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

云朵雨蝶


<strong>十年前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不知道说出这话的专家,自己教过几年书,又教出了多少国家栋梁。

因为,世家万事万事,都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祖师爷孔子三千弟子,才72贤人,他的优秀率才2.4%。

如果,以专家这种说法假设一下,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希望这个专家不要再生病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症了。

2.没有造不好的机器,只有不会造的工人。是不是我们的制造业立马世界第一了?

3.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会办案的警察。你让这世上的很多悬案疑案给说话的专家去办吧。

4.没有管不好的公民,只有不会管理的官员。可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是问题与发展共存的。共产主义还很远着呢。

5.没有不能成的事,只有不会做的人!你咋不上天呢?

6.没有做不成的生意,只有不会做生意的人。貌似这叫哈默定律,比如向和尚推销梳子,除了坑蒙拐骗,似乎看不到其它理由了。

类似的话太多了,你还可以依此类推下去。这些话,除了拿来作为主席台上专家的“震聋发聩”用外,,偶尔让人感受到一点鸡汤能量,我看不到这句话有多大的好处。

鸡汤喝多了,小心又得“三高”!



<strong>


倾听花开


十多年前,学校开大会,第一次听到校长在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怪怪的。那就是说,只要学生学不好,就都怪老师喽。是谁赋予老师这种“神”力的呢?当时我们一位年龄大些的老师就开玩笑,以后再有学生怎么也学不会,就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而是要改说:“我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教不会你呢?”

1、从文化知识学习上来说,不能忽视学生智商、接受能力等先天因素和客观条件。

我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确实有些学生到了一定的难度和层次,就是理解不了了。不管怎样解释、分析,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那个水平。你让老师怎么办呢?

每个人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发展等等决定了每个人必然是不同的。那么我们也就得承认在学习上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否则不每个学生都上清华北大了?但是这句话完全否定了人能力的差异性,主观的认为每个人一定都能教好。而教不好的责任就都推到了一线老师的身上。

于是领导、家长都用这句话给老师上紧箍咒,弄得老师噤若寒蝉,手足无措。但客观规律无可否认,十年过去了,这句话现在很少再有人提起,事实表明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2、从学生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上来说,不能忽视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那就有人说,文化知识每个人能力有高低,不能全怪老师。学生的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全权负责吧,必定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

但是,在这张白纸上涂画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家长、孩子周围人群、社会等等。有时候老师教导的品德意识在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就淡漠甚至淹没了。我们碰到过这样的例子,老师班会上讲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贪图小便宜。可是孩子和家长到超市,家长每样试吃试喝都来一份,临走还顺手拿走超市的买菜包装袋。这个孩子的道德意识渐渐模糊,这能怪老师吗?

老师不是把学生圈在真空中圈养的,教育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把所有结果都推给老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教育不是万能的,否则公安、司法、监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连监狱释放人员都有可能再次犯罪,老师的教育功能就强大到无所不能,包治百态了?


3、老师要尽职尽责,尽力去教育每个学生,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我们认为这句话不科学,不客观。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教好每一个学生。即便不是每个学生最终都能够尽人所愿,但是也要本着职业道德和做人良知,尽自己所能去教书育人。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肩上和手中,每一位教师不能以学生的问题为借口就不尽力去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哪个老师也没办法打包票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结束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陈鹤年老先生提出的。当年说这句话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幼儿教师,旨在强化幼儿教师的责任感而已。那时、那事、那个环境下此句话没毛病,但是被现在的某些专家放大话,用于整个教育界奉为圭臬,就显然贻笑大方了。教育自有其规律性,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言行,最终会被历史淘汰。


师者馥仁心


十年之前,教育专家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说教育专家不从事一线教学,但那些教育专家太具有权威性,一句话便又给老师压了压担子,奈何烂泥扶不上墙,教育专家该你上了。

十年之间,教师的担子已经把教师压垮了,教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家长和学生的气焰也越来越嚣张,但教育的质量上去了吗?凭心而论,现在的教学硬件设施倒是高大尚了许多,但教学成绩却与之不成正比,何也?老师已经被挤兑的毫无立锥之地。

