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很多妈妈跟我说,自己的孩子突然在一岁后突然性格变得“暴躁”,动不动就“啊啊啊……”尖叫,一点不和心意就哭闹,甚至还会开始出现躺地上打滚等等现象,总而言之,熊孩子特征开始显现。

这种现象几乎发生在每一个12-16个月宝宝身上,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开始找原因,担心是不是孩子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孩子变得“无理取闹”,纠结于要不要管,怎么管,要不要“打”,打了担心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不打又怕“惯坏孩子”,搞得身心俱疲。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1

自我意识增强:自己的想法多了

在14-16个月期间,你的宝宝通常会在其人生中第一次产生自我意识。你会发现孩子不再喜欢按照你说的去做,开始说“不”,一旦自我意识出现了,哭闹就会突然增多,试探、挑战权威的行为会不断出现,他会希望自己能够发号施令,违拗症就会出现。

从宝宝5个半月开始,就会学会用哭声来控制成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仅仅因为“需求”而请求帮助,用哭声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为逐渐增多。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当自我意识显现出来后,这种情况就会急剧增多,不断地用哭闹发号施令,这时候的宝宝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他看来,什么事情都是要听他的,由他来决定。

2

语言发育关键期的重要标志

大部分孩子在12个月之前是不会表现出语言能力的,对于大人说的话能听懂的很少,很少数的孩子语言发育比较早,可以在12个月前就开口说话。

孩子在12个月开始,语言和智力发育才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发现他们能够听懂更多指令,并能做出回应。同时,在孩子积累了很多的语言输入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后,就会开始有表达的欲望,而语言表达能力通常跟不上孩子智力的发育,有很多想法想要用语言表达,但却无法做到,就只能用“啊啊啊”代替,成人没有按照他内心的想法做,就会着急尖叫,只因不知道如何表达。

3

母婴分离焦虑

从7-9个月开始,宝宝就会对妈妈(主要看护人)表现出依赖,粘人现象明显,通常经过1-2个月这种现象会有所好转,孩子变得快乐起来,在日益增长的好奇心驱使下离开妈妈探索世界。

在14个月开始,孩子又会重新出现对主要看护人的兴趣,频繁提出与之亲近的强烈偏好。这时是孩子在和妈妈(主要看护人)重现建立接触,寻求帮助,会突然变得更加粘人,更希望有主要看护人的陪伴。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增强,发育到了一个新阶段,反而使孩子进入“纠结”的母婴分离期,想要出去更远的地方探索,可以自己独自离开,同时又害怕分离,需要重新确认和妈妈(主要看护人)的链接,获得安全感,当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可以大胆的去独自进行更多的活动。可以说孩子在发现自己可以离开妈妈独自活动后会经历“害怕”的过程。

孩子与妈妈(主要看护人)情感链接的建立的通常要到2岁完成。所以,2岁之前对主要看护人的强烈兴趣是正常的,在稳定的情感链接建立后,孩子会在2岁后表现出更多的独立。

4

好奇心增强,探索的需求

这个时期的宝宝在白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对尽可能多的物体的不同特性进行探索,他们会对任何可以用手抓住的小物体敲打、投掷、扔掉、观察,可以放进嘴里咬的小物体放进嘴里咀嚼。这一时期也是精细运动控制行为发展的时期,通过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练习手指技能。还会尝试一些具有很大危险性的新动作,如攀爬、跑跳,但宝宝比你预想的会更加小心翼翼。

孩子如果感到无聊,探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用哭闹尖叫表达不满。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如何应对变得“暴躁”的宝宝?

