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攻克天京,滅亡太平天國。此時,湘系集團總兵接近30萬,實力碾壓八旗、綠營。為避免清廷猜忌,曾國藩等湘系領導主動裁撤軍隊,曾國荃“吉字營”裁5萬,左宗棠“楚軍”裁4萬,成大吉、席寶田等小派系則全部裁撤。曾國藩裁撤湘軍,可留有一手,即是保留了最精銳、最能打的,號稱湘系第一勁旅的鮑超“霆軍”。曾國藩言:“實為群賊所憚,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將鮑超“霆軍”視為一把利器,是自己的重要政治資本。然而,僅僅了三年,鮑超“霆軍”就被完全肢解,要麼被遣散回籍,要麼就被淮軍收編,不留一兵一卒。1868年後,“霆軍”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究其原因,“霆軍”自身問題嚴重是其一,關鍵還是清廷玩政治平衡,有意壓制湘系而扶植淮系使然。

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01.“霆軍”之組建,及其立下之赫赫戰功,乃湘系集團克敵制勝之利器

鮑超(1828年—1886年),字春亭,後改春霆(胡林翼改),重慶奉節人。早年追隨向榮赴廣西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桂林城下被蕭朝貴擊傷,而後回長沙療養。不久,鮑超加入湘軍,隸屬楊載福部水師,因作戰勇敢,頗受賞識。1855年,湖北巡撫胡林翼被太平軍圍困金口,危在旦夕,鮑超率孤軍救援,將其救出。為此,胡林翼看重鮑超,並向朝廷舉薦:“遊擊鮑超,勇敢冠軍,曉暢兵略,紀律最為嚴明,堪勝水陸方鎮之任。”讓他去湖南長沙招募兵勇,組建直屬武裝力量。1856年12月,鮑超募得兵勇3000餘人,並編練完畢。胡林翼見鮑超麾下兵容整齊,訓練有方,將其命名為“霆軍”,寓意“雷霆萬鈞”之軍,鮑超也因此而改字“春霆”。

1857年1月,鮑超率新練成的“霆軍”協助江寧將軍都興阿作戰,在小池口大戰陳玉成軍團,左額被打傷,身陷重圍,可“霆軍”陣型不亂,硬是打成平手。

1857年6月,鮑超率3000“霆軍”與陳玉成再次大戰,雙方在億生寺拼殺。“霆軍”連毀太平軍營壘48座,陳玉成逃走。此戰後,“霆軍”名聲大震。

1858年12月,鮑超率“霆軍”在二郎河擊敗陳玉成、李秀成,接著在太湖之戰再次獲勝,一舉扭轉安徽戰局。

1860年8月,鮑超率“霆軍”6000餘人,從江西景德鎮一路北上,與李秀成、楊輔清、黃文金、劉官芳、李世賢等大戰,解除“祁門之圍”,救出曾國藩。

1861年5月,鮑超“霆軍”在安慶連續擊敗陳玉成,並摧毀集賢關外太平軍營壘,全殲英殿精銳小右隊4000餘人。此後,鮑超就成了戰神,成了曾國藩的救火隊長,令對手聞風喪膽。

鮑超勇猛異常,“霆軍”悍不畏死,清軍、太平軍都相當認可。《中興將帥別傳》 稱:“大小七百餘戰,擒偽王數十名,斬首三十餘萬級, 降二十餘萬眾。”《曾國藩全集》道:“實為群賊所憚,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對其相當認可。英王陳玉成則說,鮑超及其“霆軍”是強勁對手,“清軍堪為對手者,唯二李一鮑爾”,其中的“鮑”自然就是鮑超了。李秀成則說:“懼鮑軍衝鋒猛戰。”可知,鮑超及其“霆軍”確實夠給力,各方都認可。如此,“霆軍”便成為曾國藩湘系集團克敵制勝之利器,尤其在野戰與對手激戰時,“霆軍”更是絕對之主力。

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02.“霆軍”成分複雜,軍事紀律極為敗壞,是清朝潛在之巨大隱患

曾國藩在編練湘軍時,麾下將領多出自書生、儒生,士兵則從老實巴交的山農中選擇,是典型的“書生加山農”模式。然而,鮑超及其“霆軍”則與其餘湘軍不一樣,鮑超並非讀書人為將,而是行伍出身。“霆軍”呢?士兵幾乎都是從城市裡破產之手工業者、遊民、散兵遊勇、地痞,乃至天地會中招募,農民則幾乎沒有。曾國藩也承認:“霆軍之營哨弁勇,長沙省城人居多,樸者頗少,而能屢拒大敵,兵事誠不可以一律相繩乎。”此處說“省城人居多”是委婉表述,實則講鮑超“霆軍”並非出自農民,而是遊民、散兵遊勇、地痞等。鮑超如此給“霆軍”招募士兵,自然是認為這幫傢伙都是亡命之徒,戰鬥力強,敢於拼殺。但是,也帶來許多弊端,即是軍隊紀律敗壞,經常擾民,乃至公開譁變。

