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華亭 多元發展“錢景”好

通訊員 張勇

農業產業是農民脫貧的“頂樑柱”,積極支持有意願的貧困群眾發展一些技術門檻低、資金投入少、容易接受的農業產業才能激發內生動力。

近年來,華亭市依託“五大三特”農業產業扶持政策,多點發力挖“窮根”,有的放矢抓產業,一批批小特精的農業產業落戶,一戶戶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產業扶貧和就業幫扶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

多點發力,小產業撒下“致富種”

華亭市硯峽鄉主要是以煤為業的山區村,農業產業發展比較落後。硯峽鄉土橋村村委會主任馬繼平說:“我們土橋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鼓勵、引導貧困戶多元發展林下養雞、養蜂和特色種植,實現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在土橋村村民王永興的養殖基地,老人一邊打開蜂箱清理蜂巢衛生,查看蜜蜂生長情況,一邊樂呵呵地算起了蜂蜜收益賬。“今年鄉上給我投了10窩蜜蜂,一窩蜂大約能賣1400元,我現在已經發展到30窩蜂了,最近我又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養了30只雞,種了一畝半秋葵”。

產業多了,“小特精”取代“大而全”,農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全鏈條發展,小構樹變成“搖錢樹”

“構樹渾身是寶,不僅能作飼料,還能作菜、炒茶葉。”華亭市東華鎮黎明川雜交構樹基地務工的張正林說,“今年在構樹地裡打工,一天掙八、九十塊錢,明年我自己也想種五六畝”。

華亭市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引進被譽為農林產業“軟黃金”的中科101構樹品種,形成了種、養、加、運、“林-料-畜”的全產業鏈條。

據統計,該市上關、神峪、東華等鄉鎮種植構樹約3000畝,15個重點貧困村與2460戶貧困戶建立了結對帶貧分紅對子,預計構樹首茬產量將達到1500噸,優化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

立足特色,“小菌棒”變身“金棒子”

十月的華亭秋意漸濃,但該市富澤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內卻熱火朝天,村民們正忙得不亦樂乎。

“我現在正忙著給採摘過的菌棒注水,平均每天能注5000多棒,去年在這兒幹了八九個月活,掙了15000元左右。”東華鎮黎明村村民何女旦自豪地說。

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今年種植香菇10萬棒,務工農戶達到160多人,目前成品香菇銷售收入超過30萬元,“小菌棒”真正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棒子”。多元發展農業產業,華亭市走出了多業並舉融合發展農業經濟的新路子,帶動了更多農民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