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湧泉的北大門----蓮花山)

01

抗戰時期,山東淄河流域從膠濟鐵路以南的萊蕪、沂源、博山、淄川、臨淄到路北的青州、廣饒一帶,南結沂蒙山區、東連膠東半島、北與魯北相融,是八路軍魯中、渤海(清河)、膠東三大紅色抗日根據地的交通咽喉,被將士們親切的稱為淄河通道,在烽煙瀰漫的抗戰歲月中,這條紅色的抗戰通道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深秋時節,"淄河通道"盛裝再現。蓮花山旁,七彩湧泉!

秋深走戰地

(盛裝下的湧泉)

02

在淄博從太河到池上一線,馬鞍山、鹿角山、油簍寨、蟠龍山、劈山、蓮花山是抗戰時期淄河通道上重要的關隘,這些山峰成鼎立式把守著往來膠東、濱河、沂蒙根據地的交通要道。其中蓮花山位於淄河上游湧泉村的北部,大、小蓮花山與南山、劈山山山相連、一字擺開,是淄河紅色通道上的重要天然屏障和要塞,戰略位置極其顯赫,是敵我必爭之地!

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遠處的鹿角山)

03

時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副司令員錢鈞的警衛排長的王林楷在回憶錄中寫到:蓮花山位於淄河上游東面,遠望幾個山峰形似蓮花,主峰海拔640米,山勢陡峭,十分險要。上有廟堂一座,只有一天羊腸小徑可勉強攀登登上去。由於此山位置重要,敵我雙方曾以拉鋸戰反覆爭奪多次…

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蓮花山)

04

時任魯中軍區泰山軍分區十團三營分支書記的郅雲清在回憶文章寫道:蓮花山雖然是一座小山,但它在魯中"一線抗日根據地"上卻格外重要。一線抗日根據地,系從博山城下東至臨朐城垣,長百餘公里,寬有七、八華里,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座山頭-蓮花山就是其中之一。

蓮花山位於淄河流域的幸福溜(原稱玉皇廟),和峨莊的懸羊山相對望,與附近的馬鞍山構成扼守淄河通道的要隘,在抗日戰爭中,淄河通道是山東省委駐地魯中區通往渤海、膠東根據地的交通要道之一。所以(守住)蓮花山對於保證我軍南北交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曲徑通幽處)

05

1942年12月3日,八路軍廖容標、錢鈞司令員為擺脫被動局面,站穩腳跟,決定掃除一部分敵據點,重新打開淄河流域的局面,親率10團3連首先拔掉了蟠龍山敵據點。

4日凌晨,在小口頭設伏,俘增援蓮花山敵人副營長以下1個連70餘人。偵察股長劉錫琨率兩個排化妝成增援的敵人,進至蓮花山下,賺開山門,控制守山敵人連長,全殲守山之敵!

秋深走戰地

(山門崚峋)

06

1942年冬,廖容標司令員與歐陽平主任帶部隊南下作戰,命10團三營分支書記郅雲清率區中隊堅守蓮花山。

廖容標講,"一定要做到人在陣地在!半年後我們回來!"守山戰士共有10餘人,有500斤小米、3支槍3發子彈、500個手榴彈,堅持半年!

廖容標率部走後不久,敵人即對我軍駐守的蓮花山開始進攻。因為山頂陡峭,大炮、炸彈無濟於事,兩個禮拜後,攻山敵人撤去…

秋深走戰地

(試劍石!)

07

1942年的冬天特別高寒冷!戰士們在山頂上過冬天,風吹雪壓,天寒地凍,石如寒冰,躲無可躲!為禦寒,只好用松柏枝子點火取暖!而且,這十幾個戰士、每人每天不過二兩小米做稀飯充飢!不得不輪流下山?撿拾些各種樹葉子用石碾子壓壓蒸菜糰子吃。就這樣,戰士們堅持了一個冬天,蓮花山沒被敵人攻下。1943年的春節,大年夜,煮了一鍋小米稀飯,十幾個人喝了一頓"大餐",小米稀飯過大年!

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森嚴壁壘)

08

在最艱苦時期,堅持淄河流域的三營,以嚴明的群眾紀律,頑強的戰鬥作風,被群眾讚譽為"真正的八路軍""真正的廖菩薩的隊伍"!1943年春天,當錢鈞副旅長帶12團一個營將三營換防至根據地時,由於三營戰士長期在極為艱苦的環境裡生活,一個個都變成了"野人"鬍子、頭髮老長、面容黑黃乾瘦,破衣爛衫,衣縫裡蝨子成窩。群眾心疼地稱戰士們是"叫花子部隊",七連有兩個戰士竟因多吃了飯而胃破而亡。

秋深走戰地

秋深走戰地

英雄抗戰歷艱辛,而今湧泉換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