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中国历史上,既是文人,又能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带兵打仗且取得胜利的,虽然少,却也不乏其人。北宋名臣范仲淹算一个,其文章流传后世(《岳阳楼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死后谥号“文正”,然在其统领泾州之时 ,西夏军队不敢侵犯。但要说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既能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又能在思想上自创一“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首推王阳明。

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王阳明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之所以叫王阳明,是因为他因曾经在浙江会稽山阳明洞里过了一段“筑巢而居”的生活,自号“阳明子”,所以世人也称其为“阳明先生”。

不过,这个号在冥冥之中竟似乎有天意:王阳明就像是已经步入中年、朝廷腐败的明朝出现的一轮太阳,照亮了明朝,光芒四射。

王阳明有很多头衔: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和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可以说,每一个头衔都是重磅,含金量十足。对于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获得其中的一个头衔,恐怕都是一种奢望。

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需要百转千回,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王阳明也不例外,虽然“生而不凡”,但也历经艰难,直至“龙场悟道”,才成就了一代名人王阳明。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人生的分水岭。

1.“生而不凡”的王阳明

就像历史上的许多非凡人物一样,王阳明也有着神话故事一般的“出生”。据说,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家世显赫,他的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的状元,用现在的话来说,王阳明九岁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不过王阳明并没有“官二代”的骄气,不但聪慧,读书也十分勤奋,只是志向异于常人。据说,有一次,塾师问他什么是天下最要紧的事情,王阳明说“科举并不是天下第一要紧事”,而是读圣贤书,做圣贤之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能不把科举放在眼里的人并不多,第一牛人当是北宋的柳永,他能“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别人做不到这样洒脱。王阳明也不能,他之所以能有底气说出“科举并不是天下第一要紧事”这样的话来,并非仗着“我爹是状元”,

而是他有更高的志向和追求:想做圣贤。

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生而不凡”的王阳明

圣贤,似乎和科举确实没有必然的关系。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但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却是举世公认。

当时还是一个少年得王阳明,眼光就能看得如此高远,确非一般人能比。从这一方面来说,说句带点“唯心主义”的话,王阳明确实是“生而不凡”,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上天的某种使命。

2.坎坷多难的王阳明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阳明虽然从小就展露出了非凡的才智,但上天并没有因此就格外眷顾他,相反,很多挫折和磨难接踵而至。

有一个时期王阳明特别迷恋朱熹,他把朱熹所有的文章和著作都读了,为了弄清楚“格物致知”的奥秘,王阳明“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现,还因此大病一场。这件事对王阳明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导致他对“格物”之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不过,同时也为他后来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埋下了伏笔。

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阳明先生“格物”

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话:要想成为巨人,你就得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20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了。不过,22岁时考进士却失败了,25岁再考,还是失败了。不过,王阳明心态很好,看得开,别人安慰他,他反而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真乃奇人也。

1499年,已经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这次老天终于不再为难他,得了个二甲进士。从此,王阳明正式踏入官场,先当了刑部主事,不久又换了个职务,当了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阳明得罪了当权的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驿丞的职责是掌管驿站车马的迎来送往,连七品芝麻官都不算。

这时候的王阳明,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掉落到人生的最低处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你现在每走一步都是向上,除非你自己心甘情愿躺在那里像条死蛇一样。

在贵州龙场,王阳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凤凰涅槃。

3.龙场悟道:王阳明人生的分水岭

贵州龙场,位于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原本是一个蛮荒之地,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因为公元1506年王阳明的到来,竟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多少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

因为,王阳明正是在这里,因缘际会,领悟到了他心中的“道”。

许多年之前,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迷惑不解,许多年之后,他在贵州龙场豁然开朗:原来真正要“格”的不是“物”,而是“心”,正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世界的奥秘,宇宙的奥秘,人生的奥秘,都在王阳明眼前打开了那扇神秘的门。

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贵州修文阳明洞

王阳明说,深山中的花,未被你看见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便明白起来。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所以,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王阳明说,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心存良知,即使是凡夫俗子,也可成为圣贤。

正德五年(1510),王阳明离开龙场,担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其后不久,王阳明正式开启了他辉煌的“军功章”生涯。

正德十一年(1517年),已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率军消灭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1519年,平定宁王叛乱。

龙场悟道:王阳明的人生分水岭

王阳明

在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军事上似乎天神下凡,势如破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王门四句教”,也是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流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南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则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