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底是外企,還是國企?

小超1432


聯想肯定不是外企,雖然這些年聯想的名聲不太好,很多人都才嘲弄他是美國企業,這其中的是是非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識形態的東西很難說得清,這裡不去探討,本文只從經過說得清的角度去談一下聯想的股權歸屬問題。

1、聯想是中國企業

聯想成立於1984年,聯想原來是柳傳志帶著中科院的資源創立的,原始資金也是中科院提供的,當時帶著把中科院的研究成果產業化的使命,開始的資金也是中科院提供的,說以可以說聯想是誕生於中科院,後面聯想逐漸做大,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的代名詞。聯想曾經也是豎起了民族產業的大旗,是國人的驕傲,至少輿論是十分喜愛聯想的。

在200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令聯想的聲望達到了頂峰,這個事情就是聯想收購了IBM全球PC業務,IBM當時是世界最大的PC電腦企業之一,是電腦的代名詞,也是高科技的代名詞,更是優秀企業的代名詞,能夠把IBM的PC業務收購,這本身就極大的滿足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聯想也藉著這次收購成為了一家國際化的企業,業務走向了世界,並在此後成為全球第一的PC生產企業,儘管外界一直不斷質疑聯想只是一個組裝公司,沒有自己的技術,芯片不是自己,存儲器不是自己的,操作系統不是自己的,國人希望中國能夠在電腦產業完全實現國產化,所有的關鍵技術都能夠國產化,這樣才是牛逼的企業,而聯想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電腦企業,所以把這種希望放在聯想身上,但是聯想沒有達到民眾的期望。

這些核心技術即便到了智能手機時代也沒有國產化,操作系統還是在安卓的基礎上做的,芯片華為雖然有麒麟,但是也難說是所有都國產化了。

2、聯想的股權結構

聯想目前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公司,我們通常所熟知的“聯想”只是其中一個產業,就是做電腦和手機的,這個聯想我們通常叫做“聯想集團”,而CEO是楊元慶,聯想集團的大股東是“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23.87%的股份,是實際控制人,其他股東持股都非常分散。

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後來也在香港上市了,聯想控股的實際控制人是誰?聯想控股的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持有29.05%的股份,這家公司後來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科學院代表國家出資的企業,是國有獨資企業。

那麼作為國有獨資企業的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9.05%的股份,根據相關規定,只有國有獨資企業或者是國有控股企業持有超過50%的股份,這樣的公司才能算是國有企業,或者是多個國有企業合計持股超過50%並且其中之一是大股東的,那麼這樣的子公司可以算是國有企業,按照這個規定,聯想不算是國有企業。因為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只持有29.05%的股份。

當然了,有一種情況持股雖然未超過50%也可以算作是國有企業,那就是第一大股東是國有獨資企業或者是國有控股企業,並且對企業有實際可支配地位。其實這個就看董事會了,如果國有企業在董事會中是支配地位的,那麼也可以算作是國有企業。

至於中科院是否在聯想控股中是否是具有可支配地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國民企500強榜單有聯想控股的名字,那麼就說明認為聯想控股是民企了,那麼我們反過來可以推算出中科科學院在聯想控股公司不具有可支配地位。

總結:聯想控股是中國企業,也是民營企業,但是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國有獨資企業),至於聯想集團那是妥妥的民營企業了。

最後再說一句:聯想集團中國地區貢獻的收入比例已經降至20.13%,其餘將近80%的營收都來自於中國以外的地區。


壹號股權


聯想到底是中國企業還是美國企業,這個是大家一起爭論的問題,因為目前聯想集團有兩個總部,一個是在中國,一個是在美國,聯想的運營中心也是在美國,很多人都覺得聯想應該歸屬於美國企業。

雖然大家對聯想有一些偏見,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聯想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企業,但聯想不是國企,而是一家民營企業。

