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白衣渡江,殺死關羽這麼好的戰績,為什麼沒有名留千史?

談談歷史中的那些事


呂蒙白衣渡江,殺死了關羽這麼好的戰績,為什麼沒有名留青史?我想說的是呂蒙名留青史了,不過留的卻是罵名!臭名!為何這麼說?請看如下分析!

其一,殺死了關羽,激化了孫劉聯盟不可調和的矛盾!加速蜀吳的滅亡!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三國鼎力之勢瓦解的臨界點就是呂蒙殺了關羽!作為東吳大都督,呂蒙不管如何拿回了原本屬於東吳的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就是大功一件。只要荊州沒落入曹操手中三足鼎立之勢就還在,孫劉兩家的仇怨依舊可以解開,畢竟荊州原本就是屬於東吳的,這件事上劉備依舊是理虧的!劉備沒有發兵奪回荊州充足的理由!但是殺了關羽直接導致了劉備興兵南下與東吳拼命,孫劉聯盟徹底瓦解。劉備幾十萬大軍直撲東吳而來,一路攻城拔寨,勢不可擋。在富池口決戰中更是殲滅吳軍10萬,斬殺程普甘寧兩位東吳大將!東吳朝野震驚!


東吳面臨滅國之際,孫權啟用了陸遜為東吳大都督領軍再戰蜀軍,終於在夷陵之戰中一把火燒光了劉備幾十萬大軍。劉備倉皇北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戰把蜀軍的精銳損失殆盡,東吳也是慘勝!損兵折將!戰後孫權也害怕劉備還要報復不肯罷休又派遣使者去跟劉備求和。此戰直接導致兩國實力銳減!從此在對魏戰爭中兩方處於被動地位!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三國志—先主傳》

所以對於蜀漢東吳來說呂蒙都是罪人!有什麼美名流傳於世?

其二,呂蒙背信棄義背後捅刀關羽實乃小人做派!為天下人所不恥!

俗話說兵不厭,詐如果是呂蒙靠兵法奪取的荊州斬殺關羽這無可厚非,但是蜀漢東吳兩家已經達成聯盟共同對付曹魏。這種情況下呂蒙仍然背信棄義,當關羽血戰魏軍的時候呂蒙在背後使了一個心眼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致使關羽兩面受敵。得了荊州還不打緊,還不顧孫權命令追殺關羽,終於在麥城關羽被呂蒙所殺,一代名將居然死於如此背信棄義的小人之手!呂蒙為千夫所指!為萬世唾罵都不過分!還想英名遠揚,名留青史?

羽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關羽傳》

其三,呂蒙缺乏大局思維,為一己之私給東吳招來大難,何功之有?

我們說德不配位必有災禍,這句話用在呂蒙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作為東吳的大都督,理應顧全大局為國效力,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失,也不會被仇恨憤怒所影響。而呂蒙還是逃不過周瑜的宿命,把自己的情緒凌駕於東吳的律法之上,給東吳造成了大災難,後來呂蒙不明不白的就死了,傳說紛紜,我想不管如何定義呂蒙的死,我都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宿命吧。

所以為大將者,如果小肚雞腸,缺乏大局為重的思維,為一己之私胡作非為。這哪裡是名流千古的典範楷模?這明明就是臭名遠揚!小人之心,何功之有?

結語:關羽英雄一世,最終死在了自己的傲慢與狂妄之上,但是其忠勇無雙,義薄雲天的高貴品質卻永遠為後世銘記!永遠激勵著後人!而呂蒙的背信棄義,小人之心卻永遠要為萬世唾罵!


