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导演几乎都不碰元朝、明朝的历史剧?

娱乐鑫火


明朝朱元璋的影视有不少的。元朝是蒙古国殖民全中国的时代,实在不忍多看。


特斯拉2019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问题,实际上明朝的历史剧还是有很多的!

所谓的历史剧,其实就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加上艺术渲染,情节虚构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百姓生活,当然,关键还有一点,必须得好看,所谓的好看,评价标准就多了去了,这里不表!

那么回到题目,为什么很少人碰元朝的历史剧?

既然是历史剧,就逃脱不了元朝的历史框架,不管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元朝确实是一个没有正当理由侵略南宋的国家。南宋的灭亡跟其他朝代不同点也在于此,是外族入侵导致的灭亡。

同样是外族入侵的清朝就不同了,当初跟吴三桂也有约法三章,后来也是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提出来满汉一家亲,到清朝后期,更是重视汉族大臣。不管清朝统治者的这种作为出于什么目的,但是结局总是好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虽说满族还是有很多特权,但是明面上还是讲究人人平等的,但是元朝就不一样了,他是唯一一个明目张胆把人分成了四类,其中的汉人排到第三等和第四等,原先的南宋子民基本都划到第四等了,这也导致汉人的地位很低。

关键是,汉文化并没有同化元朝统治者,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在元朝廷内,绝对说的不是汉语。虽然他们也曾经讨论要不要全盘接受汉文化,但毕竟蒙古帝国下属的多个汗国中,汉人所在地仅仅是很小的一块,虽然也争论过,但最终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从民族自尊心来讲,这段历史不好写,编剧也不好编,况且蒙古国还在,搞不好上升为国际问题,如果从电视剧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呢?

其一,提到元朝我们就绕不过去成吉思汗,这个人骁勇善战,元朝建立以后一直处于对外扩张的状态,说白了就是能打!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其实不如南宋的,元朝推行了很多诸如投下制、人殉的黑色政策,这些东西拍出来能不能过审先放一边,文化营养太少,中国导演总不能因为批判它才拍它吧?我们毛爷爷也曾经说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战争是历史剧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但是战争的权重太大了就不适合了。

其二,前面我们提到元朝能打,的确流着成吉思汗血液的子子辈辈不是干仗就是在干仗的路上,但是以武力著称的元朝在讨伐日本的时候连连失利,干不过小倭寇,不光如此当时攻打东南亚一些小国家都吃了瘪,你想我们清朝的时候还以天朝自居呢,中国人的自尊心是很强的,难道导演要拍我们被小日本打败的苦难剧嘛?你要知道抗日神剧在现在收视率可是不低!

其三,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现在的民族大统一,蒙古对于汉来说就是民族入侵,代表汉人政府的南宋被揍的节节败退,这好比拍了一个A村和B村打架的视频B村的人看,视频内容是B村天天挨揍,你说B村的人能爱看嘛?即使到了今天还有蒙古国这个国家,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不多加评论,拍电视剧得有人看吧,你得迎合最大的观影群体,有人可能会问了那为什么关于清朝的历史剧拍的人那么多呢?

首先满汉基本同化了,其次清宫剧主要以言情剧和宫斗剧为主,还有一些喜剧,给人感觉不同。反观元朝你能想象套马的汉子扭扭捏捏说我爱你吗?或者来一段宫斗剧,后宫女子斗争,怎么就这么别扭?

