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車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戰場?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天的物聯網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從消費互聯網轉變到產業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

为什么说车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战场?

當服務互聯網格局已經走向平穩,叫囂多年的工業互聯網發展依然疲軟,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物聯網卻迎來了蓬勃發展。

在萬物互聯時代,原有的價值鏈被打通,行業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智能硬件和智能服務將不分彼此,高度融合,並且呈現場景化、空間化、個性化、主動化、人性化的特徵。

車聯是IOT的核心戰場

新的變革必然催生出新的商業生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智能家居,涵蓋多個品類,需要打通不同品牌、不同品類和不同平臺才能發揮真正的魅力。智能音箱雖然如火如荼,但是場景不多、空間侷限、可替代性強,且大局已定,市場已被幾個巨頭壟斷,進入門檻相對較高。而智能車載設備用戶收入高、平均單次使用時長、更換新產品的頻率低使得用戶的價值更高,市場機會也越大。

另外,汽車具有明顯的目的行為屬性。只要開車,必然要帶有某種行為目的,這使得空間與空間之間,消費場景與消費場景之間被連通在一起。

而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用戶又不得不待在這樣的封閉空間裡,消費和服務對用戶產生的刺激是連續的。因此,車聯空間,必將是場景互聯下最具價值的生態產業。

在整個車聯網領域,有哪幾類玩家?

第一種,技術型公司。如科大訊飛、Nuance、雲知聲、思必馳、地平線、徑衛視覺、百度大腦等,主要提供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臉識別、視覺識別、語音合成、降噪算法,智能問答等底層的語音引擎技術。

第二種,車機系統公司。傳統的車聯網設備以Linux、QNX、Wince操作系統為主,現有的車聯網系統多以Android、AliOS,為主。華為鴻蒙靜觀其變,有潛入進來的可能。

第三種,硬件設備公司。做車載設備的主要有三種:主機廠或者汽車一級供應商(前裝Tier1)、車載設備製造工廠(後裝)、脫離汽車本身的外掛車載設備(百度小度藍牙車載支架、天貓盒子等)

第四種,車載應用公司。相當於下載在車機上APP,例如高德地圖,QQ音樂、喜馬拉雅、考拉FM、酷我音樂等。大量的應用已經開始關注車載設備,例如大眾點評,淘票票,美味不用等,但是目前來看,導航、音樂、FM還是車內的高頻剛需。

第五種,平臺型公司。平臺定位的公司比較多,但基因各有不同,像斑馬網絡、梧桐車聯是汽車廠和互聯網合資公司,騰訊車聯、同行者是互聯網背景,博泰是前裝Tier1,在提供語音技術的基礎上,為車主提供海量的服務。

其他,汽車廠商、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的更多是在解決車輛本身和行駛環境的問題,我們不講,主要集中在車聯服務上。

不管是技術、應用、平臺,最終都要通過設備提供給消費者。現有市場存量的車聯網設備,絕大部分是以第三方生產商研發製造的車載終端設備,包括行車記錄儀、TBOX、OBD、智能後視鏡等。

通過智能終端設備,用戶可以進行車輛控制,接收信息預警反饋,享受車載娛樂、通話、導航、停車場查詢、餐廳推薦,無感支付、等眾多互聯網生活服務。

而在這些車載智能終端設備上,主要以語音、手勢、觸控、抬頭顯示、人臉眼球識別等不同方式進行智能交互。而智能語音交互,讓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語音進行系統操作,解放雙手、專注駕駛,更自然更安全也更成熟,是目前最好的人機交互形式。

語音是車聯的咽喉要地,掌握著內容和服務的分發大權

在原有互聯網的三大流量入口:社交、電商、搜索之外,語音在新時代下,將成為未來商業的全新入口。

對於用戶來說,不需要知道你用了什麼樣的技術,他要的是牆上的洞,而不是鑽孔機。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從應用層,還是選擇平臺層切入,智能服務的實現還是要依賴智能交互。

用戶在使用智能車載設備時就像自然說話一樣,無須進行任何手動操作,全程聲控,免喚醒操作,也不需要開啟不同的應用,通過語音喚醒便可直接享受各種導航、音樂、點餐、查找停車場、控制車窗和開關空調,非常方便。

這就意味著你的服務和內容需要通過語音喚醒或者釋放給車主。

換句話講,掌握了語音入口就掌握了內容和服務的分發大權。車聯網的發展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必然,在手機上做服務應用的公司,越早進入,越早開放端口,門檻越低,享受紅利越早。

群雄逐鹿的車載智能語音領域,誰將最終勝出?

