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起火,特朗普如何度過“彈劾+連任”雙重危機?

時代週報記者:陶短房

最近數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際舞臺突然變得“低調”,不僅減少在推特上發佈“豪言壯語”,在媒體鏡頭前面也變得不那麼“咄咄逼人”。究其原因,可能在於他正在處理真正的危機而被迫一改平時做派。

北美東部時間10月29日,美國眾院佔多數的民主黨人宣佈,他們將在31日東部時間15時召開眾院規則委員會會議,以審議關於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彈劾案調查範圍和規定等程序問題。10月30日,眾院很可能舉行關於是否彈劾特朗普的全體投票表決,從而邁出對特朗普進行彈劾的決定性一步。

目前來看,彈劾案只是一個序幕,背後瞄準的可能是特朗普連任這一更重要目標。從歷史數據來看,雖然美國總統被彈劾或連任失敗的概率都很小,但是畢竟可能性依然在那,特立獨行的特朗普能否順利度過這次“彈劾+連任”連環危機,還是要看特朗普和各方博弈的結果。

疑似干預大選惹彈劾

特朗普此次惹上彈劾案源起今年7月25日,特朗普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進行了一次長約30分鐘的電話通話,根據通話記錄,兩人談及先前被撤職的烏克蘭檢察官紹金(Viktor Shokin),在批評撤職行為後,特朗普談及前美國副總統、此番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競爭者中呼聲很高的拜登(Joe Biden),稱“有傳聞稱拜登阻止了對自己兒子的起訴,許多人都想知道真相,因此無論你和你的司法部長在這方面做些什麼都很棒”、“拜登到處炫耀自己阻止了起訴,這在我看來很可怕,所以你能否調查一下”。

8月12日,一名迄今匿名的舉報人向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馬奎爾(Joseph Maguire)舉報此事,指責總統“濫用權力,力圖影響2020年總統大選進程”, 9月9日,這一消息被民主黨人獲悉,隨後開始不動聲色地組織攻勢。

他們先擱置語焉不詳的“電話門”,集中突破“凍結軍援”環節,迫使特朗普在23日承認“確有其事”,理由是“擔憂腐敗”;緊接著,9月24日,美國眾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Nancy Pelosi)宣佈,在與全體民主黨議員開會商議後,他們已決定對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展開彈劾調查,並要求國家情報局和白宮披露全部舉報信息和通話記錄。

9月25日,白宮被迫公佈了自稱“完整、完全解密和未經編輯的通話版本”,民主黨隨即將火力轉移到“白宮是否修改了通話記錄”上,並不斷要求涉案相關人員到國會作證,而白宮一方則始終試圖阻撓這些人員去國會作證,特朗普更在不同場合多次試圖“刷黑”國會民主黨人和“烏克蘭門”爆料人,試圖釜底抽薪,在美國選民面前證明對手是“不誠實”的。

但10月28日美國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專家、陸軍中校溫德曼(Lt Col Alexander Vindman)在眾院的作證,似乎令特朗普陣營防線開始崩潰。

44歲的溫德曼在面對眾院彈劾調查專用時身著軍服,佩戴者醒目的作戰步兵徽章和紫心勳章,從容不迫地指出,9月25日白宮公佈的通話記錄存在“至少三處關鍵性遺漏”,而這些“關鍵性遺漏”無不可以表明,特朗普的確涉嫌以停止軍援相要挾,迫使對方調查自己的大選競爭對手——簡單說,如果溫德曼的證詞是可信的,那麼“撒謊者”就變成了迄今一直在咆哮的特朗普本人。

溫德曼出生在烏克蘭,3歲時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和家人一起移居美國,當這位“白宮要員”在宣誓證詞可信前提下表示“我認為要求外國政府調查美國公民是不合適的,我擔心這會影響美國政府在烏克蘭的聲譽”時,特朗普陣營所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措手不及的特朗普試圖在網絡社交平臺將溫德曼形容為“我不認識的小人物”,或“我本人的長久攻訐者”,但這種做法似乎正引發逆反效果:民主黨人的反彈變本加厲,而共和黨內的批評聲也不絕於耳。

更嚴重的是,溫德曼在國會山的“負面作證”很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此前曾到過國會山,並給出對特朗普略有利證詞的美國駐歐盟大使桑德蘭(Gordon Sondland)或許會因此被要求重新、甚至公開作證,而接下來,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歐洲和俄羅斯事務高級主任莫里森能會在31日成為又一個“國會山作證者”。

最致命的一擊或許還在後面:曾是特朗普手中“大棒”、卻被他最終拋棄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被風傳可能同意在國會作證,並提供對特朗普極為不利的證詞——有小道消息煞有介事地表示,溫德曼等人作為博爾頓曾經的部下,實際上是後者“投石問路”的“先鋒”。

連任成功概率有多大?

當然,開始彈劾並不意味著彈劾就可以成功,由於制度的約束,在美國,彈劾一名總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根據美國憲法第2條第4項規定,總統、副總統和合眾國的所有文職官員,凡受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輕罪的彈劾並被判定有罪時,應被免職,也就是說,總統的確有可能遭到彈劾,而由於總統權力來自選民的選票,其彈劾的起訴人由眾議院擔負,因為眾議員是按照“一人一票”原則,從按人口比例劃分的選區中選出,可以作為選民的代表。而根據憲法第1條第3項第6款規定,參議院有審訊一切彈劾案的全權,合眾國總統受審時,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應為主席。這是因為參議員是按照每州兩名的標準從美國各州選出,可以作為美國國家和各地方的代表受理選民申訴。

彈劾程序十分繁瑣複雜。首先,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須表決通過彈劾總統條款,並提交全體會議;其次,全體會議須進行辯論並表決,須有超過1/2的議員贊成彈劾,該議案才能獲得通過,並上呈參議院審議。

如果彈劾議案成功遞交到參議院,審理程序便會展開。在控辯雙方盤問證人和辯論結束後,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任何一項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彈劾,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被彈劾者將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

正因為門檻極高,歷史上被正式發起彈劾動議的美國總統迄今包括特朗普也只有八、九位,而真正走到“國會調查”步驟的只有3宗——1868年針對布坎南(James Buchanan Jr)、1974年針對尼克松(Richard Nixon)、1998年針對克林頓(Bill Clinton)。也有資料稱,1968年針對約翰遜總統(Lyndon Johnson)的彈劾調查也算“走完程序”,而唯一接近成功的一次則是針對被“水門事件”壓垮的尼克松,後者在得知大勢已去後主動辭職,令隨後的彈劾表決失去意義。

目前民主黨在眾院是多數黨,且眾院只需簡單多數即可發起彈劾,因此走到發起彈劾議案這一步並不難;但參院的多數黨卻是共和黨,且通過彈劾案需要2/3的絕對多數,儘管共和黨內就“是否無保留支持特朗普到底”已發生嚴重分歧,但至少在目前,離“眾叛親離”到連1/3的參議員支持都湊不到,還差得很遠——這個“很遠”弄不好就是“永遠”。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如果彈劾案繼續發酵,即便特朗普靠程序保住總統職位,他也會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庭廣眾之間“出乖露醜”,並給更多選民留下一個“靠規則逃脫應有懲罰的撒謊總統”負面印象,從而在緊接著的連任大選中遭到選民的唾棄和選票的懲罰。

美國總統大選已經開始,特朗普能否連任關乎甚大,“摧毀對手選舉人設”、打擊對手選情,才是民主黨推動這次看似“幾乎不可能成功”彈劾的“勝負手”所在,也是未來“控辯雙方”博弈和爭奪的真正關鍵。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