我们再来谈谈明朝,其实我觉得明朝的历史剧应该是炙手可热才对啊,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为啥说明朝的历史剧少,我们的影视界在明朝背景下拍的作品很多啊《大明王朝1566》、《江山风雨情》包括《绣春刀》系列电影。

“锦衣卫”这个职称大家肯定听过吧,这也是明文化的一种呀,只是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明朝的本土文化不是特别纯粹,因为那个时期赶上了大航海时代,异族文化输入中原,这也让明朝中后期吸纳了不少的别国资本。明朝政治思想非常保守,监管非常严格,臭名昭著的“文字狱”就是在当时高压环境下再次掀起新高潮的,可能其他朝代的历史剧余热未尽,尤其三国题材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游戏都频频出现新作所以导致明朝有点失宠,但是明王朝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一点都不少。

后来当年明月在天涯发布《明朝那些事》曾经一度引起人们热捧,也不乏有导演着手拍剧,但实际上现在的观众群体发生了变化,《大明王朝1566》收视率低就是最好的表现。

不过我觉得明朝差就差在没有一个罗贯中,仅此而已。


杨角风发作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首先中国导演不碰元朝和明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就是一个伪命题。关于元朝时期的影视作品确实少有人去关注拍摄。但是关于明朝时期的影视作品可是相当之多了。比如《朱元璋》《大明王朝1449》《大明王朝1566》 《大明天子》《万历首辅张居正》《郑和下西洋》《传奇皇帝朱元璋》《洪武大案》 《正德演义》等。拍摄明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限制。因为明朝本身就是一个汉人掌权的时代。在主旋律上并没有什么需要排斥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黑暗不可挖掘触碰的历史时期。



之所以很少有导演拍摄元朝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是因为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只历经了五世十一位皇帝,元朝传承了也不过九十八年就灭亡了。所以元朝实际上留下的历史史料少之又少。所以大众对于元朝来说是相当的陌生。而元朝史料太少又决定了拍无可拍。所以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去拍摄元朝时期的作品。

而且元朝时期对于汉族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元朝时期幅员辽阔占据了大半个亚洲和大半个欧洲。所以为了方便统治元朝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元朝把他们统治下的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也就是最高等级的人就是蒙古人。第二级是色目人、西夏人和回回人。第三级才是汉人。第四级也是最低级的是南人。在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十分的低下,甚至于汉人就好比奴隶一样可以任由买卖没有一丝的自由与尊严。在元朝汉人杀了蒙古人需要全家赔命。而蒙古人杀了汉人则随便赔点钱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汉人地位堪比猪狗了。



在元朝时期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制度那就是蒙古人享有汉人女子的“初夜权”。也就是说汉人在娶妻的时候,新婚第一夜妻子不是和自己丈夫在一起睡觉的,是要跟蒙古人一起睡觉的,这个蒙古人一般是地方的蒙古保长,而且如果发现新婚的妻子不是处女的话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而且即使结婚前也要找个蒙古人作保,不然如果私自结婚是违法的行为。所以当时汉人也流行“摔头胎”也就是说汉人为了保证血脉的纯洁,一般第一个汉人出生就会摔死。



元朝时期蒙古人灭绝汉人的行为远不止于此。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时期为了控制汉人的数量曾经杀了1800万汉人。到了元朝末期的时候汉人仅剩百万余人。艰难活下来的汉人日子过的也是苦不堪言。汉人不允许持有刀具。即使做饭用的菜刀也是好多人家共用一把。而且汉人不允许当官,汉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蒙古人推荐才可以。否则任何职位都不允许汉人担当。甚至于元朝时期有人提出杀光所有汉人来节省土地用来放牧。由此可见元朝时期对于汉人来说是多么的黑暗。而元朝时期的黑暗历史阶段也堪比五胡乱华时期。所以这种不是正能量负面的东西肯定没有什么人敢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小小百科全书


明朝最适合拍党争和权争,但这俩题材说句老实话,一旦用力过猛,那就拍不好。

而又因为历史剧本身太“正”,即使拍的很精彩,也不会有那么广大的收视群体,很可能花了大钱拍的像模像样,但最后大概率只会赔了银子赚吆喝。

再加上限于某些政策原因,明朝的权争又不一定能过审,哪怕有比较成熟的剧本,但一送审就有很大概率会被拒。

而且明朝的历史正剧要真想拍的好看,肯定不能拍后宫,围绕明朝内部的权力之争拍才好看,国外有火遍全球的《权力的游戏》,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我们明朝的历史拍成电视剧,只要剧本还有导演和演员的专业素质过硬,绝对不比《权游》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简单提几个事件,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