我們來一一分析:

(1)科大訊飛

上市公司,國民品牌,名氣很大,各個行業的語音技術應用都有涉及,掌握著語音的核心技術並且自己做硬件,市值600多億。

進入前裝較早,目前在車載前裝的出貨量據官方披露在1500萬左右,具體不詳,而在後裝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份額。

(2)思必馳

定位物聯網的新入口,人工智能的新生態。目前主要提供在家居、車載、機器人三個領域的智能語音解決方案。估值數十億。

降噪算法做的不錯,小鵬汽車搭載其語音,目前前裝加後裝大約有400萬的出貨量,主要以後裝為主,在後裝市場大概佔據20%的市場份額。

(3)同行者

專注車載領域的智能語音公司,產品和用戶體驗導向,自研和整合多家語音引擎技術,優勢在產品落地交付、雲端服務、平臺運營以及車主大數據上,估值10多億。

在前裝據瞭解有30款車型量產,榮威RX5也是搭載其語音,具體出貨量不詳,後裝NO.1有80%市場份額,車主總用戶在2000多萬。(據說是車載領域最大的用戶規模)

(4)斑馬網絡

背靠阿里和上汽,以車聯OS系統為主,定位互聯網汽車生態平臺,目前只做前裝,量產中國第一代互聯網汽車榮威RX5,整體出貨量在60多萬臺,剛剛融資16億,估值10億美金。

(5)騰訊車聯

騰訊旗下車聯部門,區別BA巨頭的OS系統,主打輕量車機系統,將引入騰訊生態,打造生態車聯網平臺;

官宣已有45款車型正在量產落地,具體落地除廣汽傳祺GA6,長安cs85外其他不詳,剛剛進入後裝,與聯通一起進行流量補貼,市場情況不詳。

到底誰能最終勝出,現在論斷,還為時尚早,雖然埃森哲預測,到2020年,全球智能網聯車銷量將累計達到2.12億臺,超過全球汽車保有量的60%。但是今天,至少在中國整體車聯網的發展現狀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車聯網不聯網,人工智能是智障。

雖然各家都在基於場景增加內容和服務,基於行為軌跡、習慣偏好進行個性推薦以及用戶運營,但是卻忽略很多本質問題。因此,大量賣出的設備,聯網率低,用戶不續費,使用不高頻甚至不會使用。

產業互聯網

既然乾的是產業互聯網的事情,就要弄清楚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只有那些看清本質,真正理解產業未來,真正明白產業角色的企業才能趟出一條光明大道來。

1. 產業信息化水平,決定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水平

要發展產業互聯網就要依附產業,為產業賦能。與產業結合的越深入,提供的賦能價值越大,成功的機會就越大。但是產業是一個很宏大的事情,之所以呈現著零星片面的發展現狀,在於整個產業的信息化水平還遠遠不夠。

產業不上網、萬物不互聯、數據不打通、上下游封閉,產業永遠在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實現永遠道阻且長,行業競爭者也只能在點與點之間博弈,無法真正出現產業互聯網領域的巨頭。

2. 產業結合的深度,決定商業價值的大小

造車到銷售、買車到保養、配件到門店、服務到用戶、用戶再到車廠,你能服務的鏈條越長,解決的核心問題越多,形成的產業閉環就越大,千億萬億的故事才能離你更近。

小到與客戶合作深入、與合作伙伴合作深入,大到與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進行合作,你賣的是語音軟件,想的可能是整個產業的事情。

你供給給車輛一個系統,思考的是車輛從生產到售賣再到售後的全過程。這就是產業互聯網的特性,與產業結合的深度,決定著你的商業價值。

3. 佔領渠道就是佔領用戶,抓住原點就是抓住市場

無論是在前裝還是後裝,車載智能設備更多是依賴渠道而非用戶的選擇。

前裝主機廠裝什麼設備用的什麼語音,用戶就只能使用什麼樣的設備。而在後裝,看似是消費者在選擇購買,實際硬件廠商更多依賴於幾家方案公司,方案商提供的技術又大多趨向雷同。

硬件廠商賣著差別不大的產品,通過全國的渠道加盟商送到各個4S店、洗車店、維修保養店、汽車改裝店,最後到消費者手中。

消費往往也只是知道這麼一個產品,購買的產生更多是基於4S店加裝、更換導航大屏、倒車影像,沒有什麼統一的判斷標準。

因此,渠道對於整個行業十分重要。而渠道又具有重服務、週期長、嵌入深、替代成本高的特點,尤其是前裝,一輛汽車從立項到最後量產,需要經過很多環節的測試和適配,時間跨度可能是半年、一年甚至兩年。

因此整體的用戶規模跟傳統的互聯網產品無法相比,同行者2000多萬車主用戶已經是行業最大用戶規模了,這也是產業互聯網的特點,反過來也構成了一些企業的先發優勢和競爭壁壘。

搶佔渠道就是搶佔市場。抓住原點就是抓住市場。開拓市場,一定要瞄準原點,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既要瞄準外部渠道原點,又要瞄準內部產品力原點,進行原點突破,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賦能行業和服務用戶,必須兩條腿走路

直接買單的是B端客戶,最終買單的是車主用戶。車聯網,既要做到賦能行業,平衡各方利益,解決產業問題,又要做到服務用戶,不斷為車主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面對當今車聯網不聯網,人工智能是智障的現狀,必須迴歸本質思考:為什麼用戶不續費?為什麼使用不高頻甚至不會使用?

