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共和國共成長|莫言 從“高密東北鄉”走向諾貝爾殿堂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莫言 從“高密東北鄉”走向諾貝爾殿堂

莫言一生的文學中,有幾個特別秘密的關鍵詞:“白狗”“鞦韆”“東北鄉”“高粱地”“水蛙子”。它們無一不是來自鄉土的記憶。

本刊記者 王海珍

2012年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來自瑞典王室、諾貝爾獎評獎機構、各國駐瑞使團和社會各界人士共1500多人出席了典禮。

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中國作家莫言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章和證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在致辭時說,“莫言的想象力穿越了人類的歷史,他是一位傑出的寫實主義者,作品描述了20世紀中國的歷史”。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以表彰他“作品中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是歷史和現實的並存”。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謨業)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莊。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四年時間裡,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裡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高度評價了《透明的紅蘿蔔》。1985年底,張潔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動時,被問到1985年中國文壇有什麼大事發生,張潔回答:“要說大事,那就是出現了莫言。”張潔形容《透明的紅蘿蔔》是一個天才作家誕生的重要信號。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8年2月,由《紅高粱》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

莫言一生的文學中,有幾個特別秘密的關鍵詞:“白狗”“鞦韆”“東北鄉”“高粱地”“水蛙子”。它們無一不是來自鄉土的記憶。在諾貝爾獲獎演講《偷故事的人》中,他說:“在《秋水》這篇小說裡,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由此可以看出,故鄉對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莫言在借鑑西方現代主義的同時,很快意識到要逃離那些像福克納、馬爾克斯等西方現代派大師那樣的“灼熱的高爐”,逃離的結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學故鄉“高密東北鄉”。他努力從齊魯文化、蒲松齡《聊齋志異》、《封神演義》、元雜劇,從民間故事、民間藝術(包括高密撲灰年畫、高密泥塑、高密剪紙和茂腔等)等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

莫言從自己家鄉東夷文化遺存中大量出現的鳥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種各樣民間藝術、傳說和古代偏於神鬼演義方面的文學文本如《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和《聊齋志異》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獲得靈感,又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得鮮活的養料,進而在心理上、邏輯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性和高超的藝術創造性的近乎完美的

結合,從而在繼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等現代派大師的基礎上,又紮根於本土文化和文學藝術的大地,實現了文學從“現代主義在中國”到“現代主義中國化”的飛躍。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莫言 从“高密东北乡”走向诺贝尔殿堂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莫言 从“高密东北乡”走向诺贝尔殿堂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