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軍區與五大野戰軍:抗戰時期的管理方式“讓位”新軍事體制

文|白孟宸

在解放戰爭初期,根據重慶談判及其後國共談判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中共從華南等地撤出了一批武裝。隨著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軍先後對以山東、陝甘寧為代表,分佈在全國各地的中共控制區域進行攻擊。但與國民黨方面所預想的不同,中共領導下的解放軍憑藉根據地人民的支持,逐漸從游擊戰轉向大兵團正規化的運動戰。在這種情況下,抗戰時期那種軍區統一管理正規軍、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的方式,需要讓位於正規軍大兵團與大軍區之間既有獨立又配合的新軍事體制。因此,從解放戰爭開始,中共開始建立新型的軍區體制。1945年10月30日,面對國民黨重兵“圍剿”,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原軍區,由李先念擔任司令員,鄭位三為政委,中原軍區下轄第一、第二兩個縱隊以及江漢、河南兩個軍區。後來,又根據戰場需要成立了豫鄂陝軍區和鄂西北軍區,以及中原軍區第六、第七兩個縱隊。在完成中原突圍之後,中原軍區一度淡出瞭解放戰爭的戰場。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重建中原軍區,由鄧小平任政委,劉伯承為司令員,劉伯承鄧小平同時兼任中原野戰軍的司令員和政委。重建的中原軍區下轄陝南、江漢、桐柏山、鄂豫、豫西、鄂皖蘇浙和皖西軍區。

1949年5月,中原軍區與第四野戰軍南下部隊共同組成華中軍區,12月華中軍區改為中南軍區。林彪任中南軍區司令員,羅榮桓、鄧子恢分任第一、第二政委。中南軍區下轄河南軍區、湖北軍區、湖南軍區、江西軍區、廣東軍區、廣西軍區以及第12、第13、第15、第21四個野戰兵團。

六大軍區與五大野戰軍:抗戰時期的管理方式“讓位”新軍事體制

1946 年,中原突圍的359旅部隊勝利返回延安

1945年10月31日,在中原軍區成立第二天,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林彪任司令,彭真和羅榮桓分任第一、第二政委。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成東北民主聯軍,在1945年底建立了吉林、遼東、南滿、北滿四個軍區,後根據戰場需要成立龍江、松江、三江、嫩江、遼寧、遼西、遼北和錦熱軍區。

1946年1月16日,東北各軍區合併為四個軍區,即東滿軍區、西滿軍區、南滿軍區和北滿軍區。每個軍區下轄多個軍分區及若干縱隊或獨立師。1948年1月1日,東北軍區正式成立,林彪任司令員兼政委。東北軍區下轄遼東、遼吉、吉林、冀熱察遼、牡丹江、嫩江、龍江、合江和松江等軍區及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內蒙古軍區的前身)。

1947年1月21日,由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的華東軍區成立。華東軍區成立時下轄蘇北、蘇中、魯南、魯西、渤海和膠東軍區,後根據戰場需要建立了皖南、皖北、江浙、蘇南、江淮和魯西南軍區。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華北軍區,由聶榮臻擔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委,下轄冀魯豫、冀中、冀南、太行、太嶽、北嶽等軍區以及華北第1、第2兵團和兩個獨立縱隊。後根據戰場需要成立晉中軍區。1949年初,為了更合理地在西北、華北和東北戰場運用兵力,華北軍區進行改編,下轄呂梁、綏蒙、雁門和晉綏軍區及第18、第19、第20三個野戰兵團。

1948年11月由習仲勳任政委、賀龍任司令員的西北軍區成立。西北軍區下轄晉綏、晉南軍區、西北軍政大學和八個直屬軍分區。1949年11月30日,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率領機關一部和第18兵團入川,中央軍委決定由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由習仲勳任政委、彭德懷擔任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陝西軍區、甘肅軍區、寧夏軍區、新疆軍區、西北軍政大學和第1、第2、第19三個兵團。1950年2月9日,由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與率領第十八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於重慶合併組成西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

在建立軍區的同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從1949年1月至1950年2月,將主力部隊統一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及華北野戰軍。因此在解放戰爭中後期,西北、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六大軍區與五大野戰軍並存,六大軍區的建立主要是圍繞各戰略區野戰軍建設來進行的。在作戰指揮中心,野戰軍首長雖然通常兼任大軍區的主官,但野戰軍主要是進行大範圍機動作戰,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獨立承擔作戰任務。大軍區憑藉手中超過十萬、具備一定作戰能力的核心部隊同樣可以組織戰役。由於大軍區一般下轄數個二級軍區或者軍分區,控制範圍常常地跨數省,到解放戰爭後期,大軍區通常已經將核心部隊集中起來,敢於在控制區域內展開大範圍流動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