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柳州市网信办、微评柳州与柳州市各企业联合推出“柳州,父辈的旗帜”系列报道,展现柳州市产业工人、一线员工创业精神代代相传的风貌,同时评选出十个荣誉家庭。

今天推出: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从年产钢能力仅10余万吨的小厂,到现在年产钢能力达148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曾是广西亏损最大的企业,到如今首个年利润破百亿元国企;从当年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到全球50大钢企……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柳钢”)61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柳州工业制造不断向前发展的缩影。

不少柳钢的工人,他们继承了父辈衣钵,代际的传承之间也见证了柳钢的发展与壮大。柳钢热轧厂的轧钢工吕增明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增明(左一)与父亲、女儿吕欣沂(右一)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辈子没离开过柳钢”

深秋时节,柳州冷雨不时扑面让人瑟缩。走进柳钢热轧厂,如进入暖炉一般,火红的钢带在出钢机上穿梭。身着卡其色工装、脚踏黑色工装鞋、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吕增明,拿着手电筒,带着徒弟在热轧厂里进行设备点检。

“主要是看设备是否有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就要报修,不能影响生产。”52岁的吕增明一边点检一边介绍,热轧厂的设备2005年上马,自动化程度高,让他们告别了以前“大老粗”的生产时代。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增明带着徒弟在热轧厂里进行设备点检。朱柳融 摄

“父亲1972年进柳钢,是柳钢原运输部的火车司机,母亲作为大集体工,负责物资搬运工作。”吕增明回忆道,那时柳钢的效益并不好,但学校、医院、菜市等设施齐全,吕增明从小在柳钢生活区长大,“小学、初中、高中和技校都是在柳钢读的,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柳钢”。

1958年建厂的柳钢,因国民经济调整,还未大干一番,1962年7月正式下马,停产停建。直到1966年1月才迎来转机,全面复产续建。复厂后14年里,柳钢因人多、产量少、效率低、效益差,连年亏损,成为当时广西亏损最大的企业。

直到改革开放后,柳钢获得了扭亏为盈的契机。1980年,广西对柳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柳钢把利润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个分厂、车间。当年,柳钢实现减亏增盈1180.55万元,结束复厂14年亏损的历史。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增明带着徒弟在热轧厂里进行设备点检。朱柳融 摄

在柳钢快速发展时期,1986年,19岁的吕增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柳钢技校毕业后分到柳钢薄板厂轧钢工段,正式成为一名柳钢工人。

吕增明跟着师傅们从最简单的上料、拉板、压下开始学,慢慢积累经验,时常查阅学习轧钢的书籍,钻研轧钢技术,成为一名出色的轧钢能手,曾获得多项荣誉。

“那时要培养一个轧钢工很不容易。”吕增明表示,当时轧钢机器,全凭个人经验控制,压下要压多少靠经验判断,倘若“准头”不好,那么钢就废了,“每吨钢都凝聚着我们心血,因此,轧钢工的收入相对较高”。

而那时,吕增明工作服是厚厚的白色帆布,很厚很硬,头上戴的是藤编的安全帽。生产线上,火红的钢带,上千度的高温,作业环境又闷又热。“介绍朋友,有些人看到我们脏兮兮的,转身就跑”。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柳钢热轧厂。朱柳融 摄

“柳钢船大经得起风浪”

2004年柳钢热轧厂成立,薄板厂被合并。这时,要成为热轧厂的一员,并非易事。

“热轧厂成立,原本‘大老粗’的生产方式被淘汰,朝着自动化发展。”吕增明表示,这意味着对工人的要求更高了,当时2000多名工友同时竞争,最终通过笔试、面试、答辩,37岁的吕增明成为200多名录取人员之一,可谓“十里挑一”。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增明在操控室内观察轧钢的情况。朱柳融 摄

但靠着以往的经验,自动化的机器几乎不管用,“一切都要重头再来”。在生产线上马前,吕增明被派到南京学习,但当时的师父是比较保守的。“他们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肯教。”吕增明回忆起以前的“拜师经历”,“像挤牙膏一样,问一句答一句”。

一心想把技术学到手的吕增明和工友们觉得这样下去,会白白浪费掉公司给学习机会。“有空就去磨,不懂就问,慢慢地人家也被感化了”。

培训回来,吕增明进入热轧一线4号台成为一名操作工。随着热轧生产现场的环境、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改善,吕增明和工友们只要坐在操控室内就能实时观察轧钢的情况。“现在的工作服都很轻便,很透气,工作环境也好很多”。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增明在操控室内观察轧钢的情况。朱柳融 摄

在热轧厂干了15年的吕增明,已从青葱少年转入风霜中年。他在见证了柳钢荣光的同时,也历经柳钢的低谷。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钢铁行业进入了寒冬,钢价不断下跌。柳钢也“难以脱身”,当年利润从2007年的14亿多元,“跳水式”跌到3900多万元。这一次寒冬期持续了很久,2015年更是进入“冰河期”。钢铁卖出白菜价,柳钢出现1980年来的首次亏损。

降本、降耗、增效,面对挑战,柳钢拿出了应对举措。有的人在这时,离开了柳钢,但吕增明一直看好柳钢的发展前景。“柳钢船大经得起风浪,作为一名员工应该做的是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钢之琴---奏出柳钢最强音》 黄继文 摄。图片来自“柳钢报”

“开拓另一片天地”

无数和吕增明一样看好柳钢的未来,立志与共度难关的柳钢人,近年来又迎来了柳钢全新的发展格局。

经过61年的发展,柳钢版图越来越大,拥有柳州本部和沿海两大生产基地,年营业务收入800亿元以上;成为中国华南、西南地区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圈最大、最先进的生态型钢铁强企。

2018年,柳钢实现利润103亿元,超过公司前58年净利润总和,成为广西首个年利润超百亿元的国企。

今年,是吕增明成为柳钢人的第33个年头,女儿吕欣沂大学毕业后也走进了柳钢的大门。经过4个月严格的质检化验理论课程,7月份到质量部新合金楼钢料检验站,在总库作业点、合金作业点、综合作业点都留下了吕欣沂跟师父取样的身影。

「柳州,父辈的旗帜」从“经验”模式到自动化模式,柳钢三代“钢铁人”的变与不变

吕欣沂在取样。朱柳融 摄

代际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工作模式的复制,随着柳钢的一步步朝前发展,新一代人在享受到此前所没有的新成果时,也有了新的使命。

不久的将来,吕欣沂将被派往柳钢防城港基地项目工作。吕欣沂表示,防城港基地目前正在火热地建设中,虽然会很辛苦,但向海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她愿意为建设防钢基地献出自己的青春。

微评柳州报道 记者:朱柳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