1)沒有用戶規模,大數據和算法推薦無從談起

前邊我們說過,整個智能服務會呈現個性化、人性化、主動化的特徵。要解決個體需求,就要記錄用戶的習慣偏好和行為軌跡,同時要跟更多能夠給車主提供服務的第三方進行密切的合作,賬號互通、 數據共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車聯服務的數據模型,準確把握個性需求,既能懂得車主說的,也能懂得車主沒有說的。

人工智能不是黑科技的累積,不是炫耀技能的疊加。

科技的進步更應該回歸到為人服務的本質,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暖科技”,算法推薦才能真正基於用戶的需求場景,以暖心人性,不打擾又不失時機的方式主動提供給用戶,讓生活因為科技變得更加美好。

無論是大數據還是算法推薦,一切的實現和能夠帶來的智能革新一定離不開一定體量的用戶規模。沒有用戶規模,沒有多樣化的服務生態,一切有關大數據的論調都是空談。

所以,前裝和後裝同等重要;是不是能夠進行用戶數據記錄很重要;產品的使用頻率、用戶的活躍度很重要。拋開用戶規模,談自己發展的如何如何,再熱鬧也是被髮展拋棄的必然。

2)車載設備無法替代手機,聯網車機用戶不續費,到底是流量費用貴,還是產品不好用?

用戶規模取決於渠道選擇、用戶活躍取決於產品是否真的好用。

所有行業從業者都應該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車載設備裝了導航,很多用戶還是要用手機?

用戶不續費,是不是真的是網絡不普及,流量費用貴的問題?

設備聯網率低、產品使用不高頻、用戶活躍度低,我們看看行業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案?

“用戶不是不聯網嘛,好的,我給你流量免費,保證車載設備和應用在線,讓用戶玩起來,好好體驗下我的功能”。

於是,設備出廠直接裝上流量卡,有些品牌商直接送上一年流量。於是騰訊車聯在搞三年流量補貼,高德地圖在搞三年流量補貼。看似這些做法都是正確的,實際上都是忽略了常識的表現。

電信運營商早早已經出了車機流量卡,費用也不貴,為什麼用戶不去購買?買了車載設備直接送了1年的流量,用戶為什麼沒有培養起來使用習慣?

買得起車又一個月消費100多塊錢電話費用的車主,為什麼連20塊錢的流量卡都續不起?

為什麼?因為產品不夠好用,你不值得我為你花錢。

很多坐在辦公室的產品經理連駕照都沒有,你還談什麼車主需求?做產業互聯網,你連一次渠道和市場都沒有下去過,還談什麼為產業賦能?你瞭解渠道的訴求嗎?你瞭解車廠的訴求嗎?你瞭解行業的真正困境嗎?

所以解決不了產品好用且高頻使用的問題,網絡流量再免費也解決不了問題。

世紀追問:BAT做了怎麼辦?

在中國,創業和投資好像都邁不過去一個世紀問題:BAT做了怎麼辦?

但在車聯網領域,BAT並不可怕。

從消費互聯網到今天的產業互聯網,大家都是小學生。儘管有互聯網的積累,但是原來的積累也許在產業互聯網上根本就不管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也不是BAT最領先,並且基因的不同往往就是導致很多東西做不好的很大原因,這在過去已經可見一斑。

在與整個產業打交道的時候,長久浸泡在互聯網的戰士們會不會水土不服?產業合作的賦能過程,離開了光鮮亮麗,苦活累活的工作能不能心平氣和完成?擁有資本和資源的大企業,習慣了整合的思維會不會反倒成為弊端?

實際上滴滴,貓眼,美團能在無處不在的BAT重圍下取得成功,正是產業互聯網的成功。而今天的今日頭條,抖音的成功也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的成功。

對於用戶來說,他需要的服務是多種多樣的,他不在乎你的技術是從哪裡來,你的內容和服務來自哪裡。而BAT之間巨大的鴻溝,勢必影響用戶對於廣泛需求的滿足。

因此車聯網的發展需要一個跨BAT生態的第三方存在,在電信運營商提供的高度產業信息化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個真正的平臺:

既賦能車企,幫助車企輕鬆打造自己的車聯網平臺,貫通汽車和用戶原本脫離的關係,產品和服務出得去,用戶和運營數據還能回得來;

同時賦能後裝渠道,如車載設備品牌廠商、4S店集團、汽車金融服務商、貨運物流集團、智能出行公司,汽配維修保養連鎖等,輕鬆擁有一個自己的運營平臺;

真正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跨前後裝、跨越車企、跨越車型,同時能夠使得用戶、數據、利潤共享,既相互融合又各自獨立的生態,最終實現人與車、車與車、人與生活的互聯互通。

汽車產業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整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中,我們相信在產業信息化水平高度提升的基礎上,唯有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用戶共運營、數據共利用、利潤共分享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大發展。

相信,在交通領域一定會湧現出平臺級,生態級的領先企業,在新的商業進程中形成新的超級物種,引領一個時代。

作者:逸十五,微信公眾號(ID:yi15loveu),請記住,我叫逸十五,一個上廁所都在研究營銷的人。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