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应城一中90届校友 龚德华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病中心主任医师

<strong>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母校,这些母校都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承载着自己某段时期的经历,也是多年后每每回忆的地方。而我最难忘的是高中母校--应城一中。高中三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从懵懂少年逐步成长并离开家乡前的最后时光。对一中的回忆也承载着我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学生教室及教师办公楼

我是87年从天鹅中学考入应城一中的,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考上一中就被认为是鱼跃龙门成功一半的标志。那时的一中,在现在的西河中学校址。西面紧邻西大街,外面是喧闹的集市,小门出去就是人民医院;东面大门则是一条僻静的林荫道,走进校园就给人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那时候,每周休息半天,每月放2天假,让我们住校生回家一趟补充给养。刚进一中时我很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因为以往在家里,虽然贫穷,但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陡然脱离父母的怀抱,不适应可想而知。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多少次课余时间偷偷遛到汽车站远望家的方向。好在2-3个月后我就度过了想家的难受。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西楼

现在回想起当初住校的体验,真是让我终生受益。这段经历让我养成了什么都靠自己努力、不依赖别人的习惯和心态。人的成长必须断奶,小时候是物理上断奶,而脱离父母的生活圈独自生活才是精神上的断奶。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能让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三年后独自一人坦然地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箱子、一头挑着被子,犹如小农民进城一样,坐几天几夜的轮船,踏上南京大地,踏进南京大学的大门。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一中生活是简单而艰苦的。那时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我家更甚,却也养成了我从不乱花钱、对物质生活无过高要求的心性。两个馒头一碗稀饭,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早餐。值日生从食堂把馒头抬到班上后大家一拥而上抢馒头的情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没有什么下饭的小菜,要把2个干馒头咽下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把馒头揪成一点点,泡在稀饭里,这样就好咽多了。

偶尔也有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到校东门口的人武部食堂去吃小笼包改善一下生活,那可真是无比的美味。相信那个时期的校友们都会记得这个地方吧。冬天的夜晚,下了晚自习后,校园旁总有卖桂花银耳羹的,桂花香味特别浓,喝上一碗全身热乎乎的,精神上的疲劳一扫而光。那味道至今仍令我想念不已!当然这也属于偶尔打下牙祭的事情。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食堂


当时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每月回家背米到学校。家里经济不宽裕,米还是很充足的,学校允许我们自己背米去食堂换饭票。于是我每月回家返校时会背上几十斤重的米到学校。汽车站到学校还有几里路,要穿越城里的大街小巷。一来,我个子小身体弱,背那么大袋的米走那么长的路对我是很大考验;二来,我还是有点读书人的虚荣,觉得背着米走在大街上有损形象。现在想来自然觉得好笑,哪里有啥形象,穷学生一个而已。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锅炉房

在一中有一个生活不便就是洗澡,学校澡堂只供应冷水。天热还行,男生随便到水笼头下冲一把就行了。到寒冬腊月里,就要到开水房里排队打好热水后提到澡堂再排队洗,那么多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因此每次洗个澡费时且麻烦。后来在好朋友的带动下,我也尝试着洗冷水澡,这样可避开人流高峰。可以想象下,在寒冷刺骨的时节,在阴冷潮湿的澡堂里,将冰冷的水往身上淋的那种感觉,那个冰爽!我坚持下来了,这个坚持,一直持续了数十年。

正是有了这段经历,后来的生活种种,对我来说都不算事了。工作后,回家看父母时,他们总是叹惜,当年家里条件差,让我受苦了。而我心里清楚,正是它磨炼了我,给了我很多东西,让自己能应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谢这段生活!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90年代学生在学校大礼堂考试