1

鼓励语言发展

这是孩子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的开端,真正的语言启蒙从此时开始。如果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宝宝的帮助需求,能使宝宝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结果,也能很大程度缓解宝宝焦躁的情绪,引导宝宝正确的沟通方式。

以一种正好符合或稍稍高出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和孩子说话最有效。

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语言输入,一直不停的和孩子讲话就可以了,孩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会说话的。但是往往不停地说有效的对话却不多,难度太大了不能让孩子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过快的语速,发音的不清晰,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习正确的发音。所以会有一些孩子语言发展较慢,到2岁了仍然说话含糊不清。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语言输入的无效。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2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发展比较好的语言能力。之后就要增加难度,不要再拿他当小孩子,过度使用“儿语”,尽量使用规范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2

给予安全感,建立情感链接

宝宝重新出现粘妈妈(主要看护人)的现象在2岁前非常正常,可能还会反复出现,这个阶段满足孩子情感需求还是很重要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获得了安慰后,孩子就能逐渐习惯独立玩,寻求安慰的频率会越来越低。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在孩子没有和妈妈在同一个房间时,孩子可以和其他看护者玩甚至可以自己玩一会儿,但是需要隔一段时间回到妈妈身边寻求拥抱,不断地获得、强化安全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妈妈(主要看护人)在一起。

3

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这一时期看护要者给予宝宝自由探索的机会,避免让他长时间感到无聊。

可以准备一些特别的玩具和物品,但不要让孩子随意拿到,在他看起来无聊或想要找些事情的时候拿给他,满足他的好奇心。

在宝宝向你表达请求并希望分享他的热情时,给予他热情而赞赏的回应,这会形成他对学习的自然热情。支持他的探索行为,会使他明白,对事情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和探索是你所赞同的,你的赞同对孩子意义很大。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4

树立权威,理性管教

头两年的管教重要但也不容易,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道理对于宝宝来说太难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头两年中对孩子的管束方式。

打孩子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使用的方式,因为0-3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无意识习得的阶段,任何事情、行为都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习惯。情绪失控、打孩子无疑是给孩子做错误的解决问题的示范。

在孩子习惯用哭闹甚至打、抓、踢等方式表达不满时,首先要抓住机会,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和孩子养成交流的习惯,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对语言能力发展有益,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处理情绪。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永远不要放弃正向引导。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避免奖励哭闹。无理或无法满足的要求,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不能因为胡闹就拿东西“奖励”,哭闹反而得到了好处,这是造成孩子2岁后任性的重要原因。

树立权威很重要。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要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会按照他的想法发生。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会去试探成人,想要自己说的算,这就是所谓的“权利之争”。在一些事情上给予孩子选择决定权,尊重孩子的意见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大部分时候孩子是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的,不会比父母更知道如何是对自己最好的,这时就需要父母坚持自己的决定,尽量温和的和孩子沟通,树立父母的权威,会使孩子更早的不再去做试探、挑战权威的行为,更早的学会配合、沟通,也更容易快乐起来。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喜欢被束缚,对于一些危险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采用一些限制的方式进行制止。比如蹲下把住孩子的双臂,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如果继续做妈妈就会这样不让你做;用 “栅栏”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区域,告诉他如果再做不好的事情,妈妈就要再这个栅栏。

此外,对于孩子的行为要以预防为主要方式,不让孩子拿的东西收起来,而不是孩子拿到之后再和他争执这个东西不能拿。有的时候是成人没有事前处理好,那么下次注意,不要太纠结这次的错误,去惹孩子不愉快。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提前沟通也可以避免分歧。

比如妈妈需要离开宝宝去做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离开之前和孩子认真的说明:“妈妈要离开一下去给你冲奶,很快就会回来,你坐在这里玩积木等待一会儿”很多时候孩子会领会意思,随着年龄增长习惯等待。

周岁之后我的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暴躁”?


让孩子说了算,养成“家里我最大我最重要”的想法,是教育孩子最危险的行为。但同时要记得,成人任何情绪的失控、打骂行为都是应该坚决避免的。

把握“温和而坚定”的原则,给予孩子需要的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理性管教,是宝宝开始显现自我意识后的教育重点。0-3岁孩子的成功的管教将是今后十几年教育的基础,做好了孩子更平稳的度过“叛逆期”,忽略了将后患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