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信訪人商紅松 化“怨氣”為“靜氣”

渝北信訪人商紅松 化“怨氣”為“靜氣”

渝北信訪人商紅松 化“怨氣”為“靜氣”

重慶市渝北區信訪辦主任——商紅松

面對上訪者的滿腹牢騷和抱怨時,他是一位耐心的傾聽者,不急不躁,尋求化解的突破口;面對上訪者提出的種種訴求時,他是一名公正的調解者,準確把握政策和信訪者的要求,爭取最佳解決途徑;面對情緒不穩定的上訪者時,他是一名耐心的勸導者,用滿腔熱情,想方設法“化干戈為玉帛”。

在渝北區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信訪一線,以“站起來是把劍,俯下身是頭牛”的義膽忠肝,兢兢業業地堅守在信訪穩定這個重要崗位上,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將心比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商紅松說。

遍訪眾人,化怨為靜

“商主任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神奇力量,能化‘怨氣’為‘靜氣’。”渝北區信訪辦幹部小廖也感慨地說,商紅松接待的上訪群眾,大多“怒氣衝衝來”,走時卻能心平氣和地說:“商主任,我信你。”

“信訪信訪,群眾信咱才來訪。”商紅松說,“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化解社會矛盾,替黨分憂、為民解困,是信訪幹部的本分。”

這份責任感,支撐著商紅松,給了他“耐力”。

2018年4月的一天,一位王姓老人領著一群工友怒氣衝衝地到區群眾接待中心上訪。一進信訪接待室,凳子被摔得哐哐響。

“老哥您別急,咱們坐下來慢慢聊!”商紅松面帶笑容,遞上一杯熱茶。老王激動的情緒慢慢平息,開始傾訴心中的“委屈”。

老王及其工友在1975年至1977年參加了川漢公路的修建工程,他們要求認定其築路期間的工齡,便於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認購。老王找了很多部門反映,因事已久遠,歷史材料難查,又無明確的政策支撐,相關部門雖作出答覆,但都未能解決問題,他們因此不服而繼續上訪。

看著眼前這些曾經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貢獻的民工,商紅松心裡十分著急,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走訪10多名知情人、到相關部門查找法律條規、在五六家單位間來回奔波……功夫不負有心人,商紅松最終在以前的三線建設以及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相關政策中找到了答案。

為儘快解決問題,商紅松召集交通、財政、人社等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多次研判,最終決定尊重歷史、延伸政策,將修築川漢公路民工的工齡認定問題,參照三線建設以及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的職工工齡認定相關規定執行。

歷時五個多月,涉及百多名築路工人的工齡認定及相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同時,商紅松的解決思路還給解決類似該群體問題的其他區縣提供了有效參照。

將心比心,解人心結

接待情緒激動的上訪群眾,商紅松有一套“秘笈”——“將心比心,耐心傾聽,用心理解,就沒有化解不了的怨氣”。

一個週三信訪接待日,劉大姐又來了,連她自己都記不清這是好多次走進區信訪接待室。

劉大姐多年上訪,敲盆撞牆,又吵又鬧,成了人見人怕的“難纏戶”。商紅松一如既往的熱情和真誠,一杯熱水、一個笑臉、一聲問候:“這段時間在忙啥?有想法就說出來。”

“大姐您別急,咱們坐下來慢慢聊!”商紅松面帶笑容,遞上一杯熱茶。劉大姐激動的情緒慢慢平息,開始傾訴心中的“委屈”。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從上午9點多一直說到中午1點多,雖話意未盡,但劉大姐的氣兒順了:“我上訪多少趟,只有您聽我把這麼多年的苦楚原原本本地說完。”

提起此事,商紅松感慨地說:“沒有暖不熱的心,只有盡不到的情。解開訪民的心結,要從瞭解他開始,從聽他傾訴開始,要學會換位思考,貼近他的生活,走入他的內心,讓他真正願意和你交流,聽你分析疏導。

”群眾有困難在找我們,群眾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商紅松說。

大年三十,為民討薪

“幾個月工資不發,過年錢都沒有,政府還管不管?!”

