年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获王石点赞。

父母给予的成长环境太重要,父亲的事业上的成功,一定是给孩子有利的导向的。

我们平庸,却想着孩子能成为天之骄子,那种机遇太小。生存的格局不同,视野也会不同。

陈蔚文因为喜欢投资,而离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子因为耳濡目染,也就接触了投资。而中国的很多孩子却仅仅是学习着书本上的知识,认为考试才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出路。

在美国,父母和老师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理财教育。从3岁到高中,都有一系列的必修财商课程。从开始认识钱币,怎么买东西,到怎么赚钱,以及购买股票,基金,黄金投资等,美国的孩子比中国孩子更早的接触社会经济,这使得美国的孩子毕业后更具有竞争力。

陈父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有效的引导孩子,自己也以身作则,使得孩子在投资大会上大放异彩。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

可能大家说我们已经輸在了起跑线上,没有能力给予孩子这样的好平台。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孩子都是某个领域的天才,但是缺乏好的父母。

人生的路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只会鞭策的父母,而是一起前行,一起成长的父母。

要记住因为你优秀,孩子才更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