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刘邦成为皇帝就算了,为什么他乡下的朋友都能成为顶级人才?

书麟


刘邦(前256——前195年)即汉高祖,字季(亦说乳名刘季),彭城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王朝的缔造者,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共在位7年。

刘邦是个文盲加酒色之徒,这是司马迁给他定的性。史载,刘邦出身农家,是个典型的蓬蒿人,但又很少像父兄那样参加生产劳动,按乡人的看法,他也不是个本分人,整日价吊儿郎当,惹是生非,吃白食、钻寡妇门的事没少干,他的老父刘太公为此曾多次责备他是个不事产业的“无赖” 。到他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经扫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他通过考试当上了秦朝的最基层公务员——泗水亭长(相当于乡派出所长),并与沛郡小吏们交往密切。

刘邦虽然在私生活上有欠检点,但他仗义豪爽,心胸开阔,且素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

秦始皇鹰瞵虎视, 横扫六合,是依赖于秦国经过数百年发展积累,自秦孝公重用客卿商鞅变法以后又经历了6代人不懈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而刘邦以一个出身寒微的乡下人,没有任何背景,仅用几年时间就扫灭群雄,再次将天下归于一统。不仅他做了皇帝,而且追随他东征西讨的一大批乡下佬都脱胎换骨,成了地位尊崇的三公九卿。对于讲究门第出身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变化。对于这史上未有之巨变,人们啧啧称奇,众说纷纭,史家称刘邦为“大圣”,百姓对他敬若神明,膜拜他是“真龙天子”。到了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赞誉刘邦这位平民天子“首开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一大社会变局。

赵翼总结说: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尊贵,乃韩相之子也。其次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狱)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县衙属吏),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秦地方预备役部队的将领 )。其余陈平、韩信、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雍齿等皆白徒(布衣草根)。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簿吹箫治丧事者。灌婴则贬缯(制丝)者。娄敬则挽车(车夫)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刘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 ,在秦末群雄争霸的混战中脱颖而出,击败了强大的对手项羽,夺取天下,开创了两汉几百年的王朝基业。这在夏、商、周、秦以来,算是第一人,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世卿世禄、世袭罔替的僵化制度。

刘邦之所以能成功,和他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有莫大关联。

撇开刘邦是不是流氓不谈,他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由平民百姓而成为帝王的人,这不但在当时引起轰动与巨大的社会反响, 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被人蔑视的乡下无赖,经过激烈的竞争,居然成为上天的选民,做了皇帝,这就打破了“神即帝”的传统认知,变成了帝王人人可做,看你有没有勇气和胆量的新观念。“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即源自刘邦。 毛伟人喜史懂史,他曾评价道:“刘邦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他还点赞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政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项羽很有贵族气,用人看门第出身,刘邦则比较熟悉基层社会的生活,了解民众心理,用人不拘一格。

单说说他那帮乡下的狐朋狗友,后来随他出生入死,一个个都化茧为蝶、出将入相,人生开挂。主要是刘邦当过亭长,比较熟悉底层社会的状况与需求,理解民众疾苦,同情弱势群体。譬如,秦末,秦始皇修骊山大墓需要大批劳力,刘邦受命押送一批刑徒到关中。

在途中,刑徒们纷纷逃走。刘邦估计到骊山,这些刑徒会逃的所剩无几 。身为押送官,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他想,与其去送死,还不如做个人情,将这帮刑徒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到丰邑西边的一个大泽(湖)边时,刘邦下令歇息,他喝多了酒,仗着酒劲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逃亡了”!说罢把刑徒身上的绳索割断,释放了他们。有十几人很感动,不愿逃走,愿意跟随刘邦。之后,刘邦带着这十几条好汉藏匿在芒砀山中,也算落草为寇吧。刘邦仁义,加上他利用一些迷信手段大肆宣扬,愿意追随他的人越聚越多,成为人们公认的沛中豪杰。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先发难,刘邦举兵响应,萧何、曹参协助他诛杀沛县令,樊哙等人又分头去招兵买马,沛县子弟踊跃参加,很快聚集了两三千人。这是公元前209年9月,刘邦已经48岁高龄了。