明朝三大案,红丸案,梃击案,还有移宫案。

第一个红丸案就涉及明神宗朱翊钧与一干大臣的“国本之争”,是立朱常洛为太子,还是立朱常洵,双方互相博弈几十年,其中险象迭生,精彩程度堪称权斗之最,更不缺吸引世人的话题,比如著名的“一月天子”泰昌帝,被李可灼敬献的红丸毒死,又被人怀疑是郑贵妃暗中毒害,这种产生于君臣之间错综复杂的悬案,人物矛盾特别鲜明。

第二就是明朝末年的党争,东林党和浙党齐党之间你来我往,相互过招数十年,如果能把这段历史改编一下搬上大荧幕,自然也是极为精彩,这方面已经有不错的例子,比如最近两年上映的《绣春刀》,但我相信看过的朋友肯定清楚,《绣春刀》对政治方面与权争方面的情节进行了弱化,而主要突显出小人物,如主角沈炼在明末这个大背景下对于命运的抗争,所以很多导演现在不拍明朝的历史剧,主要还是因为主题太“正”了,而且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影射。


综上总结来说,一是拍了没那么多人看,二是资本还是倾向于后宫剧这种题材,三是政策原因不易过审。

至于元朝,我记得之前有一部剧叫做《成吉思汗》,貌似就是一部很正的历史剧,但后来只在电视台播了一次就停播了,根本上的问题,其实还是文化差异,元朝时的文化是以当时的草原文化为主,与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还是有着一定区别,所以现在我们看元朝的剧,代入感相对来说会比较浅,再加上元朝对外扩张的非常凶猛,如果要拍的话,战争戏份自然就不能少,可拍战争戏尤其是那种千军万马的大场面,是极其烧钱的,而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不比电影,即使花费巨额资金拍摄出来,也不见得观众就会买账,因此基于这方面的原因,以元朝为主题的历史剧就鲜有作品问世了。

当然如果有朝一日真能有关于明朝权争的电视剧拍出来,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毕竟现在电视剧市场充斥着大量无脑宫斗剧,年轻人的主流审美都快被歪曲了,好像提起满清就全是后宫娘娘整天斗来斗去,今年国家也很明显针对宫斗剧进行限制,转而鼓励影视行业创作历史正剧,我想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能拍出像《权游》那种火遍全球,甚至比之还要精彩的电视剧吧,到时候中国的文化输出就会更加强悍了,软实力也会随之增长,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钱品聚


不能说是中国导演不碰明朝,元朝题材的历史剧了,只能说是近年来的导演们都不愿意碰元朝,明朝题材的历史剧了。

元朝不碰倒是真的

之所以不碰元朝,其实还是很有理由的,毕竟元朝虽然统治了中国一时,甚至疆域遍布整个亚洲大陆,但是元朝的昙花一现也是真的,元朝毕竟是蒙古族统治的王朝,语言不通也是真的。

过去拍摄过的元朝电视剧,其实并不怎么招人待见,毕竟元朝电视剧里面讲述的大多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如何崛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编剧很有心的将语言换成了汉语,但是依旧不能满足观众,观众对元朝的电视剧完全没有感觉,看着一愣一愣的,有时候根本看不懂在讲什么。

而元朝之所以不被拍摄的最大原因,还跟元朝蒙古族实行的制度有关,元朝时期虽然十分强大,但是元朝时期的汉人地位却十分低下,当时的汉人只不过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压迫的那一层次,如果编剧想要拍摄一部元朝的电视剧,就必须要将这一点加进去,但是加进去了肯定又不好,所以不少人就都放弃了。