《曾國藩全集》道:“一曰在營會聚之時,打仗則互相救援,有事則免受人欺;二曰出營離散之後,貧困而遇同會,可週衣食,孤行而遇同會,可免搶劫。因此,同心入會。”對“霆軍”中進入天地會分子很是擔憂,直言其常擾民,紀律不行。

《左宗棠全集》道:“頻年馳援江西皖南,戰功卓著,為賊所憚,兩省士民遇賊至則喜其速來,賊退則惟恐其去之不速,正以此輩善擾。”可知,民眾對“霆軍”也是頗有怨言,厭惡其軍紀敗壞。

《清穆宗實錄》載:“該提督遊勇太多,漫無紀律,第念鮑超剿賊,向稱勇往,若令嚴汰遊勇,妥加鈐束,使該提督有儆懼之心。”朝廷也是不滿。

不得不承認,鮑超“霆軍”之紀律著實令人堪憂,朝廷、上司、同僚、民眾等都對其相當厭惡。後來,由於欠餉不發,“霆軍”公然譁變,多位將領直接從江西南下投奔太平軍汪海洋部,站到朝廷對立面。曾國藩直呼:“該軍積勞最久,立功最多,平日本乏紀律,將卒以屢勝而驕,又以無餉而怨,臣早慮其潰散。”如此紀律敗壞之軍隊,不但給曾國藩政治生涯造成威脅,更是清王朝潛在之巨大隱患。若是“霆軍”造反,調轉槍口,八旗、綠營豈不是被摁在地上摩擦,誰人能阻止他們呢?戰爭時期,清朝也許能容忍“霆軍”,可以一旦局勢稍微穩定,必然會將這潛在威脅除掉,以免後患無窮。可以說,糟糕之軍紀,是“霆軍”被迫解散之內因。

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03.尹隆河之戰,鮑超與劉銘傳起衝突,成為“霆軍”肢解之導火索

鮑超率“霆軍”奮勇拼殺之際,劉銘傳還只是小兵一枚。李鴻章組建淮軍時,劉銘傳是其麾下四大金剛之一,地位高於潘鼎新、張樹珊、吳長慶。淮軍麾下第一悍將程學啟被爆頭後,劉銘傳及其“銘軍”成為李鴻章絕對之主力,地位相當顯赫。當時,鮑超名聲太顯赫,遠在劉銘傳之上,是清朝的戰神。作為後起之秀的劉銘傳自然不服,他認為鮑超赳赳武夫一枚,胸無半點墨水,莽夫而已。因此,湘系頭號悍將鮑超與淮系首席猛將劉銘傳相互不服氣,經常暗中較勁,非要決出高低不可。對此,局外人薛福成看得認清楚,直言:“鮑劉二公意氣不相下,鮑公自謂宿將,勍殲寇功最多,劉公後起,戰績不如霆軍遠甚,乃亦比肩為總統,意稍輕之。劉公謂鮑公勇而無謀,僅一戰將才耳,顧聞其威名出己上,尤邑邑不怡。”(選自薛福成《書霆軍銘軍尹隆河之役》)

1867年2月,清軍與“捻軍”在湖北尹隆河畔展開決戰。按照作戰協議,鮑超率軍從西向東打,劉銘傳率軍從北向南打,夾擊“捻軍”;兩軍約定好作戰具體時間,並同時出兵。可是,劉銘傳自認為所部乃是百戰精銳,“捻軍”豈會是對手呢。所以,劉銘傳提前一小時出兵,他親率萬餘將士分三路出戰,猛攻“捻軍”陣地,結果被任化邦、賴文光等“包餃子”,幾乎全局覆沒。當時,劉銘傳已經席地而坐,脫下官服,準備束手就擒了。此時,鮑超率“霆軍”馬步16000餘人殺到,利用火器殺傷“捻軍”騎兵,轉敗為勝,救出了劉銘傳。按理說,劉銘傳應該感謝才對,可事實並非如此。劉銘傳直接告訴時任“剿念”主帥的老上司李鴻章,說鮑超故意延誤軍機,導致所部慘敗。李鴻章大怒,上奏參劾鮑超,要求解散早已令他厭惡的“霆軍”,以正軍紀。

