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出兵援朝的底氣何在

剛剛過去的10月25日,是中國出兵援朝69年週年紀念日。在那場至今仍令人記憶深刻的戰爭中,一窮二白的中國出兵援朝,與當世第一列強、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50%的美國交手,不僅出乎美國預料更震驚了世界。戰爭終於38線平分秋色的結果,又一次震驚了世界,刷新了世界對中國認識。

今天回過頭來複盤這場戰爭,中國在朝鮮的勝利,事實上就是《孫子兵法》所謂“廟算勝者”。在決定出兵時,毛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出兵,並非是一場豪賭而是從戰略上洞悉了美國強大之下的弱點,而這正是毛敢於出兵的底氣所在。

朝鮮戰爭是美蘇冷戰之下的一場熱戰,這是朝鮮戰爭最根本的屬性。作為全球冷戰的一隅,美國在朝鮮不能全力而為是由其全球戰略決定的也是其在朝鮮最大的弱點。下圖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手持朝鮮繳獲的蘇聯PPSh-41“波波沙”衝鋒槍在聯合國安理會對蘇聯提出抗議。

當年中國出兵援朝的底氣何在

據相關資料披露,中國高層在決策出兵援朝的過程中,除周、鄧、彭三人支持毛的出兵決策外,其他人都表示反對。事實上,周、鄧之所以支持出兵實質上支持的是毛,彭則是“天生為戰爭而生的人”支持的是出兵,三人的支持都與朝鮮關係不大。

而中國高層絕大多數人之所以反對出兵,則是出於各自分管領域的客觀現實,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的現實。比如說,朱作為中國軍隊總司令從中國軍隊現實以及與美軍的差距太大的角度表示反對,作為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陳從財政經濟角度表示反對,作為東北地區一把手的高崗從東北的現實出發表示反對等等。中國高層從自身分管領域的現實出發反對出兵,合情合理,卻將思維侷限在了局勢一角,忽略了世界的大格局,這個大格局才是毛決定出兵的底氣所在。

朝鮮戰爭是一場發生在美蘇爭霸格局下的戰爭,美蘇之間的冷戰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背景與戰略格局。在這一背景下,蘇聯的支持乃至出兵是毛理所應當考慮的問題,但並非毛決定出兵的決定性因素,事實上蘇聯始終拒絕直接出兵,蘇聯的援助直到中美在38線附近進入拉鋸戰時才大規模到來,有些馬後炮的意味。

蘇聯之所以始終拒絕出兵援朝,在於蘇聯的戰略重心始終在歐洲,同時並不願意過早與美國攤牌,因而樂見美國陷入朝鮮戰爭的泥潭。美國的戰略重心同樣在歐洲,也同樣不願意過早與蘇聯攤牌,因而始終將戰爭控制在朝鮮範圍內。正是將朝鮮戰爭定性為局部戰爭,使美國自縛手腳難以全力投入朝鮮。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基於全球防禦蘇聯的需要,以及二戰後的大規模裁軍的現實,其在朝陸軍兵力始終維持在8個師的規模,而這是美國陸軍當時所能抽調的最大兵力。戰爭期間,為保障朝鮮作戰,甚至日本一度處於不設防狀態;戰爭初期為彌補軍隊的減員,美軍一度還將大量的韓國士兵編入美軍各師,有的美軍師韓國士兵甚至高達三分之一。

正是由於美軍難以全力投入朝鮮戰爭,以及由此造成的兵力不足,朝鮮人民軍是有機會統一朝鮮半島的,即在美國陸軍從全球抽調的援兵抵達前將美韓軍趕下大海,時間節點大概在1950年7月底前。也是由於美軍兵力的不足,美軍最初只投入了一個陸軍師即24師,並且還是添油戰術,不僅未能阻止朝鮮人民軍的進攻還損失慘重,師長威廉·迪安(William Dean)都在撤退途中失蹤,直到很久之後才知道被俘,成為朝鮮戰爭期間美軍被俘的軍階最高的軍人。

當年中國出兵援朝的底氣何在

基於全球戰略考量美軍不能在朝鮮戰爭全力而為,也不能將戰爭擴大到與中國的全面戰爭,才是毛決定出兵援朝時最大的底氣所在,也是美國在戰略上最大的弱點。後來的越南戰爭,美國吸取了朝鮮的經驗,為避免中國直接介入,嚴禁美國陸軍越過北緯17度線攻擊北越。美國又打了一場自縛雙手的戰爭,當然結果也與朝鮮戰爭差不多,事實上據美國政府解密文件披露,至少在美軍撤出越南前十年美國政府就意識到戰爭沒有取勝的希望,但出於某種原因仍然打了下去。

再回到今天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美國擁有全球霸權在實力上同樣佔據優勢,但美國整個經濟體系都是建立在這種全球霸權基礎上的。出於維護全球霸權的需要,美國需要與中國打貿易戰遏制中國發展,但同樣出於維護全球霸權的需求,美國又難以全力與中國打貿易戰,加之美國經濟自身的一些問題,束手束腳下美國同樣難以獲勝。美國在戰略上的這一弱點,也是中國敢於與美國打貿易戰的底氣。當然,無論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還是今天的貿易戰,一切的基礎還是中國自身的實力。

當年中國出兵援朝的底氣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