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现象,现在还多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有关谢灵运孙子的事儿。

“凤毛麟角”,常用来比喻非常难得的杰出人才。关于“凤毛”,先说一下谢超宗的事儿。

谢超宗,南北朝时宋人,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的孙子。原籍阳夏(今河南太康)。谢超宗聪明好学,文章写得很好,后来的宋孝武帝刘骏很赏识他。

据《南史.谢宗超传》记载:谢超宗曾任新安王(孝武帝第八子刘子鸾)的“常侍”,王府中的重要文告函件,都是谢超宗的手笔,颇有盛誉。新安王的母亲殷淑仪去世时,表彰死者的一篇诔词,就是谢超宗写的。孝武帝读后,非常称赞,说道:“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又出了一个谢灵运)!”

这里所谓“凤毛”,本是称赞名人的子孙后代有文才,不下其父亲祖辈的意思,例如《世说.容止篇》里说:“王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大奴即王敬伦,名劭,晋丞相王导第五子。桓公即将军桓温。)而谢超宗的父亲恰巧名凤,因此对他引用“凤毛”的赞语,更是语带双关。

凤,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凤毛”,如果真有的话,当然是稀世珍宝了,所以人们用它来比喻少有的优秀人材,并且往往和“麟角”连在一起而成为“凤毛麟角”。

麟角的意思,和凤毛是一样的。《北史.文苑传》上说:“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古为今用:今天的学者,像这样珍贵的人材固然不多,不过,利用现有的一切物质优势和富足的生活条件,比学赶帮,发挥特长,要成为有如“凤毛麟角”一般的优秀人材,不是没有可能,事在人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