聯想是中國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第一、聯想是在中國創辦的

1984年40歲的柳傳志和10位同事拿著中科院計算所給的20萬元開始下海創辦聯想。剛開始的時候,聯想的名稱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到1991年才把公司名稱變更為北京聯想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到了1998年,聯想又正式更名為聯想集團控股公司。

聯想在剛創辦的時候也是遇到很多困難當時,除了20萬塊錢幾乎一無所有,最初柳傳志等人也是通過為別人維修機器,講課,幫人家攻克技術難關,做銷售維修代理等積累資本。

第二、聯想的母公司聯想控股是中國企業。

說到聯想,大家可能只想到聯想集團,但是聯想集團只是聯想的一個業分支。實際上聯想的真正主體是聯想控股。

目前聯想集團和聯想控股都是在香港上市,其中聯想集團的主要股東是聯想控股,其控股比例達到了23.8%。

而聯想控股從股權結構來看,大部分股權是由中國企業以及個人所控制。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聯想控股的一些股權變化情況。

從1984年到1993年,中科院享有聯想100%的股權權益,到了1995年中國科學院持有聯想控股的65%的權益(其中中科院佔20%,計算所佔45%),另外的35%的股權由聯想自身佔有。到了2001年之後,聯想股權又發生了一些變化,中中國科學院旗下的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獲得聯想控股65%的股權,另外35%的股權有聯想職工持有。

到了2009年,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通過在北京市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的方式,將其所持有聯想控股29%的股權轉讓給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在2010年有北京聯持致遠管理諮詢中心(有限合夥)吸收合併聯想控股職工的持股會。

雖然後來聯想的股權經歷了多次變化,但從整體來說,聯想在上市之前其股權100%由中國企業及個人所持有。即便到了今天,控股的大部分股權都是掌握在中國企業以及個人的手裡。截止2018年末,聯想控股的股權結構當中,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佔比29%,中國泛海控股集團佔比16.97%,北京聯持致遠佔股20.37%,北京聯恆永信佔股7.55%,柳傳志佔股2.88%,這幾個股東佔股比例達到76%以上。所以從股權結構來看,聯想控股以及聯想集團都屬於中國企業。

第三、世界500強排名當中,聯想是中國企業。

世界500強排名當中聯想一直是中國的,這毫無疑問,比如在2018年世界500強排名當中,聯想排名240位,所屬國家是中國。




第四、聯想的大部分的員工以及高管都是在中國。

目前聯想是我國國際化程度相對比較高的一個企業,從業務分佈來看,聯想有70%以上的業務是在海外,只有30%以下的業務佈局在國內,但這並不影響聯想是一箇中國企業。就像蘋果一樣,蘋果大部分業務也是來自全球各地,美國本土所貢獻的業務收益也是相對比較小的。

而且目前聯想70%左右的人也是佈局在國內,海外只佔到人員佈局的30%左右,此外聯想大部分管理人員都是中國人。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聯想以一家中國企業的身份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

總之,目前聯想是我國國際化做得比較好的一個企業,雖然聯想一些高管所做出的一些言論讓大家非常不滿,甚至是讓大家感到憤怒。但對於聯想收購美國企業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這一種做法我們就應該積極鼓勵。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當中獲取優勢,就必須積極的參與到國際競爭當中,而不是要侷限於自己是一箇中國企業。真正一個強大的企業,不應該侷限於中國,而是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慮,以一個全球企業的身份去參與競爭,經營與管理。

雖然聯想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中國難得有一些企業能在國際上保持有競爭力,而聯想就是其中的一個,所以我們要客觀的看待聯想,聯想不好的地方,大家可以繼續批評,但好的地方大家可以繼續支持。

不過我們也希望聯想的管理層不要忘記聯想是從中國起家的,它的根在中國,聯想是實打實的一箇中國企業,希望聯想永遠不要忘記了這一點。


貸款教授


聯想的全稱: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註冊資金:235623.09萬元

股權結構:

1、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 持股72000萬元

2、北京聯持志遠管理諮詢中心 持股48000萬元

3、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持股40000萬元

4、北京聯恆永信投資中心 持股17800萬元

5、柳傳志 持股6800萬元

6、朱立楠 持股4800萬元

7、寧旻 持股3600萬元

8、黃少康 持股3000萬元

9、唐旭東 持股2000萬元

10、陳紹鵬 持股2000萬元

主要管理人員:

董事長:柳傳志

董事:索繼栓 吳樂斌 趙令歡

獨立董事:郝荃 馬蔚華 張學兵

總經理:朱立楠

監事會主席:李勤

監事:馮玲 羅成

實際控制人:中國科學院


動物世界——每日更新


認為,我們這麼說、那麼說,都不足以服眾——都確定不了聯想的性質,而註冊之地、總部之處、員工之籍等等並不能自然地或必然地揭示1個企業的究竟、底裡,甚至連企業的定位都表明不了。

只能以楊元慶所說的話為準。

按楊元慶一貫所講、所衷,聯想肯定不是中國企業,至少不純是、不單是,這應該是確定無疑的定論。

楊元慶一再宣稱過,“聯想是一家根植於中國的全球化公司”,這與其所說的"科技無國界″一樣,耳熟能詳、廣為傳誦。

楊元慶還進一步闡釋過,“聯想不僅僅是中國公司,更是一家全球公司”,對其中的"更是″,能聽得出來是啥意思吧?

倒是,曾全面回應過對聯想國籍的質疑。歸納起來,楊元慶講話的提綱為:聯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全球化(1)的受益者;相信中國領導人(直稱,"中國領導人″)一定會繼續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全世界領導人的智慧也一定不會讓全球化(2)和人類命運共同體(3)開倒車;聯想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企業,也是有包容性的全球性(4)公司,並希望在每個有業務的國家成為好公民(5,全球的好公民)。

這一席話,用楊元慶的另外一句話說,即"聯想是源自中國的全球公司″。

很清楚,說來說去,聯想不是或不主要是中國企業,而是全球公司,只是包括屬於中國而已,知道聯想出自中國,也承認曾是中國企業,但現在已經成了全球的,不屬於包括中國的任一1國的。

將來的熱衷、追求、落腳,也是全球。

誰見過楊元慶所說的這種"無國籍″跨國公司?

誰又見過楊元慶所說的這種全球化?把1個公司的國籍給整沒了,只有球籍了。

然而、不過,楊元慶從心中到腳上,真的沒有1個嚮往、依靠、拜託、跟附的國家?有!表面上看,還2個呢。其一,是中國,曾經客觀依託、後來主觀輕慢的賺錢市場,其二是美國,曾經客觀依賴、後來主觀忘返的技術市場。

只是,後來發現前一個市場人氣不足了,於是,楊元慶緊忙迴歸中國,但又不想脫離後一市場,不顧前一市場上人氣中的期盼、批評、詬罵,這是為什麼?最新的解釋來自楊元慶的恩師柳傳志,恩師說聯想的底蘊不夠,不足以支撐起芯片和系統研發,風險嚴重不可控。

顯而易見,柳傳志的這一說不過是舊話重提、辯解再續,倒是與倪光南院士一樣,矢志不渝,只不過,志,是恰恰相反的。

楊元慶若是把中國市場又恢復如初了(人氣,難以撫平),一定會回去?回到哪裡?

楊元慶,曾經十分慶幸自己做CEO後,成功地把聯想從一家國內企業轉變成了國際化的企業。

言為心聲,何況,楊元慶直言不諱地說過了,特別直白、坦白,儘管聽說一開始是支支吾吾、猶猶豫豫的,難出口,但終究是把話講出、講全,也講明瞭。

如果我的以上回答是有道理的,那,楊元慶自己是把聯想當成了"外企″還是當成了"國企″?