到现如今的状况,今天老师因为体罚比通报、明天因为体罚被学校教体局开除,学生的权益倒是保障的好之又好,但老师呢?谁在保障?教体局还是学校?恐怕家长一闹在闹,教体局和学校的态度便便是模棱两可,如此,教育专家也该为当初的那句话来收拾烂摊子,但奈何,教育专家也不知道跑到啥地方了猫冬去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祖宗给教师的定位,但如果教师的定位随意被某些人指手画脚,肆意挤占该有的位置和该有的权利,那老师该如何做?怎么做才能让所有人满意,众口难调,教师最终只会举步维艰,处处碰壁,但归根到底,教育的出路不知在何处,谁又该对这一切负责?难道让老师与诲人不倦相联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家长而言正确无误,毕竟在家长看来,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都是可教之材,但如果放到教师身上,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教师精力是有限的,孩子不努力、不上进,难道也是老师的错误,家长在干啥?


当然,对于孩子,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如其本身不擅长,偏偏造出一些教师万能论,将教师架在火上烤,长此以往,教师被烤糊也是迟早的事。

总之,教育固然重要,但也非是教师一人责任,老师不是万能的,教育专业也并非事事都对都是专家,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才是至关重要,而非一味的指责。


小猪的教育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之口。

此观点作为陈鹤琴老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是被如此解读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老师不是天生的,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在一次教育会议上,一位女士发言赞同“ 没有教不好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李镇西说:“这句话如果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大嗔


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很想实现这样的愿景:教好每一个学生。

然而,真的做不到啊!

说两段真实的经历吧,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一个是关于我的学生的。

我念高一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我的叛逆期,我上课不听,作业不写,专门和班主任对着干。当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拿我很没办法,几乎可以算是软硬兼施,可是我却油盐不进。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几十分,我走出校门,看着车水马龙,我突然问了我自己一个问题:“不读书,我以后能干嘛?”我设想了很多可能性,我手无缚鸡之力,手不能提,又不能扛,重活累活做不动。不读书我能干嘛。从那一刻起,我似乎开窍了。从第二天开始,我从油盐不进的差生,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连班主任都很惊讶我的变化,可是我们却彼此知道,这里面没有什么师生缘分。上了高二,班级的数学老师是一个中年秃顶男人,但是教学水平却意外的高,又很有个性。于是在他的手下,我数学提升很快,高考考了130多分,我第一个报喜电话就打给了我的数学老师,而不是班主任。如果不是他,我的数学成绩不会提升那么快,我也不会考进重点大学。

大学毕业,我当了老师,有一年带的理科平行班。班里有两个不学习的捣蛋分子,其中一个孩子,沉迷于网瘾,无法自拔,两个孩子最差的时候,都是全年级垫底,750分,只能考400多分。我对这两个孩子,也是软硬兼施,只不过,一个学生家长很配合我,另外一个家长溺爱到没办法。最后,一个孩子考了一本,而那个沉迷于网瘾的孩子,只考了300多分,然后也没复读,进入社会了。考入大学的那个孩子,经常给我发短信,也很感谢我对他采用了各种方法,帮助他重拾信心,考入大学,开启新的人生。

通过这三个例子,我想说什么呢?

1.从某种意义来说,的确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需要足够足够长的时间,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时间长于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2.师生之间要看缘分,要看性格气质等等,要对胃口。

3.家长要足够配合。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在学校改变了学生一点,结果过了一个假期,又全部变回去了。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和自谦的说法,不能成为别人指斥老师的理由。

作为老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有良心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老师毕竟不是神,一句话送给自己,送给同行,送给社会上关注教师群体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老师谈教育


从某个角度看,这句话是对的。教,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教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教也有技巧,同样的学生,为什么跟着张老师就学得好,跟着李老师(打比方)就学不好?举个例子,我女儿学声乐,原来那个老师就说她不是这块料,玩玩得了。换了个老师,连练声的方式都给改了,孩子一天比一天唱的好听。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以前有个学生门门不及格,到了初中一下子成了好学生了,我们在一起感叹:看来不是孩子笨是咱们笨啊!咱们没有找到打开孩子生命之门的钥匙,初中老师找到了。好好反思自己吧。