刘邦知人善任,能用人所长。史载,汉朝建立后,有一次刘邦和群臣谭纶自己取胜、项羽失败的原因,大臣们七嘴八舌,从各方面作出分析,他都不赞同,最后说出自己的见解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众人听罢,心悦诚服。刘邦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同时宽以待人,加上自己的进步,使几乎是文盲的他成了无敌于天下的杰出政治家,他量才用人,不问出身,并大胆放手,遂使他当年在乡下结交的那帮穷朋友 ——贩夫走卒、椎牛屠狗之辈都激发出潜在的巨大能量,都被锤炼、铸造成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也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布衣将相之局,并共同打造出了一个历史影响深远的汉家天下。

【插图源于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说实在的,刘邦手下这帮人能力真的有多顶级么?真的不是。重点在于这批时代的弄潮儿刚好碰到了时代的节点,又遇到了刘邦这样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头领。



刘邦的手下

刘邦手下出身最好的是张良,韩国国相之子。

萧何、曹参是沛县的地方小吏,还算不得官。

叔孙通厉害点,是秦朝的待诏博士。

张仓也不错,做过御史,不过犯错误了跑了。

樊哙,刘邦的妹夫,卖狗肉的屠夫,弄到现在不定挨多少爱狗人士的骂呢。

周勃,音乐爱好者,吹鼓手。

韩信最惨,不但差点饿死,还要忍受胯下之辱。



还有题主说的,刘邦的其他那些同乡,最后在功臣榜上排名前列的,更是没有什么牛人。

怎么后来这帮人都成了牛人了?说他们都是最顶级人才,水一白是不太相信的。

可问题是,他们成功了,把那些所谓的贵族都干掉了。为什么呢?

上升的阶梯

跟着项羽混,没有点家世背景,你不管怎么做,除非救了项羽的命,不然是没可能挤进权力中枢的。不仅仅是项羽不信任你,身为贵族体系培养出来的,根本就不会选择你。这不能怪项羽的性格,是多年贵族的传承,教育的培养。

跟着刘邦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什么上层人士,所以只要你能对他有益,他都会用。娄敬就是一个小兵,说求见就求见了,说迁都马上就得到了刘邦的重视。这都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一个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一个就是又让人觉得他念旧,又不会让新人觉得不受重视。最后排功臣榜的时候,汉初三杰萧何第一,可韩信和张良的名次可是相当低的,因为前面要留给那些更早跟刘邦打天下的。可是分封的时候可就不一样了,韩信自己要的王就不说了,张良可是可以在齐国随便选三万户,这比萧何的分封还要大。只不过张良最后选择了留县罢了。

不是顶级人才的明证

说刘邦同乡这帮人不是顶级人才的明证有两个。

第一,刘邦这帮人跟项羽没少打仗,打赢了几次?充分提现了武将和统帅的问题。

第二,汉承秦制的说法可不是空穴来风,要不是当初进咸阳,萧何把秦朝管理国家的各种资料都带走了,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人怎么来管理国家。最后,法律,官制等等完全照搬的秦朝的东西。萧何政治才能真的那么突出,改良幅度会那么小?真正有能力对秦国的东西进行改良的,还是叔孙通、张仓这些后来者。



时也命也运也,不一定非要顶级人才才能做到最好,也不一定都是顶级人才就能成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远比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更重要。


水一白


一个无赖带着狐朋狗友统一了天下

他就是刘邦 秦末沛县的一个小隶,一个亭长当皇帝也就算了,人家有机遇有胆量 最主要还有脸皮,那问题是他的身边的人出身都不高,真的有能力还是上天赋予的超能力,

刘邦身边人才汇聚,但为他打天下的都是谁呢,最强组合,萧何 张良 韩信 众所周知人才 ,还有比如,曹参 夏侯婴 周勃 卢绾 樊哙 ,曹参,友邦好友监狱长手下囚徒过百,也是手遮一片天,不服就打你,所以说这个人是有野性的,那后来就怎么当丞相了呢,是无人可用还是真有能力,原因是用他最合适,因为他没有野心,不折腾会好好辅佐汉惠帝,刘邦煞费苦心,杀了很多人 ,不会再选一个能力强的人长管国家命脉了 ,因为他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曹参,也很聪明,心说你们都先走了,剩下一个吕后好好哄哄我也就能安想晚年了 ,我在努力也打不到萧何的成就和威望,还不如简简单单无为而治,我就啥也不干我不还是丞相吗 ,虽然是这样但曹参为东汉创造的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带来了和平,为战后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曹参等人虽然出身都不高,最重要的是他们跟对了人,中国第一个草根皇帝刘邦 ,毛主席评价他,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三年灭秦,子婴像他投降,四年灭楚,霸王乌江自刎,共7年华夏一统,刘邦虽出身布衣,但是会用人心胸开阔,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实中也是一样,突然间一个老板发财啦,那他身边的人也人五人六的,也有气势了,来源于成功带来的自信,最后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你不行的时候,你做的再好别人都不会看你一眼,甚至会取笑你,但你如果成功了,不是为了别人高看,只是正面自己你们看错人了,我比你们想象的要好,你和我不是一个等级的,