2017年大年三十的大清早,接到情況報告後,商紅松不顧天寒地凍,迅速與區建委和公安等部門的相關領導一道,急匆匆地趕往。

魯能星城十三街區項目部,幾百名農民工一下子圍了上來。這個項目的施工方已經連續幾個月未給農民工發工資,臨近年關,家人等著過年錢。

“大家彆著急,你們要求解決的問題是合理訴求,但不能聚眾鬧事。我相信大家是通情達理的,你們反映的事情我們會合情、合理、合法地協調解決,給你們一個滿意的交待。”商紅松一邊安撫群眾,一邊掏出手機聯繫各方協商問題解決辦法。

由於該欠薪問題的建設單位、項目所在地均在其他區,僅項目工程部設在渝北區,導致協調難度很大。

“主任,這個事情太複雜,要不我們先報市裡,等市、區相關部門過來了再說。”一位同志忍不住說。

“我們既然來了,就要想辦法替老百姓辦點事,總要有個人牽頭。”商紅松毫無推諉之意,主動把事情攬了過來。

他積極與市信訪辦和其他幾個區的信訪辦溝通,通知項目開發商、施工方等相關負責人到現場,聽取農民工意見,並督促開發商和施工方借款500萬元。協調相關銀行加班,在現場連夜給工人發了工資。

農民工們從銀行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工資,感激涕零,他們握著商紅松的手說:“感謝你們,太感謝你們了!”

當商紅松送走最後一名上訪工人時,街上已是華燈齊放,明亮的燈光將他堅毅的身影投到路面上。他輕輕舒了一口氣,一絲微笑從嘴角悄悄溢出。

春風化雨,溫暖堅冰

在商紅松的心中,有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合格的信訪工作者,沒有愛心是不行的,沒有愛心就做不好群眾工作。他常說:“群眾有困難才找我們,群眾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2013年7月,一位上訪群眾因無理訴求未得到滿足而激怒,趁商紅松不備,拿起健身鐵球狠狠地砸向商紅松的頭部,致使商紅松右耳聽力暫失(後經治療恢復)、重度腦震盪。

事件發生後,有人建議要重懲肇事者,順便“殺殺”這塊“堅冰”的銳氣。但商紅松卻隻字不提追賠索償的事,反而積極主動協調各方,繼續做疏導解釋工作,全面分析研判其訴求的合理成分。

商紅松的真心誠意如春風化雨般溫暖了這塊“堅冰”。肇事者主動承認了錯誤,並積極配合工作人員化解了矛盾,之後再也沒有上訪。

“榮譽都是大家的,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年過半百,不慕名利

信訪工作千頭萬緒,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起來沒有節假日,早出晚歸更是常事。商紅松數年如一日,除了生病住院,沒有休過一天公休假,手機更是24小時全天候待命。數千件來信來訪登記、堆積如山的文件材料……長期高強度的工作狀態讓他積勞成疾。

2017年8月9日,商紅松疼痛得再也支撐不住了,他因第二次患胰腺炎住進了醫院。

醫生建議他長期休息。可是,保守治療10天后,商紅松就上班了。妻子不理解他,兒子心疼他,同事們勸慰他,可他卻說:“單位忙,大家都很辛苦,我在家裡待著也心神不安。”就這樣,他憑著一個共產黨員的頑強意志、堅定信念和無私忘我的精神,帶著病痛工作著。

近8年來,商紅松親自接訪群眾1000多批次,辦理信訪件3000多件,解決信訪問題1000餘個,化解處置重點矛盾糾紛250餘件。

“我會給你們一個說法。”“請你們相信我。”這是商紅松面對信訪群眾時說得最多的話。面對一批老訪纏訪問題,商紅松敢於啃“硬骨頭”,一件一件抓落實。

面對御臨集鎮三峽移民國有土地上房屋產權證遺留問題,他多次前往現場,主動協調市級相關部門多次研究,促成了18戶移民的“兩證”辦理,維護了徵收戶的合法權益。

面對市級項目渝北電子校立交改造工程,他及時開展穩定風險評估,將影響老百姓生活的噪音、採光等因素納入首要考慮範圍,最終因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風險過高項目暫緩,切實維護了沿線群眾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渝北信访人商红松 化“怨气”为“静气”

一件件信訪案件,都在商紅松這裡迎刃而解,期間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不僅如此,他還創新成立了全市首個穩定風險評估中心,將評估結果作為政治擔當的重要考量,切實做好群眾工作;建立首接首辦責任制,推動“群眾依法逐級訪,部門依法及時辦”,使大量的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

播灑一片心血,收穫一份輝煌。商紅松連續7年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獲得渝北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3次,記三等功2次,記二等功1次,2017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個人、被國家信訪局評為全國信訪系統優秀信訪主任。

面對這一連串的個人榮譽,商紅松總是淡然一笑:“這些榮譽都是大家的,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是的,對年過五十、歷經了風風雨雨的商紅松來說,榮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相比之下,能為群眾多辦一件實事,能保一方平安,才是他內心深處一直追求的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優秀品質:擔當、赤誠、奉獻。

渝北信访人商红松 化“怨气”为“静气”
渝北信访人商红松 化“怨气”为“静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