明朝并非是不碰的

作为最近的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其实在前些年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电视剧作品的,像是《神机妙算刘伯温》,《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锦衣卫》,《大明天子》,其实如果仔细算算明朝的电视剧还是不少的,但这些电视剧大部分年代都比较久远了,近年来明朝电视剧的热度差倒是真的。

其实不仅仅是明朝的,秦朝,汉朝,甚至是东周,大唐,两宋,电视剧都是非常少的

这不是因为没人对这方面的题材感兴趣,而是因为清朝题材的作品太火了。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很多清朝题材的作品都是大火,而其他朝代的作品却是不愠不火,特别是《甄嬛传》等一系列大清宫斗剧的成功,彻底让清朝题材的作品大火,而相对的,另外一些朝代题材的电视剧热度就非常惨淡了。

其实之所以大清宫斗剧能够获得成功,跟清朝的年代是分不开的,清朝的年代比较近,在选材的时候更容易选好,寻找题材的难度也不是那么大。

而很明显,如果是在过去,看电视是主要娱乐活动的时候,男性看电视的还是不少的,而现在,很明显的,电视剧的受众群体渐渐的变得年轻化和女性化,而这些人对宫斗剧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疯狂。

导演在选材的时候,是为了拍摄出一部冷门电视剧而拍电视剧的吗?导演在选材的时候自然是需要考虑其中的利益因素的,近年来宫斗剧这么火,导演不选大清宫斗剧的题材,还选什么?

大清宫斗剧的确有它的优势,不仅是在细节处理上更容易做好,在素材上很多更是还未开播就已经吸粉无数,而其余朝代的电视剧自然就落得下风了。


魏青衣


为什么中国导演几乎都不碰元朝、明朝的历史剧?(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回答之前先澄清一点,元朝电视剧确实寥寥无几,但明朝电视剧还是不少的,《神机妙算刘伯温》,《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锦衣卫》,《大明天子》,还有经典的《大明王朝1566》,拍的非常好,只是近年来清宫剧相当流行,让人感觉明剧少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分析原因。

经典的大明王朝1566剧照

愿因一:资金成本问题。

大家都知道,拍摄古装剧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而清宫剧经过多年经营,影视基地是比较成熟的,而元明两代的建筑相对较少,特别是元朝,元朝的服装是比较怪异的,建筑也很少有现成的,都需要直接定制,所以,元剧的拍摄成本相对来说也更高一些。一般投资方都不愿意花钱拍摄成本太高的电视剧,所以资金是一个原因。

元朝的服饰

原因二:拍摄难度问题。

如今宫廷内斗剧流行,编剧们也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剧情大体一致,导演比较好把握,怎么拍摄都不会亏,而明清剧就不一样了,明朝剧一般涉及政治事件比较多,拍的不好会留下骂名,被说成是篡改历史,而且有时候可能还通不过审核。而元朝剧说的是蒙古话,蒙古语不但难写,更没人能听懂,可是如果你让蒙古人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观众看着也别扭,再说蒙古人的名字复杂,导演可能记几个名字都困难,还怎么拍摄。

原因三:民族感情问题。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汉族政权,除了前几代稍微好一点,后面大多没有多少值得拍摄的东西,有说头的都是宦官和锦衣卫,拍摄电影可以,电视剧就显得比较冗长了,而且都是一些负面东西,与我们主旋律不符合,所以相对汉唐来说,大家是不喜欢明朝当权者的。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当权,但汉人地位也不低,主政者完全汉化,得到了当时老百姓的认可,创造的康乾盛世,GDP一度达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所以,对观众来说,相对更喜欢清朝一点。而元朝存粹是蒙古人专政,蒙古人地位最高,汉人地位最低,看着就让人感到难受,谁愿意经常回顾被别人欺负的历史,元朝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辉煌一时,但也极度血腥,拍摄元剧就是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从感情上讲,元剧不受待见。