可乐拉菲


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向适应的圈子,彼此思想接近,有共同最求,且都能聊的来的,所以,要想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自己要有那个素质,要有那个气场,有了素质和气场,自然会感召你希望的朋友圈!

其次,这当中还有前世因缘的道理,前世这一帮人心愿未了,这一世再次相遇,义气盎然,相为互手,共夙前愿!



泽仁德喜


刘邦能得天下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刘邦团队有三个当时的绝顶人才,就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虽然说樊哙、曹参、陈平、卫绾这些人稍微差了一点,但用好了张萧韩三人刘邦就可以问鼎天下。这三人的专长大家其实都知道,张良是参谋,萧何是组织后勤,韩信是领兵。当时天下唯有项羽在领兵上强出韩信一线,范增能在参谋上与张良看齐,但项羽缺少一个萧何这样帮他稳定后方的组织后勤人才。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家大型公司,张良是公司的上市顾问,韩信是公司的业务总监,萧何就是行政人事总监,同时还管着财务。一家公司,在这三个部门有当世顶尖人才,还怕会做不好?

第二,刘邦团队的最终目标顺应了历史潮流。刘邦和项羽的初期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推翻暴秦,这个目标他们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而完成初期目标后,项羽要恢复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刘邦团队的目标则是秦的中央集权。两种体制会决定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走向,但事实证明,中央集权才是正确的方向。西汉建国后在宗室内的小分封都引发了七国之乱,如若继续项羽的大分封,天下不知道还要乱多久。

第三,刘邦的个人因素。事实证明刘邦是个能与兄弟们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的主,但这种品质也恰好就是开国帝王的必备品质。共患难使得在打天下时能凝聚人心,不能共富贵则保证了坐天下时民心安稳。历史有很多证明,隋唐靠世家大族立国,但他们却推出了毁灭世家大族的科举制;宋靠军人集团立国,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终宋两朝都以文制武;朱元璋更不用讲,开国功臣基本上全都死在他前头;即便是大清朝,以满人为基础立国,但入关后还是要承明制用汉人,才能有二百多年天下。

以上三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疑议,欢迎评论。


一筐情书


一个人能创下多大的功业,要看时势、命数、运气、能力四者是否相济。


第一,时势

秦末的大变局给了刘邦团队机遇,让他们能走出沛县那个小圈子,去更大的广阔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一点不需要多久解释。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已经快五十岁了,萧何、曹参、周勃这些人的年纪与刘邦相当,在当时也都是油腻中年大叔。如果没有秦末大变局的时势,刘邦肯定是继续在泗水当亭长,萧何肯定是继续在沛县当县长助理,曹参肯定也是在监狱管犯人,周勃继续当他的吹鼓手,樊哙继续杀他的猪,夏侯婴继续当他的司机。他们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所以说,刘邦团队的人能成为顶级人才,他们首先就得感谢时势成就了他们。

第二,命数

刘邦身边的老乡、好友能够出生在刘邦这个猛人乡里,并与刘邦结识,就具备了他们能成功的“命数”。

不要小瞧了这一点。中国有句古话,叫“命中遇贵人”。这个“贵人”并不一定是给你提供直接帮助或这建议指导的人,而是能给你带来某种契机,能改变了你一生的轨迹的人。

所谓“命数”也一样。“命数”并非是指命中注定就会如何,而是说,命中会有某种契机帮助某人去向哪个方向发展。

举几个例子说。韩信厉害吧?可他在项羽那边就是个执戟的卫兵。项羽不用他,就算他再有才华也是白搭。如果他不是碰到了夏侯婴,经夏侯婴推荐给萧何,再由萧何极力推荐给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刘邦,直接给封他个大将军,他哪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绝世军事才能?(这也是韩信为什么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还有陈平,他读书过,有才,但是碰不到好的平台,他的一身才华也是白搭。项羽是怎么用他的?刘邦又是怎么用他的?陈平投奔到刘邦账下,刘邦问以前当什么官?陈平说都尉,刘邦直接就封他当都尉。军中的很多人对此都不服,但刘邦就力挺他,坚持认为他是可以的。

