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商鞅入秦之後,以所謂“逆民之情”的霸術得到秦孝公的欣賞,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從秦孝公三年,即公元前359年開始,用十餘年時間: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世卿世祿制,取消貴族特權;施行二十等爵制,獎勵軍功;嚴格戶籍制度,實施連坐法等等,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取得了卓越成效。到底怎麼個卓越法呢?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秦孝公

在商鞅變法之前,中原諸侯是不屑於與秦國會盟的。可到了秦孝公七年,即公元前354年,也就是商鞅變法的第四年,魏惠王便主動降下身架,到秦國杜平(陝西澄城縣)與秦孝公會盟;秦孝公二十年,即公元前342年,秦已被天子賜號為“霸”,中原諸侯來賀,於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與諸侯在逢澤(河南商丘市睢陽區)會盟,並帶他們朝見了周天子。

從中原諸侯不屑於與秦國會盟,到被秦國一個公子帶領,去朝見天子。

這中間的差距自然是天壤之別,諸侯為什麼這麼尊重秦國?

無他,實力而已。

也就是說,曾被視為夷狄的秦國,僅僅十餘年的時間,便已經強大的讓所有諸侯都不敢小瞧了。商鞅對秦的功勞就能有這麼大。

既然對秦國功勞那麼大,秦國對他,就應該像寶貝供著才是,為什麼後來卻殺了他, 讓商鞅落了個車裂而亡的下場呢。

關於這個原因,後人有許多解釋,《史記》當中說,是因為商鞅造反的緣故,為此,還讓商鞅經歷了一段逃亡,逃到魏國不成,轉而回到封地商,並在商地起兵造反,秦惠文王被逼無奈,發兵平叛,這才將商鞅殺死,從這個層面看,商鞅似乎死有餘辜,然而。

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司馬遷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六國史料大部遺失,唯有秦史比較完備,他的好多材料也是從秦史當中來的,既然從秦史當中來,出於,原話忘掉了,總之呢,就是為君王隱諱的緣故,秦史能客觀的站在商鞅的角度上討論問題嗎?

既然不能,商鞅因造反而死,就頗有可疑,因為《戰國策》中就有記載,秦孝公臨死之時,曾打算把君位傳給商鞅,這種說法,《大秦帝國》也予以採用,還編纂了一段秦惠文王姑姑找到秦惠文王,為商鞅鳴冤的故事。

從這個層面講,商鞅因造反而死,事情本身是有可疑的,既然可疑,那麼商鞅為什麼最後落了個車裂而死的下場呢。

個人認為,原因無他,就是商鞅在改革當中,因廢井田、獎軍功等措施,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老氏族。

老氏族什麼情況?秦國的老人,歸根結底起來,都是某位國君的後裔,他們代代為官,與國君之間,乃至於彼此之間都有牽扯不清的關係,時間一久,便形成強大的勢力。這勢力究竟有多大呢?

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秦穆公

秦穆公之前,秦國產生過一次三父之亂,就跟老氏族有關,雖然時間不長,只有六年不長,卻幾乎把秦國帶到滅亡的邊緣。

秦穆公之後,秦國老氏族嬴針有富可敵國的財富,甚至比國君都更加富有,老氏族就是這麼了不起。

當然,自秦國三父之亂之後,歷代君王都意識到老氏族的危害,所以在利用老氏族的同時,也加強了對老氏族的控制,比如秦穆公首創客卿制就是對老氏族的一次分權,雖然起了點作用,但畢竟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後又過了兩百年左右,秦國君王一代不如一代,老氏族的勢力便又開始崛起,而這一次則更為兇猛。

老氏族的第二次崛起,起源於秦厲共公晚期,秦厲共公雖然歷史上名聲不好,但在他的統治下,秦的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包括剿滅義渠,懾服蜀國,甚至讓楚國、晉國進貢等等,如果秦國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秦不敢說提前統一天下, 當個天下霸主還是綽綽有餘的。老氏族就在這些不斷的大事當中漸漸攫取權力。

直到秦厲共公死後,局勢就完全發生了變化,什麼變化?

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秦厲共公之後,世子贏欣繼位,以後稱之為秦躁公,諡法上稱“好變動民曰躁”,從這個諡號上可以看出,秦躁公是個很昏庸的君王,怎麼個昏庸法?

在位十四年,便發生兩件足以影響秦國安危的大事。

躁公二年,即公元前441年,南鄭造反,南鄭造反,意味著秦對巴蜀失去控制;

當然,這件事說起來比較模糊,還看不出什麼,但躁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30年發生的 那件大事,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秦國的恥辱了。

這一年,曾被秦厲共公剿滅的義渠國死灰復燃,發兵攻秦,一直打到渭河以南,打到了秦國腹地,幾乎快到心臟位置。

這一次義渠國的進攻,被老氏族帶領人馬死命打退,此後他們贏得至高的聲望,而秦躁公,卻因此一役憂憤成疾,於第二年含恨歸天。

他倒是太太平平的死了,但留下的問題是,老氏族終於在他這個昏庸的君王手裡尾大不掉了。

秦躁公的昏庸使老氏族權力做大,他是託了外患的福,落了個善終的結局,但秦躁公之後,老氏族就再也不甘心藏在君王身後,而是迫不及待的跳出來,向秦國權力中心發起衝擊。

一代權臣商鞅有功於秦朝,為何卻落得個車裂而亡的下場?

商鞅

史書上說,秦躁公無子,所以死後,老氏族的代表,庶長晁帶一幫人迎立在晉國交流學習的秦躁公弟弟贏封為君,是為秦懷公。

秦懷公的諡號雖然看起來還有那麼點意思,但他在歷史上卻只留下一件大事,什麼大事?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

秦懷公不知道什麼原因,在位僅四年,便被庶長晁及一干大臣逼迫自殺,庶長晁逼死秦懷公後,你猜他還幹了什麼?

自己繼位當國君?沒有,秦懷公世子昭子早死,他便迎立昭子的兒子,秦懷公的孫子嬴肅為君,是為秦靈公,而這個秦靈公,就是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爺爺。

逼死秦懷公之後又迎立秦懷公的孫子當了國君,老氏族做事,就能這麼從容,此後便再也沒離開權力中央,一直把持秦國國政,左右國君的廢立,即便到商鞅變法以後的秦惠文王時期,他們的勢力依舊存在,依舊龐大的難以想象,甚至能夠與君王匹敵。

商鞅變法,從根子上否定了老氏族的特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但並沒有徹底消滅老氏族,老氏族能不恨他嗎,而老氏族要集體恨一個人,秦惠王再怎麼喜歡商鞅,他也得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

所以,反正商鞅變法已經成功,留著他也沒什麼大用,於是,就只能殺了他,以安撫老氏族那顆受傷的心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