学习方面我还是一直很努力的。自小就清楚家里的状况,父母虽一字不识但让子女上学识字的决心坚定。父母身在苦难中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期望,这一点也是让我永远佩服及感激的地方。由于要带我和弟弟,同时也是实在需要人帮扶家里,两个姐姐轮流上了几年小学后终于大姐辍学了。那时虽然我还小,但依稀记得老师上家动员父母继续让大姐上学及父母、大姐难过的情形。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大姐从未抱怨过父母,但我们都心存愧疚,因此都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并且我也算争气,成绩一直都算不错,包括进入高中。一中生活中,学习相对于我来说反倒并不是一个难事了。一中的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让我印象深刻,终生怀念!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物理胡建成老师别看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却是充满了冷幽默的睿智。他讲课生动,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当同学们偶有走神的时候,胡老师会适时插入一个冷笑话,让大家捧腹而自己不动声色,顿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政治闵逊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头”,能把大家都认为枯燥的政治课讲得绘声绘色;数学余定山老师讲课抓住要点,思路清晰,深得大家喜爱。我们班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之间暗暗较着劲,互不服气,平时讨论的也多是学习的事。我印象最深的学习场景是,课余饭后大家不愿再待在教室而是满校园寻找自认为幽静场所,三五成群背书复习。于是操场角落,实验楼顶平台等处都能发现学习的身影。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老一中操场

还记得经常与余红传同学在操场散步背书同时畅谈理想的情形。高中三年陪伴着一起长大的同学们,是我终生想念的对象,他们中有一些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感激,也成了我终生的朋友。老同学虽然数十年未见,甚至未通音讯,但一见面犹如昨日才分开一般毫无生疏感!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应城一中90届高三(1)班毕业照

虽然自小我就立下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志向,并一直做得还不错,但在高中的关键时期还是有一些波折险些毁了前面的全部努力。那时刚流行桌球,学校周围就有好多,我也一时迷上了它;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意识开始萌动,认为以前形象都是好学生,不够“潇洒”,因此也鼓动自己做点“出格”的事,于是一时心思全在打桌球上了。同时还经常与同学去大桥下的县河里去学游泳。虽然家乡天鹅镇到处都是水,但同时也是血吸虫重灾区,在家时父母严禁我们下水,也担心淹溺事件,因此我一直都是“旱鸭子”,到高中我就想摘掉这个帽子。这些“潇洒”的后果很快体现了:成绩明显下滑。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应城一中优秀班主任 程金轩


感谢班主任程金轩老师,他及时发现了我的异样,找我严肃谈话,同时不知通过什么方法让我父母知道了。月末回到家时,父母并未骂我,只是询问我到底怎么回事,但他们的叹息声及失望的表情深深刺痛了我,让我下决心收回“潇洒”的心。不久之后我出现莫名的高热,持续好多天才诊断出患了血吸虫急性感染,经治疗后算是控制住了。

我以为这事就完了。直到临近高考前2月,我开始出现全身 “风疙瘩”,奇痒难忍,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实在无法在教室待着,我就请假回到家中休养、复习。父母什么也没说,但我能看到他们深深的忧心,觉得我今年高考肯定没指望了,我自己倒是挺淡定。经过多种偏方土法仍然无效后,终于碰到了一个医生诊断为体内残存血吸虫卵引起的变态反应。服用了一些药后终于赶在高考前几天我又回到了校园。这段的经历给了我终生的经验和教训。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心,有一个词“鬼迷心窍”就是形容一个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实际上可能他心里是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念头而已。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高考出来结果不算太差,考上了南京大学,但离我心中的目标还是差了一截。曾想过再复读一年,被家中长辈们阻止了,这也只能是终生的憾事了。虽然理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却进了医学院的大门,成了一名肾脏科医生。由于我自小体弱多病,对疾病的理解及切身体验应该较别人更多,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两次状况,让我养成了在行医过程中尽力去寻找疾病的病根,而不是仅针对表面症状来诊断及治疗,有的时候病根未找到,想控制症状是控制不住的。这也是那些经历给我的终生受益吧。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参军入伍作了一名军医。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很少有时间回家乡,回去也只能是看望下父母即返程,因此没能回母校一中去看望老师们,但我心中对母校及老师们一直深深地怀念着,感激他们在我人生关键阶段的教育及帮助,也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祝愿母校越来越好!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奋力拼搏,为自己、也为家乡的明天而努力!

龚德华

2019年10月


90届应城一中校友龚德华:永远的母校,应城一中


龚德华,1987-1990年就读于应城一中;

南京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