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的運算之算式

數的運算之算式

一.概念描述

現代數學:算式簡稱式,是算術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用運算符號或關係符號連結起來的式子。算式分橫式與豎式。

小學數學: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算式定義,但是學生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時都要學習算式的寫法、讀法及算式的意義。

二.概念解讀

(1)運算符號

運算符號是常用的數學符號之一,指按照運算法則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運算時所使用的數學符號。算式中常用的運算符號有六個,即加號、減號、乘號、除號、乘方號和開方號(或稱根號)。

(2)關係符號

關係符號是常用的數學符號之一,指在算術中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之間數量關係的符號。算術中常用的關係符號有兩類:一類是表示相等與不等關係的符號,如等號、不等號、近似等號等。另一類是表示大小關係的符號,如大於號、小於號、不大於號、不小於號等。

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等於”。

不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兩個式子或數與式子不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不等於”。

近似等號亦稱約等號,是指表示兩個數量近似地相等的符號,記為“≈”,讀作“近似於”或“約等於”。

大於號指表示左邊數量大於右邊數量的符號,記為“>”,讀作“大於”。小於號指表示左邊數量小於右邊數量的符號,記為“

另外,不小於號即“大於或等於號”。不大於號即“小於或等於號”。

三.教學建議

(1)加強直觀教學,重視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加法算式、減法算式、乘法算式、除法算式是最基本的四種算式,也是人們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算式。學生只有理解了算式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算式解決問題。對算式意義的理解,實際上是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師要重視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運算的含義,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加強直觀教學。比如,可以利用課件、學具,讓學生通過用眼看、動手做、認真想、說一說等活動,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的意義。

例如,劉穎老師執教“減法”一課時,運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手段,突出了從概念的本質上理解減法運算的意義。劉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減法的合義,改變教材圖畫出示方式,變靜為動,把“原來桌上有3只紙鶴,拿走了1只”用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圖中描述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然後配合手勢說明,動態地表示出為什麼用減法計算,繼而通過肢體語言進一步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

(2)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加深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都是解決問題的模型,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原型。在進行算式意義的學習時,教師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引入,然後逐步抽象出算式的意義,這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算式意義的理解,教師可以進一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給學生一個算式,通過講故事或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對應的原型。如果學生能找到對應的原型,就說明學生對運算的意義已經理解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加深對算式意義的理解。

例如,劉穎老師執教的“減法”一課,在練習環節,設計了有層次的習題,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減法的含義。尤其是“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能用5-1=4表示呢?”這一問題,就是給了學生一個算式,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一件事。學生舉例的過程,是在學生對減法的意義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們首先要在頭腦中再現生活中的場景,從中尋找可以用5-1=4表示的事情,在這個回憶、再現、建立聯繫、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促進了對於減法意義的深入理解。

《教案·新課標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數學一年級上冊》(課程教材研究所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該書收錄了“四則運算”的優秀課例,對廣大一線教師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