肇俊武


雖然這個問題不是很嚴謹,但答案其實是很清楚的:聯想是中國的企業,不是外企。

之所以說問題不嚴謹,是因為沒說清“聯想”指的是哪家公司?作為在全球開展業務的企業,“聯想公司”其實有很多,數不勝數,而最主要的,是聯想控制和聯想集團這兩家,而這兩家,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企業。

我們先來看聯想控股。聯想控股的最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其他大股東也都是中國的公司或中國人,所以當然是中國公司。聯想控股主要是做投資業務的,並不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那個生產電腦和手機的聯想。聯想控股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

那個生產電腦和手機的聯想全稱是聯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般稱為聯想集團。聯想集團1994年在港交所上市,它的最大股東,就是上面說的聯想控股。

聯想集團曾經有一段時間是雙總部模式。行政總部一直在北京,2004年收購IBM的PC業務時,因IBM的要求,以及更好完成整合等原因,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原IBM的PC事業部所在地)設立了總部,為雙總部模式。但與IBM的PC業務完成整合後,已不把羅利稱為總部了。

聯想集團在全球開展業務,營業收入中75%來自國外。但無論從起源、股權結構還是管理模式來看,它都是中國的公司。


薛定諤的神獸


現在企業屬於那個國家,越來越難以區分清楚了,美國的一些跨國企業在許多國家開展經營業務,甚至總部都不在美國,主要股東也不是美國人,但是仍然被認為是美國公司。

現在公司的框架結構和其背後的股權結構極其複雜,很多跨國公司其實是多個國家的資本共存的。

一般判斷一個跨國公司是哪個國家的企業有以下幾個標準:

1.公司起源哪個國家?

2.股權比例那個國家多?

3.公司主導者是哪個國家的公民?

4.公司主要員工是哪個國家的人?

5.公司主要業務在哪個國家開展?

6.所做貢獻(稅收、GDP、就業等)是那個國家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聯想當然是一家中國企業,起源於中國,聯想股權結構為: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佔36%,仍為聯想控股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佔35%;中國泛海佔29%。楊元慶是中國人,聯想員工主要是中國人,主要業務在中國,主要GDP稅收就業都是中國的。而且聯想前兩年在美國也被美國政府排斥,因為聯想是一家中國企業,美國政府認為有安全風險。

至於聯想筆記本在美國買的便宜國內買的貴,有很多原因,簡單來說:

1.美國電子產品都比較便宜,國人只看到聯想在美國賣的比國內便宜,也要看看美國dell、hp是不是也賣的比國內便宜?你在美國市場賣的比競爭對手貴了能賣的出去?

2.美國是美國商品的主場,美國人也有愛國情懷,所以聯想在美國處於競爭劣勢。

3.聯想在國內政府企事業單位採購比較強,這個對價格不敏感,競爭也小很多,同樣一款型號的電腦,公開市場和政府採購的差價不宜過大。

4.聯想在國內競爭是主場,競爭壓力小,降價意願也小。


風的力量wf


罵歸罵,不過聯想終究還是一家中國企業,這個事實還是存在的。

從股權結構上

從股權結構上,目前在董事會結構上,楊元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目前其他董事很難對楊元慶的話語權形成威脅,而還有好幾位董事都是聯想系比如朱立南,以及寬帶中國田溯寧這種會支持聯想核心管理層的董事。


在股東層面,聯想控股佔據了聯想集團30%左右的大多數股權,而聯想控股的背後大股東是中科院,因此本質上還是國有資本很重的中國企業,不管柳傳志和楊元慶怎樣,這個事實目前至少是存在的。

從行政管理上

從行政管理上,聯想集團的最高決策權在北京,在國內團隊手裡。

當年聯想建立北京、紐約雙中心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兼併了IBM的PC業務,後來又兼併了IBM的X86服務器部門,而兼併以後就要實現融合就必須經歷陣痛期。