同理,萧何、张良也一样。如果萧何不是跟着刘邦,张良继续跟着韩王,他俩大概率都会沦为时代的“炮灰”。


我再举几个反例。项羽身边没人才吗?应该是有大把人才的。可惜项羽不会用人,结果一个都不出名。

陈胜身边没人才吗?多了去了!周市、邓宗、武臣、宋留、葛婴(诸葛亮祖先)都不是无能之辈,可陈胜就是见不得别人称王,葛婴扶持楚国后裔为王就被他所杀了,武臣称王也让他不满。相比之下,看看人家刘邦的气魄,彭越、韩信想封王,他不满,但强忍着不满也给封了王。跟着刘邦,他能给人最大程度的施展空间。而跟着陈胜,就是白搭啊。像陈胜这种人,就算塞给他韩信、张良、陈平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说,其实不是沛县那群后来很厉害的人是刘邦的老乡,才成就了刘邦帝业,而是沛县那一群老乡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刘邦是老乡,才成为了“后来很厉害” 的人。

如果他们的主公不是刘邦,而是项羽、陈胜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竖子,他们大概率不会成为当世之豪杰。


第三,运气

一个人想要建立功业,运气是不能缺的。西汉那群开国功臣百战不死,能熬到最后,这就是他们的“运气”。

其实这一点也很重要。刘邦斩白蛇起义,在沛县闹革命时,跟着他的将士有几千人,其中樊哙、周勃、雍齿、萧何、曹参、周昌这些人都在其中。看着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的运气真好,居然开局聚拢了这么多的人才为他效力。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些“后来很厉害”的人之外,几千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怎么样了?

也许有比韩信更具天赋的年轻人运气差,在第一场战斗的第一阵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

所以说,运气不好的人就没资格谈成功,这类人注定是成功人士的陪衬,他们属于“有命无运”的一类人。

第四,能力

前面说的那么多,不是否认西汉开国功臣的能力。实际上,我也是认为那群开国功臣都是有能力的人。毕竟没能力的人,比如像赵括、马谡那种杠精,即便你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他也把握不住机会。



总的来说,一个人能在时代大潮中活下来并建立功业,他首先要有命数,必须要跟对一个正确的领导者(跟对人,起点高),其次要有运气,别当炮灰。最后,只有被筛子筛选下来的幸存者才有资格谈能力。

就拿刘邦团队来说。他们生在了乱世,这是他们的时势;他们跟了刘邦,而不是陈胜那种见不得别人比他好的小人,这是他们的命数;而他们在创业初期没被乱箭射死,没被乱刀乱枪砍死,这是他们的运气;当团队规模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上人时,他们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最后,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句话做个结尾:“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解释刘邦团队(包括后来的刘秀团队,曹操团队,李世民团队,朱元璋团队)人才为什么会扎堆的原因了。


Mer86


我对历史不太了解,只是说说自己看法。

刘邦能当皇帝,有这几方面原因。

1.乱世。英雄不问出处,大环境越差,越不守规矩的人越容易出业绩。

2.智商。刘邦虽然很无赖,但不得不承认他智商一直在线。不管他耍流氓、不耻下问还是韬光养晦,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运气。刘邦的运气是真好,身边跟了一帮子信任他的人。

当然,题主问的是他身边的人为什么都

成为顶级人才?