电影锦衣卫宣传照

原因四:历史资料问题。

清朝离现在最近,可以说正史野史民间传说非常多,小说家和编剧们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不管是真是假,写的好就有人拍,拍摄电视剧也不是拍摄纪录片,可以说导演只要加上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行了,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元明两朝相对故事较少,历史纪录也保存不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故事和情节,导演想拍也不现实。

原因五:观众喜好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收视率问题,一般来说,观众们都喜欢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国强民富时的故事,所以汉唐和清朝的剧本就受到大家的喜爱,汉唐时候展大国雄风,中华民族打的其他民族落花流水,而清朝虽然也是少数民族当权,但是满清八旗已经完全汉化,所以观众们都能够接受。而对于导演来说,观众才是衣食父母,肯定是要迎合观众的需求,也就是观众喜欢什么他们就拍摄什么,观众对什么没有兴趣,他们肯定也敬而远之。说白了,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最终都是奔着钱去的,只有观众喜欢,才能挣钱,清朝剧前有《还珠格格》引起的万人空巷,后有《甄嬛传》风靡亚洲,可以说清宫剧的人物历史观众相对熟悉,所以也是咋拍咋挣钱,而元明相对就受冷落了。

最后,小编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选择历史剧还得看正史和老戏骨拍摄的,看过了是知识,是阅历。而一些小鲜肉演戏说的历史剧只是过眼云烟,很多甚至扭曲历史 ,还是少看为好。




葛大小姐


元朝电视剧没法拍呀!别的不说,光人名就记不住。

那些人名,比如随便在元史里找一段“ 今皇太后召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等曰:“昔者阔彻伯、脱脱木儿、只儿哈郎等谋逆,以明宗太子为名,又先为八不沙始以妒忌,妄构诬言,疏离骨肉。逆臣等既正其罪,太子遂迁于外。札牙笃皇帝后知其妄。”

你看,燕铁木儿、伯颜、阔彻伯、脱脱木儿、只儿哈郎、八不沙、札牙笃,念起来又拗口又不解其意,你能记住谁?这还是很少的几个,大部分人名比这个还难念,因为是当时音译的,和汉人名字差距太大了,如果拍电视剧,里面的角色一水的这种名字,用不了一会观众就蒙圈了。

这还只是名字,再说事也没啥好拍的,元朝电视剧如果拍政治宫廷剧那就是蒙古贵族上层的事,看过元史都知道,元朝统治阶级上层的政治斗争一点也不比别的朝代少,但是说句实话,再怎么折腾跟绝大部分汉人都没啥关系,都是一帮你连名字都分不清楚的人在朝廷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拍成电视剧你能坚持看多久?

在中国历史上,元和清是两个少数民族朝代,清朝的电视剧比比皆是,那是因为一来清朝离现在很近,从灭亡到现在不过百年历史。而且清朝上至皇帝王公下至普通旗民百姓,他们大部分都被汉化了,尤其到了中晚期,旗人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化认知上,已经被和普通汉人分别不大。汉人深度参与了清朝的政治活动,尤其到了晚期,汉人几乎更是控制了大部分重要的军政岗位。有了汉人的参与,电视剧才有的拍,拍了才有人看。

元朝的问题是大部分人汉化程度不高。从建立到灭亡这近百年,除了有数的那两三位皇帝对汉学热心外,大部分人完全没感觉,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贵族从上到下对汉学整体是一种排斥的态度,从他们的服饰、文化、语言、日常习俗甚至饮食习惯和名字上,基本看不出汉化影子,反倒是当时很多汉人被蒙古化了。你说这种情况怎么拍电视剧?