當時聯想CEO由收購過來的IBM高級副總裁斯蒂芬·沃德擔任,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而柳傳志則辭去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的職務,主要考慮到美國的原IBM團隊還需要沃德來管理、融合,需要時間來處理這些問題,後來楊元慶和沃德戰略上出現分歧,柳傳志還一度出山拯救聯想。

不過聯想現在已經將決策權、管理權都完全集中到國內團隊了,也就是說現在依然是雙中心戰略,但是現在是國內團隊說了算。

因此,聯想依然是一家中國企業。聯想這兩年被罵得不少,一方面是因為華為的5G投票事件,一方面是因為楊元慶確實戰略上有問題,還經常說出一些不合時宜、容易引起轟動的話。不過要是聯想真的死了,首先是意味著很多人要失業了,其次是聯想每年的營收接近80%都來自海外,對於我國的外匯收入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更重要的是,聯想供應鏈上的硬件也很難拿到了。


EmacserVimer


聯想從其起源來說,當然算是一家中國企業。在十幾年前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之後,聯想開始逐漸國際化,到現在已經是一家非常國際化的企業,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民營企業之一。


但是聯想在越來越國際化的時候,在廣大用戶和眾多網友的心中,這個國際化好像也逐漸變了味。國際化之後,聯想在國外的名聲越來越好,在國內的名聲卻是越來越爛,看看悟空上凡是和聯想有關的問題,下面有多少人在罵聯想。


被這麼多人罵並不是毫無理由,網友也不是閒得沒事非要罵聯想,實在是有些事情聯想辦的很不地道。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聯想有些產品的國內外價格差問題,其他公司的產品出海都是國外價格比國內高,聯想正好相反,有些產品是國內價格比國外高,而且高的不是一點半點,是高很多,非常離譜的高。


聯想曾經也回應國內價格高是因為國內稅高,但是這個說法完全沒有說服力,已經有很多人給聯想算過賬,就算去掉國內的稅務成本,聯想有些產品價格還是比國外高很多,而且價格高了之後配置還降了。聯想的業務從國內開始起步,現在在國內卻這麼不得人心,聯想是該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這樣了。


時代科技漫談


感謝您的閱讀!

聯想還是國企嗎?這是我們要的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這裡我們要了解幾個問題:聯想到底是不是美國企業?或者,聯想到底是不是國企?畢竟聯想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是國際性企業!那麼,聯想是國企了嗎?

國企是什麼?我們看標準的定義:

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

以上是最為正統的解答,按照這個解答,我們來看看國有企業的評判標準?

我們將國有企業分為三種,國有企業(100%國有成分企業);國有控股企業(股權比例大於50%);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國有成分比例合計小於50% + 第一大股東 + 實際控制)。

我們知道了這些,就可以來解釋,聯想到底屬不屬於國有企業了?

目前,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佔36%,仍為聯想控股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佔35%;中國泛海佔29%。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聯想的第一大股東,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比例不足50%,就不屬於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那麼,屬不屬於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實際的聯想也不是中科院控制,所以聯想的正確定位應該是:具有國有成分的民營企業!

這些解釋結束,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回答到底是不是美國企業了!不是!聯想沒有任何的股份是美國資本在其中的。

所以,不用對聯想有誤解。

可是,我們還是會對聯想有幾點擔心:在聯想董事長楊元慶說“沒有計劃做系統和芯片的時候”我們會有擔心,美國如果有一天對聯想進行禁止芯片和系統,聯想該何去何從?在沒有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僅僅依靠貿易能夠長久嗎?


LeoGo科技


另外,在一次採訪中,一個外國主持人問聯想總經理楊元慶,聯想是美國企業這是中國企業?聯想總經理楊元慶猶豫了一下,這一點也被他們詬病,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笑話。

另外當年廉網的官網發了一句英文翻譯說聯想不是中國企業,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聯想不僅僅是中國企業,而是國際企業。

綜上三點,人們對聯想的評價一直很低。加之最近的5G投票事件,使得聯想在國人的心目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