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三季報首考:新能源、集成電路業績領跑

千呼萬喚始出來,開市已滿百日的科創板,交出了首個三季報成績單。

截至10月30日晚,科創板40家公司(包括31日上市的兩家公司:傑普特、致遠互聯)披露三季報或主要經營數據。數據顯示,科創板公司整體業績實現較快增長,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同步超過10%,盈利質量穩步提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新能源等重點行業業績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成為板塊業績增長的中堅力量。同時,部分公司業績出現波動,業績分化現象開始顯現。

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收入利潤整體實現雙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691.16億元,同比增加14%;淨利潤85.81億元,同比增加40%。其中近八成公司收入利潤實現雙增長。結合股價來看,截至10月30日,38家已上市科創板公司無一破發,股價同歷史高位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漲幅仍然可觀。

一位上海的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科創板進入常態化,投資稀缺性有所降低,科創板的投資將回歸基本面,相對業績指標更好的公司,更有可能獲得高收益。”該人士也表示,科創板公司是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成長型公司,早期研發投入多,業績存在較大波動也屬正常,隨著後續政策支持及研發技術兌現,或出現業績改善的趨勢。

業績分化

從體量上看,目前有兩家百億級營收規模公司,分別是中國通號和傳音控股,前三季度營收分別達到281億元、168億元;從市值規模上看,截至10月30日,中國通號以827億元市值居於榜首,第二名瀾起科技市值規模達到677億元。

從成長性來看,共有30家公司實現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長。個股方面,睿創微納雖然體量不大,但實現了營收和淨利翻番,前三季度營收為4.02億元,增速達到133%;實現淨利潤1.01億元,增速為143%。

淨利潤增速排名顯示,傳音控股以732%的增速位列第一。傳音控股主要從事以手機為核心 的智能終端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品牌運營,是非洲市佔率第一的手機廠商。

淨利潤增速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微公司,增速為399%,公司是半導體設備行業龍頭之一。其次交控科技,淨利潤增速為325%;致遠互聯、鉑力特、嘉元科技、安博通等淨利潤增速均在100%以上。

幾家歡喜幾家愁,今年前三季度,科創板企業中也有淨利出現下滑的,與上述企業拉開較大差距。如天準科技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9億元,同比下降19%;實現淨利潤0.15億元,同比下降80%。

天準科技是首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之一,以機器視覺為核心技術,主要產品為工業視覺裝備。

對於業績下滑,天準解釋稱,主要原因是收入的季節性變化以及主要客戶蘋果及其供應商的收入不如預期。

雖然前三季度業績欠佳,但對於後市,天準科技還是給市場留下想象空間。天準科技表示,截至9月30日,發出商品和在手訂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別增長6.7%和23.84%,發出商品及進行中的在手訂單有望在第四季度及其後獲得驗收。

此外,沃爾德、申聯生物出現營收和淨利潤雙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均是個位數波動。熱景生物、華興源創、昊海生科營收正增長,淨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從行業情況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新能源等重點行業業績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成為科創板公司業績增長的中堅力量。新能源行業表現最為亮眼,實現營業收入55.71億元,同比增長37%;實現淨利潤8.04億元,同比增長44%。一直備受關注的集成電路行業也表現不俗,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60.56億元和13.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和35%。

股價迴歸理性

對於當前科創板盈利分化的原因,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一是主要客戶訂單減少導致收入不如預期,如天準科技。二是因公司規模擴大導致費用增加,例如沃爾德淨利潤下降主要系銷售、管理費用增長。三是研發投入加大,如晶晨股份淨利潤下滑原因之一就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而市場之所以如此關心科創板公司的業績,是因為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伴隨市場迴歸理性,存量資金在科創板內部重新配置,科創板開始向價值迴歸,科創板公司的業績或會重新定出估值錨。

結合目前的股價和業績來看,漲跌幅與公司業績確實出現某種程度的統一。如首批上市企業之一南微醫學,股價經歷了三個月的考驗依然堅挺,截至10月30日,相對發行價漲跌幅為222.0%。股價穩健的背後是堅實的業績,南微醫學前三季度營收增長41.2%、淨利潤增長38.9%。

此外,淨利潤增幅列第十的中微公司、交控科技、鉑力特、嘉元科技均是首批上市的企業,截至目前,股價相對於發行價漲幅66%-130%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二級市場給了科創板醫療公司相對高的估值。如南微醫學、賽諾醫療、心脈醫療相對發行價漲幅在200%左右,排在前五位。

股價確實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38家公司最新價相對上市以來最高價雖有不同程度的回撤,但截至10月30日,38家科創板企業中,14家企業相對發行價漲跌幅在100%以上,17家漲幅在50%-100%之間,最低的也有18%,“賺錢效應”猶在。

這是市場迴歸理性的一個側面。“在經歷了最初沒有漲跌停限制的交投活躍階段後,各公司股票換手率、股價振幅、成交量等指標趨於平穩,極少出現短時間內暴漲暴跌的異常情況。新股的發行也基本實現常態化。”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指出。

他認為,科創板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不是上市公司股價和成交量的短期表現,而應以更長的時間維度去衡量。

中泰證券研報認為,在稀缺性逐漸降低的大環境下,堅實的基本面表現體現著科創企業的“含金量”,也是科創市場走向穩定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