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世界正在偷偷地懲罰他們

芽芽媽下班回家,趕緊往家裡飛奔,想著回去帶寶寶,週末的時候哪裡也不去,想著好好陪孩子玩玩,可是每天夜深人靜就開始思考人生,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為什麼只有我這麼累?

小到穿衣做飯、親子閱讀,大到打疫苗體檢,怎麼都是我一個人在做。想爭執的時候,看著孩子坐在旁邊獨自玩耍,就什麼也不想計較了,能做多少做多少。

心底不止千萬遍追問,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答案是,世界正在偷偷懲罰這些爸爸。

其實,喪偶式育兒在芽芽媽身邊很多很多。《2017年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中顯示:在55%的家庭裡,孩子都是在媽媽的陪伴和關心下長大的;而只有12%的家庭是爸爸陪伴較多;16%的家庭是爸爸媽媽陪伴相差無異。

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世界正在偷偷地懲罰他們

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最後怎麼了

叛逆

龍應臺曾經提出:父母和食物一樣,是有保質期的,0~10歲時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期。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怎麼彌補,都很難走近孩子的內心,彌補孩子的孤獨和缺憾。但是“忙”、“沒時間”、“要賺錢”似乎是所有爸爸的藉口,出不完的差、幹不完的活、應酬不完的局,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錯不過不能重來。孩子為了得到爸爸的關心,起初會做出調皮的事情來吸引爸爸的注意力,但是久而久而,爸爸關愛的長期缺席,讓孩子們無法和他人友好相處,很容易出現叛逆、打架等問題。

安全感缺失

在寶寶10歲以前,更需要爸爸媽媽為自己營造的安全感,為自己的心理、身體安全提供保障。寶寶對父母的依賴,正是在和爸爸媽媽的陪伴、交流、玩耍中逐漸形成的。如果爸爸回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玩遊戲,孩子對爸爸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淡薄,沒有建立足夠的安全依賴。

情感發育

美國的一項心理學調查研究發現:缺少爸爸的陪伴的孩子,出現焦慮、自卑、孤獨、抑鬱的幾率要比有爸爸陪伴的孩子高。

對寶寶來說,媽媽是無法代替爸爸陪伴的。父親的行為會影響寶寶成年後處理事情的方式,如果缺乏爸爸陪伴,男孩很可能出現膽小、遇事逃避責任的情況;而女孩很容易不自信,無法和異性和睦相處。

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世界正在偷偷地懲罰他們

有爸爸陪伴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帶孩子從來不只是媽媽的事情,爸爸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主動參與。當寶寶孩子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可以識別爸爸的聲音,甚至聽到爸爸的聲音的時候更加興奮。

聰明

耶魯大學曾經有一項長達12年的跟蹤調查,專門針對新生兒——10歲寶寶的各個年齡段,發現男性帶大的孩子更聰明、智商更高、更善於交際,未來也更容易成功。

比如,拿寶寶學習語言來說,2~3歲的孩子,如果經常和父親進行溝通交流,父親的詞彙量越大,寶寶學習語言的能力就越高。因為父親在與孩子玩耍時,常常會寓教於樂,在遊戲中讓寶寶積累知識,並且不按常理出牌的靈活性也可以更好地開發寶寶的大腦。

BBC的一檔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有一項研究發現:孩子會把媽媽當做撫養者,卻會把爸爸當做夥伴,他們覺得爸爸天生就比媽媽有趣很多。

堅強

爸爸天性魁梧、強壯,在與孩子玩耍互動中,只會提示寶寶哪裡危險,不會像媽媽、姥姥一樣在旁邊看護,他們會提示孩子去發現身體、力量的極限,如何處理危險或者困難。也更加大膽,讓孩子去體驗冒險的新鮮感和刺激感,在摔倒、遇到困難時會讓他們自己學會堅強,自己去處理問題。

獨立

父親和寶寶玩耍的時候,會鼓勵孩子獨自去做一些事情,因為男性的特點導致他們不會一味教育孩子怎麼照顧自己、怎麼中規中矩的生活,而是會更加重視怎麼給生活增添樂趣,教會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世界正在偷偷地懲罰他們

陪伴≠陪著

芽芽媽說的陪伴,不是讓孩子自己玩耍,爸爸在旁邊玩遊戲,而是陪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搭積木、一起捏橡皮泥、一起繪畫,陪孩子一起解答十萬個為什麼,和孩子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摸索、一起去找到答案。

爸爸的陪伴應該是與孩子時時有互動、事事有交代、句句有回應,坐在孩子旁邊玩手機並不是陪伴。很多爸爸藉口諸多,說自己沒有育兒經驗,自己沒有時間,但是媽媽也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會,也不是24小時圍著鍋臺、圍著孩子轉的。

在成長的道路上,父親不要縮小自己的作用,更不要誇大媽媽的作用。孩子從媽媽那裡得到的是日常的關愛和感情上的關照,而從父親那裡學到的是如何應對外面的世界。

爸爸們,請放下手機,在有限的時間安心陪伴寶寶成長,否則錯過最佳陪伴時間,不僅無法彌補孩子的成長,而且等自己年老後,也很難得到孩子的陪伴,很難在於孩子親近。

那些不陪孩子的爸爸最後都怎麼了?世界正在偷偷地懲罰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