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在明清時期,朝廷各級官員的工資標準都非常低。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除了極少數官員能夠廉潔奉公以外,很多官員都出現了貪汙腐敗的情況。今天,我們聊聊明清時期的知縣,按照朝廷的規矩,一個七品知縣雖然地位不高,但卻是一縣百姓的父母官。七品知縣的工資並不高,因此,幾乎所有的知縣都有灰色收入。那麼,七品知縣的灰色收入和工資收入,到底差距多大呢?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在我國唐宋時期,雖然官員的工資標準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但確實屬於高收入人群。尤其是宋朝,官員的工資標準是比較高的。當然,唐宋時期也屢屢出現貪汙腐敗的問題。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對貪汙腐敗的行為深惡痛絕。在制定官員工資標準的時候,如果每個官員的家裡天天吃大米青菜,那麼,朝廷的工資還是夠用的。

但是“千里求官只為財,”朱元璋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官員們的其他開支。我們用最普遍的七品知縣為例子,七品知縣的工資為每年45兩銀子。如果知縣大人和家人天天粗茶淡飯,但日子還過得去。但是,知縣需要很多人幫忙。作為一個縣的最高長官,知縣最少需要兩個師爺,一個負責刑獄,一個負責錢糧。請注意,師爺不屬於朝廷的工作人員,需要知縣大人自己花錢聘用,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此外,知縣大人需要自己的幾個常隨,負責傳遞文件和跑腿的工作,這些人也是臨時工,需要知縣大人養活。最後,就是後衙的女眷們。知縣需要聘用幾個丫鬟伺候夫人和其他家人。最後,還需要伙伕和廚師。這些人都需要知縣養活,因此,依靠朝廷的工資,一大家子人連一個月都撐不了。朱元璋曾經選拔了160多位新科進士,到各地擔任知縣。

結果兩年以後,這160多人都出現了貪汙腐敗的問題,一個不剩。由此可見,這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明朝工資制度本身出現了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各級官員們為了自己的生活,只能通過各種手段搞灰色收入。對於這樣的情況,朝廷也是心知肚明,只要各級官員不太過分,朝廷一般不會深入調查。畢竟類似於海瑞那樣的官員太少了,大部分官員都需要生活和升遷。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各種明朝制度,其中就包括工資制度。在清朝統治前期,清朝各級官員都出現了嚴重的腐敗行為,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謀士鄔思道為雍正皇帝分析了官員的3個類型:貪得無厭、不得不貪、跟風而貪。為了整頓吏治,雍正皇帝推出了養廉銀政策。朝廷按照官員品級高低,每年下發一定數量的養廉銀。一般來說,養廉銀的數量是工資的好幾倍。

拿了朝廷的養廉銀,如果繼續貪汙,朝廷會從重處理。認真的說,朝廷下發了養廉銀以後,確實有一部分官員不再貪汙,養廉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有限。因為,即使加上養廉銀,仍然無法滿足官員們的開支。清朝統治末期,大學士翁同龢前後擔任了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屬於一品高官。按照朝廷的規定,一品高官每年的工資為180兩銀子。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但是,按照翁同龢日記的紀錄,自己家每年最少要花4000多兩銀子,少了便不夠花。翁同龢堪稱清流領袖,連他這是如此,其他官員可想而知。根據計算,一位七品知縣每年的工資只有45兩銀子。但灰色收入最少也在1000兩以上,如果是江南富庶地區,1年兩三千兩銀子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幾乎是清朝官場上的潛規則,地方官都有養廉銀和灰色收入,京官們則有冰炭敬。

至於負責科舉考試的文官們,也有棚規可以收。在清朝的官場上,如果某一個官員不講規矩,那麼,會立刻被所有的同僚所排斥。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時期,陝西省的一位中級官員被查處。這個官員為了自己脫身,開始瘋狂的攀扯,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陝甘總督都牽扯其中,甚至還牽扯到了山西省的部分官員。最後,涉案的官員們基本上都沒事,因為查無實據。


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與灰色收入,到底能夠差距多少倍?


至於那位攀扯同僚的官員,由於貪汙金額不是太大,最終被革職還鄉。因為瘋狂攀扯同僚,最終被所有的官員孤立。在明清時期,還有一個說法“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認真的說,擔任三年的知府,不一定能弄到10萬兩銀子,但幾萬兩還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巡撫、布政使等級別的高官,每年最少一二十萬兩。在電視劇《乾隆王朝》中,各地的總督和巡撫們一出手就是10多萬兩銀子,連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都觸目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