凭良心说,如果抛开现代政治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实际问题,纯粹讨论历史上元朝的属性,元朝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外族(蒙古人色目人)占领并且统治中原的一个非汉学国家。说到这还真得感谢朱元璋,如果不是他建立恢复唐宋旧制的明朝,我们现在指不定啥样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朱应该也算是汉人的大救星。

就是因为元朝缺乏我们熟悉的汉人元素,所以哪个制片人都不可能把真金白银往水坑里扔。即使有愿意拍元朝电视剧的,也不过是拍元朝的一头一尾,一头就是表现铁木真崛起且和南宋纠缠斗争的场面,比如《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一尾也就是元末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推翻元朝,然后中原大战,最后明太祖定鼎华夏的故事,《倚天屠龙记》和评书《明英烈》都是讲这个的,拍成电视剧就会很精彩。

至于明朝拍电视嘛,现在也不少,就是精品太少。

看看元朝的这十几位帝王,除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你还能认得谁。


冬眠要趁早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

中国的导演几乎不碰元朝的历史是真的,但是相比较来说,明朝的电视剧还是拍了一些的。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呢?

两个朝代综合来说的话,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服装太丑,造价太高。

元朝的衣服带有很浓重的蒙古特色。可以参考《倚天屠龙记》中。敏敏特穆尔他爸和他哥的衣服,蒙古人蒙古士兵一出现就要快进有没有。



明朝的衣服参考《女医明妃传》就可以了,尤其是官员的服装,真的是太一言难尽了,大红,大蓝,反正是不符合我的审美。参考下图。这都是什么画风?

而且这种衣服一看就不便宜,拍一部元朝剧得多少这样的衣服?投资金额又是多少?

明朝衣服,你瞅瞅这大锦缎,这精美的绣花,全是人民币呀!

史料太少



元朝统治者因为对文化的不够重视,在那一时期,重武轻文,又因为蒙古人对汉人的轻视,统治者看不起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所以有关元朝的史料少之又少,在史料这么稀缺的条件下,想拍也没得拍。

明朝的史料是因为被清朝统治者篡改,真假难辨。

屈辱的历史



这两个朝代的历史相对于国人来说,都很屈辱。清朝虽然也是外族入关,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满族人汉化严重,加上清朝统治时间够长,更得民众认可。

清朝一入关就崇尚汉族的文化,提倡满汉一家人,也给了好人足够的尊重。

但是元朝不是这样的,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认为汉人统治的江山才是正统的。从骨子里,就没有接受这个朝代的统治者。

不为人们所熟知



这个跟文化有关系。唐诗,宋词,元曲。元代戏曲发展虽然达到了顶峰。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一个《窦娥怨》。现在中小学也没有课本上插进去一篇元曲让你去学习。

但是提起唐代,我们知道有李白,有杜甫。宋代我们知道有王安石,有苏轼。元代的文人你知道谁?知道一个关汉卿就很了不得了。

那么明代呢?明代的文人都有谁?是不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王阳明,汤显祖,徐渭,是不是都不熟?

罗贯中,吴承恩,这个都知道,可是除了知道他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作者之外,还知道别的什么。

一个朝代连文化的传承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可拍的?



归根结底,这两个朝代的历史导演很少触碰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根本就不为人所熟知,拍出来也不一定有观众。

何况放着繁华的盛唐,强盛的汉代,颇具争议的三国,八卦色彩浓厚的清朝不拍,为什么非要碰冷门!

以上是我认为的中国导演少拍元明剧的原因。


吾盂


历史类电视剧拍的最多的就是清朝吧。总结一下,应该就是史料、成本、政治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元朝

元朝电视剧拍的少原因有两个吧。

元朝的先祖是成吉思汗,自从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以后,一直对中国并不怎么友好,拍摄元朝会有很大的争议。拍电视剧毕竟还是为了收益,没必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拍一部前途未卜的电视剧吧?