顶级人才除了韩信、张良、萧何,他身边的人才能真一般。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古中国就是这样,每一代帝王上位后都会铲除异己,重新重任自己的亲信,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而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接触的圈子的提升而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浪迹在这种高层次的圈子中,耳濡目染会慢慢变得高深起来。从何提现一个人的能力呢?做事呗。圈子给了一个人强大的人脉关系,办起事来自然简单,身边全是出谋划策的能人异士。工商、卫生、反贪、税务等机关都有人,办起事来自然简单。这样就感觉这个人能力好强,人才啊!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朝中有人好办事,用现在话说就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哈哈哈

抱歉了,文化功底太差。随便聊聊自己看法,见谅


伪文学迷


刘邦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不仅仅包括刘邦本人,还包括刘邦手下形形色色的人才。刘邦的这个团队不仅仅是秦末最历害的团队,放在中国整个五千年历史上,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团队。

一个历害的团队,一定包括一个领导、数位骨干,一大群各种各样的人组成。领导主导整个团队的战略方针和做决定,刘邦团队的领导当然是刘邦。



骨干管理团队的主要几个方面,能够独挡一面,并且工作毫无重复,刘邦团队的骨干就是萧何、张良与韩信,萧何管后勤,足兵足粮,安抚百姓;张良管战略,运筹帷幄,出谋划策;韩信管军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只要战略正确,领导用人无误,这个团队基本上就是成功的团队,而剩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已经不是太重要了,只要能跟上团队的发展,就能跟着一起发展,如果不能跟上团队的发展,就会很自然的被淘汰出团队。



刘邦作为团队的最高领导,只要牢牢抓住他手下的三个团队骨干,然后其他剩下的人,只要服从命令,作战勇猛,基本上就会跟着一起成长。

我们来看一下刘邦手下究竟有哪些非常一般的人,最后都成为了人才呢?

先说刘邦的三个骨干,萧何、张良、韩信也不是一出生就是人才,就能独挡一面,同样是经过各种努力,经过种磨难,最终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刘邦给了一个平台,让人才尽情发挥,最终成为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萧何、张良、韩信是千里马,那刘邦就是伯乐,没有伯乐,千里马也没人认识,萧何、张良、韩信的成功是刘邦充分的信任+放权+给平台造就的。

萧何是沛县的县吏,主管文书之类的工作,连个官都不是,但是跟着刘邦造反后,刘邦将所有的后勤事务都一股脑的交给萧何,萧何在这种不断的工作锻炼中,不断的提高了自已的水平,什么东西最能锻炼人?就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犯错,又不断的改正,最终逼得萧何成为后勤领域的专家。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由于曾经学习过《太公兵法》,对于谋略及兵法非常精通,但是兵法非常枯燥无味,张良跟很多人讲兵法,没几个人能听懂,但刘邦一听就懂了,然后就觉同得张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就起用张良为自已出谋划策。

刘邦不仅让张良出谋划策,而且多次采纳张良的谋略,这很重要,非常重要,你不采纳谋略,时间长了就没人出了,张良一次次的出谋划策中,大多都成功了,而正是刘邦给了张良一个展示计谋的平台,所以张良的计谋越来成熟、越来越历害,最终成为一代谋圣。



韩信出身低微,在项羽军中不受重用,才跑到刘邦这里来,刘邦起初也没有重用,后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就敢封韩信为大将军,并重用他为军事统帅。并且从彭城之战后,就敢起用韩信单独带兵,另外开拓战场。

刘邦的放权和给予平台非常重要,有多少天才被扼杀在没有遇到伯乐的环境中,看看吴起,郁郁不得志,到处投靠,如果有刘邦收留吴起,吴起比韩信历害数倍,没有刘邦的放权和平台, 韩信就是基层的一个小军官,史书上都不会留名,更别说建立功勋,成为兵仙!



曹参,是沛县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是监狱长,曹参同时是西汉开国军功最多的将军,为什么?很简单,曹参肯努力,又跟对了人,曹参从楚汉战争开始就一直跟着韩信打野,韩信又战无不胜,有正确的谋略,曹参不就是跟着捡功劳。曹参不用很历害,只要服从+努力就行,不成功便淘汰。



周勃出身穷苦,是刘邦的同乡,早年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同时还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标准的底层人物,自从跟着刘邦打天下后,一步一步成为将军,最后被封为绛武侯,即使是被封侯,周勃照样是一个大老粗,为什么周勃会成功?因为他选对人,走了正确的路,周勃无需很历害,只要能服从刘邦团队的命令,再加上自已努力杀敌,就成功了,大多数时候选择真比努力重要。