但是有些孩子确实教不了,学生家长不配合,你怎么教?我教过一个学生,上课总睡觉,作业也不做。问他晚上干什么了,几点睡的?孩子说:爸爸带我去喝酒了。“你喝了吗?”“喝了一点点”我的天哪,三年级的孩子啊,他爸爸居然让孩子喝酒。把他爸爸叫到学校,人家说:“老师,我觉得你太小题大做了!男人长大了是要混社会的,不懂得酒桌规律,不会喝酒,孩子将来怎么混?”这样的孩子怎么教?

所以这句话不全面,也是让很多一线老师讨厌的原因。


用户63203887105


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如果单单从题主所提出的意思来看,显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至少不能与当前的教育实践相符合,这种论断有点远离教育实践,或者说该专家对我国的教育环境与实践颇为陌生,根本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教育环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原话出自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不过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老师提出的要求,或者说并不是针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总结,而是陈鹤琴先生对自己进行自勉的话语,激励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这句话用来自勉,老师对自己提高要求、标准,以此来激励自己认真从事教师工作,努力提升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逐步推动自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并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如果用这句话来“绑架”全体教师队伍的话,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教学活动属于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质量高低,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只有优秀教师,没有质量高的生源,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没有优秀的教师,同样不可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只要参与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肯定就会明白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不少优秀教师能带出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在这样高水平的教学成绩背后,无论是学生的生源质量,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属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佼佼者,他们也都算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代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关系。一名优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迅速调整教育的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学习成绩的迅速提升。

不过,上述情况的实现,必须要在学生的配合下,也就是说教师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从自己的教导,有的学生就是“朽木不可雕”,不管教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总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会遵照教师的教学指示来执行,甚至还是与教师“唱反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质量有所改观。

在笔者看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过高地估计教师或者学生的能力,或许教师足够优秀,生源质量足够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足够优秀,就能实现对另外一方全方位的改变,这种做法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必须在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善。


东爱雨小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这句话,我的班主任以前也说过,因为带我们某学科的老师不太负责。

可是孩子的成长是方方面面的,孩子的教育不只是老师的问题,现在说学生教不好,是因为老师不会教,我心里是不认同这句话的。

话本身没什么错。但“教好”学生是相对的:只要孩子有进步,就是“教好”。

“教好”学生又是一个过程,有时或许会需要几年的时间。这里并不是说哪位“名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说今天没把某个学生“教好”,老师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其实, 我更赞成这样的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如果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那么明天肯定就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老师每天都有所进步,那怎么能不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成都云界教育


放屁。人生若只如初见521116

红太阳学校教师

想定职称首先要花钱,各种花钱买证、论文,还要走关系搞到各种模范的证书,这些条件足够了,就算你在学校不教学只看大门,也会让你定上职称!这就是中国东北教育职称的现状!我是一名教龄15年的农村教师,没想过去跟别人竞争这个东西,不是我不缺钱,是我不想放下尊严,为了那一点工资去求爷爷 告奶奶。

所以尽管我干过很多年班主任,所付出的努力领导们也心知肚明,但他们依然还是把优秀教师的资格给了别人,不干活的都定上了职称,我这样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却一直被打压!何来公平可言?这么努力干下去的意义何在?

创建于2019.4.4


今天空气流通畅


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充分发挥个人的不同方面的财智,目前我们的大学也在向这方面发展,高中阶段也让考生有不同的学科选择。

记得刚上班时,一个同事是石油大学毕业的,什么课程都不学,也学不会,就是英语好,大学也让毕业了。不管什么文件,全部用大写字母书写,翻译组的大拿,单项式发展。

作为人,360行终有一行是适合他的吧,认清学生是适合哪一行的,就是好老师,明白自己适合哪一行的是好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