李鴻章不是一般人,他難道不知道劉銘傳說假話嗎?答案是,他知道,可他要維護淮系利益,自然要整治鮑超。如其所言:“銘軍之挫,由省三性急氣驕。其十一日來書,謂霆軍不中用,賊數無多,十五日即吃此大虧。淮軍第一次丟臉,真大恥辱。”當然,這也不能怪李、劉兩位淮系大咖對鮑超有意見,鮑超在戰後也是公然羞辱劉銘傳。《萇楚齋三筆》載:“劉某必是業己殉難陣亡,餘在軍中得 其平日所服之衣冠,其頂珠為瑪瑙所制,未見他人服用,確為劉某之物,今頂珠在而人未見非陣亡而何云云。文忠公為之不悅。”尹隆河大戰獲勝,鮑超志得意滿,將“銘軍”所丟棄之輜重悉數歸還,卻語氣傲慢,難怪劉銘傳會惱火。

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04.清朝偏袒李鴻章,藉此機會打擊湘系勢力,扶植淮系集團,解散“霆軍”

鮑超平時就與劉銘傳有矛盾,此時仗著勝利之餘威,拿著“銘軍”丟棄之輜重物資炫耀,公然挑釁淮系集團。對此,李鴻章自然不滿,為了給淮系遮羞,更為了打壓鮑超之囂張氣焰,李直接上奏朝廷:“霆軍”紀律敗壞,經常擾民,還故意延誤軍機,導致淮軍損失慘重,此大罪也。此時,一向對淮繫有好感的軍機大臣汪方元也參劾鮑超:“鮑超虛張戰功,言盡不讎,彼既衍期貽誤,又驚動銘軍,以致大敗,若科以失機與掩飾之罪,鮑超可斬也。”(選自薛福成《書霆軍銘軍尹隆河之役》),大有將鮑超斬首之意,將“霆軍”推到了風口浪尖。

軍機處參劾鮑超,並揚言殺之,這在曾國藩了看來就是不分是非,故意找茬。出於維護湘系集團之利益,曾國藩申辯:“嘯庵(汪元方)在樞府,未聞有謇然當官之聲,獨於鮑春霆事,齗齗露鋒穎,彼於將之賢否,事之曲直,不能體察,以致顛倒黑白,得非將死而耄及之性。”不服中樞之議,為鮑超鳴冤,也為湘系集團爭取輿論支持。不過,鮑超太沖動,直接辭職不幹,回老家養病,明擺著對朝廷不滿,自認為功勞大,不能受此屈辱。

湘系、淮系兩位悍將開撕,對滿清朝廷而言是好事,畢竟他們所屬之湘淮兩系均非滿蒙系統,而是漢族地方勢力,是朝廷重點防範之對象。既然鮑超主動辭職不幹,軍機處、李鴻章等又對“霆軍”頗有意見,此時正好是削弱湘系勢力之大好時機,豈容錯過。為了削弱湘系集團,滿清只能扶植淮系,讓兩者相互制衡,最大限度的維持朝廷利益。當時,湘系勢力非常強大,“霆軍”又彪悍無敵,若是“剿捻”重任由其完成,湘系勢力之觸角豈不是伸到全國各地,清朝還會有好日子過嗎?如此,朝廷便“扶淮抑湘”,相繼將“霆軍”騎兵12營,步兵6營解散,除部分加入淮軍外,其餘全部遣返回籍。如此,鮑超“霆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不復存在。

淺談湘系第一勁旅“霆軍”遭肢解之原因

綜上所述,鮑超“霆軍”是湘系集團野戰中之王牌,是消滅太平天國運動之一把利器,大清能夠續命半個世紀,“霆軍”功不可沒。但是,“霆軍”成分極為複雜,軍事紀律糟糕透頂,經常擾民、搶劫,乃至譁變,成為清朝一大隱患。戰爭年代,軍情緊急,朝廷可以暫時容忍;一旦局勢稍微好轉,“霆軍”勢必會遭到限制,以緩和矛盾。尹隆河之戰,湘系、淮系兩位悍將起衝突,兩大集團矛盾公開化,清朝則藉此機會,“扶湘抑淮”,削弱湘系集團。如此,作為湘系王牌的“霆軍”必然會被解散,這是朝廷之政治用意。可以說,“霆軍”遭肢解,乃內因外因共同促成,清朝出於抑制湘系勢力之需要是關鍵。

參考文獻:《清史稿》、《曾國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書霆軍銘軍尹隆河之役》、《中興將帥別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