樊哙既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的妹夫,早年就是一个杀狗的屠户,樊哙自从跟随刘邦造反后,一路进步,并不是樊哙的能力有多强,是因为刘邦这个团队的决策很正确,再加上樊哙作战勇猛,又不怕死,只要不掉队,一般都能跟着团队一起成长,到最后,樊哙成长为舞阳武侯。



夏侯婴是刘邦的同乡,又是沛县官府负责养马驾车的车夫,车技非常不错,自从跟随刘邦后,夏侯婴就成为刘邦的御用车夫,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也是刘邦的一大才能,夏侯婴就是如此,他只需要做他擅长的事,然后就能跟着刘邦一路进步,最后被封为汝阴侯,夏侯婴无需很历害,他只要精于驾车就行,但韩信能被刘邦重用,也有夏侯婴的一份功劳。



灌婴是河南商丘人,早年以贩卖丝织品为营生,投靠刘邦后,因为作战勇猛,又懂一些骑射,被刘邦任命为骑兵部队主将,由秦国的两个骑兵降将辅佐,由于刘邦团队的战略正确,一直打胜仗,因此灌婴也一直进步,只要能活下来,就是进步,而能活着的前提就是胜利,灌婴能一步一步成长,就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路,他无需很历害。



如此多的人汇集到刘邦手下,最大的原因就是刘邦的个人魅力,会用人,能发现人才,能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刘邦简直就是天生的领导者,中国历史上的领导者,领导能力能超过的刘邦的,不会超过3个人。

正是因为刘邦建立了正确的团队,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保证了团队的成功,团队一成功,团队内中的所有人只要不死,都会跟着团队一起成功的,而无需一般的团队成员很历害。



战略正确了,才有成功的可能,选择正确了,才有成功的希望,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刘邦团队内的社会底层人士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团队的成功。

这其实就很像马云的阿里巴巴一样,只有阿里巴巴这个团队成功了,阿里巴巴内部的小人物就能成功,阿里巴巴成功后,就连曾经的前台文员都是亿万富翁,所以只要能跟上团队的发展,就一定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被淘汰,有人会离开,但是留下来的都是成功者,而无论地位高低。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个问题问的好,要说一流的人才全在一个小县城里,估计打死都没人相信。刘邦起义造反,最信任的当然是自己人,亲友乡邻都得到了重用,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不断的失败挫折中逐渐成长起来。马云的十八罗汉,在创业初期也绝对称不上优秀,最终也取得让人艳羡的成就。站在台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并不比大家优秀多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我们缺的不是才能,而是机会。一个国家最大的公平是每个人机会均等,而我们的现状是利益集团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普通老百姓机会越来越少。


AntPower


呵呵,这个问题有意思。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之所以能做皇帝,跟他身边有高人相助绝对脱不开干系。但是为什么身份低微的刘邦造反当初,那些跟随刘邦一起造反的乡下朋友到最后也成了非同寻常的顶级人才,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分析了。

如果我们要想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彻,我想我们还需把这些人按照一定前提条件分门别类,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类,是同刘邦熟识,其自身也有很高学识,并认定刘邦一定会成为人中龙凤的智囊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以萧何为代表。

第二类,是同刘邦熟识,其本身并无多少学识,但却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和胆识,并认定刘邦一定会成为人中龙凤的武将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以樊哙为代表。

第三类,本不同刘邦熟识,自身也有一定的学识或本事,但却仰慕刘邦威名,通过跟刘邦相熟识人的介绍才加入到刘邦队伍里的人才。这类人才,可以以韩信为代表。

第四类,是本不同刘邦熟识,但却能让刘邦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这个人的特殊才能或过人之处,然后通过各种关系从不同地方、不同阵营里头挖掘搜纳来的人才。这类人才,可以以张良为代表。

由此以上我们所说的这四类人,我们就不难看出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那就是无论是否同刘邦熟识、参加刘邦队伍时的身份地位、能力水平或高或低,他之所以能够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并最终成为能够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顶级人才,他个人必须首先具备能成为顶级人才的个人潜质。第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历经无数次实践检验和实战磨练的大浪淘沙、沙里澄金者。第三,他们无一例外都有最终活下来、并笑到最后的造化和运气。

综合以上,一个人的天赋+磨练+运气,才是刘邦身边所有能够活下来并最终成为顶级人才的共同奥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