元朝的史书资料确实少的可怜,元朝以武治国,不怎么注重文化,造成相关的文献缺失,拍摄起来不好把握。

明朝

明朝电视剧也挺多的,例如前几年的《女医明妃传》。但是和清朝比起来,就差的太多了。

如果非要说一个理由,史料不全,清朝时期对明史做了很大的篡改。后人对明朝的印象就是一个杀人、阴暗、变态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人们自然是不会喜欢的。

受众少了,拍摄成本反而比清朝的高,收视率却没有清朝的多,资本市场没必要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历史百川


明朝,元朝时代的剧很多导演都不愿意去碰,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元朝时代,汉族地位较低

相信这一点上很对人还是能够理解的,元代是蒙古人的时代,官方背景下基本上都是蒙古语,加上元朝强行隔离汉文化传播,导致很多元代历史基本上没有多少记载(正史吹嘘的除外)。即使有剧本,也不知道从何入手,语言、文化、服装、规矩、制度等等到现在几本上也就没有多少人知晓和熟悉,如果强行拍摄出来很容易形成四不像,更会造成舆论压力,而今蒙古族依然生活在内蒙古,错误的历史很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团结少数民族,片子很容易被搁浅。

1.被孤立的时代

元代属于被孤立的时代,这种孤立并不是人民对朝代,而是元代自己孤立自己,并没有融入汉文化,导致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挖掘的资料。不像清代,康熙开始就开始大力推行汉文化,正史、野史、民间传闻可挖掘的太多。

2.元代汉族地位低

汉族作为第一大族,从汉唐时代开始就一直属于第一大族,但是元代汉族地位底下,除了正史,很少有民间记载,加上朝代时间太短,可以挖掘资料太少。

3.整个中原地区,只属于被征服的一部分

整个中原地区,或者说整个中国,住属于蒙古大军征服的一部分,虽然在北京(大都)建立政权统治,但是主要心思并不在南方,而是在遥远的草原上。因此整合中国内地上,留下元代足迹的资料太少,远不如明、清及遥远的时代。编剧在这方面很难下笔,没有任何资料背景的古装剧,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去碰。

第二:明朝相对不成器

说句实话,虽然明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汉族政权,除了前几代稍微好一点,后续时代,大多没有多少值得拍摄的东西。导演要拍摄一部剧除了早起的时代可以挖掘,中期何以挖掘一部分,其余的似乎没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

1.明朝除了早起争天下之外,没有多少轰动的资料,除了朱元璋争天下之外,之后的朱棣等少数几个有那么一些资料可以挖掘,其余的可挖掘的很少。当然相比于元代,这些资料又很多,或许受限于元代背景,明代的历史也是很规矩,很隐蔽。可挖掘的太少。

2.明朝服装上受限严重

这一点上,很明显,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却不能出众,中规中矩,没有多少辨识度。这一点上清朝剧就有优势,虽然我也认为清朝服装不好看,但是不能否认清朝服装一眼就能认出朝代背景。

3.明朝民间文化多,但朝代背景文化少,反而皇室资料可编辑的不多,使古装剧涉及这一点上的参考不多,反而负面性资料很多,明朝皇帝朱棣很厉害,但却不被认同,不管怎么说,身上背负的导演编剧不怎么看好,之后的皇帝很多不成器,不值得拍摄,也没有取料改编的心思。

第三:清朝作为最后一个朝代,融入汉文化较多

无论民间历史又或是野史、正史现在保存得都很好,加上清代文物到现在大部分都得到保留,参考价值多,元、明两朝的基本上能够留下的不多,元毁于明,明毁于清。

因此,受限于留下的资料、遗迹、史料等影响,作为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一点上才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元朝整体上资料等都太少,明朝可挖掘的算不错,但整体上价值没有清朝高,编剧以及导演、投资商是要赚钱的,而不是拍摄纪录片,当然选择清朝最为合适,服装、造型、语言等等都可以直接汉化,拍摄难度较少,加上资本制约,明清时代的古装剧拍摄亏本概率太大,被诬陷约束的概率也太大。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有什么对不住的地方,希望大家原谅,再次抱歉!

我是楚韵,给你不一样,让你开心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