竹林論風月


首先要說關羽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是被演義嚴重神化的人物,關羽義薄雲天,信守承諾,對後人對他十分膜拜,再者關羽武藝高強,過關斬將,留下太多的歷史典故,最主要的就是羅貫中的一部《三國演義》將關羽的歷史地位升高到神的地步,以至於人們都相信那是真正的歷史,《三國演義》的宗旨就是“擁劉反曹”,凡是劉備陣營的人基本都被美化,曹操陣營的人就遜色多了,足智多謀的是狡猾,武藝高強的是莽夫,而劉備陣營的就不一樣了,諸葛亮是料事如神,關羽等人是威震華夏,再說東吳,他們幾乎在演義中就是為了襯托蜀漢英雄的綠葉,東吳老大孫權被關羽罵作“碧眼小兒,紫髯鼠輩”,東吳的其他人更不用說,在關羽眼裡都是一幫烏合之眾而已!呂蒙是東吳名將,東吳“四大都督”之一,智勇雙全,他和曹操陣營的人大戰時倒沒人黑他,可他偏偏偷襲了完美男神關羽,關羽的粉絲不黑他黑誰?雖然呂蒙能耐很大,但是他得罪了敵人的粉絲,成為“反派”角色!正史上呂蒙是42歲病死的,然而演義中卻把呂蒙的死寫成關羽的魂魄報仇的烏龍事件,說孫權大擺慶功宴,呂蒙正在喝酒,突然站起來大罵孫權是“碧眼小兒,紫髯鼠輩”,說自己是漢壽亭侯關雲長是也,眾人正納悶,卻突然看到呂蒙七竅流血而死,孫權大驚,趕緊跪下唱征服,這又一次將關羽神化的“更上一層樓”了,明知是虛構的,但是讀者讀了之後卻大快人心!關羽的形象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雨夜客棧


呂蒙,字子明。東漢末年東吳名將。關於呂蒙的成語故事有:“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白衣渡江”等。


呂蒙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後,第三位都督。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了他,他與魯肅的軍事思路完全不同。魯肅是孫劉聯合抗曹的積極倡導者,一生為孫劉聯合做貢獻。

呂蒙向孫權主張,派大將潘璋進攻白帝城,自己則攻打襄陽,等於是直接對劉備和曹操開戰,打破孫劉聯合的局面。

孫權其實是想有機會攻取徐州,呂蒙說公徐州,不如取荊州,使東吳勢力與荊州這一帶連成一片。


孫權對取荊州一直下不了決心。他不想打破這種平衡。關羽在發起襄樊戰役時,在荊州留的人馬不少,就是為了防禦呂蒙。呂蒙看的出來,就假託病重回去了,其實呂蒙這時候確實有病在身。

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代替他,陸遜一到駐地就與關羽通信,說真心佩服關羽的英勇。關羽一看陸遜是一個書生,便不看在眼裡了,不斷從荊州提兵到前線。

關羽襄樊戰役威震華夏,到糧食接濟不上,私下襲擊了東吳儲藏在湘關的糧庫。孫權覺得時機成熟了,命呂蒙為首西征關羽。


呂蒙命人裝扮成商人,身穿白衣。趁夜晚襲擊了江陵,並讓江陵守將寫信到公安誘降了傅士仁,傅士仁又到蜀南郡勸降了糜芳,這樣使荊州全部被東吳所有。

呂蒙白衣渡江取得了荊州,孫權大賞呂蒙,呂蒙不受。孫權在江陵親自指揮了切斷關羽入川之路,俘虜關羽的戰爭。

呂蒙在取荊州後,病情加重,孫權親自讓他住在自己的寢殿,並找遍名醫給其治病。最終沒能挽救呂蒙的性命,呂蒙於建安二十四年病死。有說是得了瘟疫而死!


呂蒙在歷史上的戰績很多,不光是“白衣渡江”,他曾被孫權派去攻打桂陽長沙零陵三郡,已經取了桂陽和長沙,劉備緊忙從益州回公安,命關羽收復失地,後來由於曹操發起漢中之戰,劉備回兵,與孫權和解,讓了桂陽長沙兩地。

呂蒙戰功不少,但是軍事戰略直接導致荊州三方勢力的平衡。使蜀吳加快了滅亡。他在歷史上有記載是名將,卻不是軍事家。取荊州只是趁虛而入,並不是十分高明的計謀。再說,人們一般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從心裡偏袒劉備關羽一些。所以呂蒙談不上名垂青史!


路遙lgy


事實上奇襲荊州的主將並不是呂蒙,而是陸遜!這是由陸遜一手策劃一手實施的大戰役,而呂蒙本人則在荊州戰役爆發以前三個月就已經病入膏盲了,並在東吳奪取荊州後的第二天便因病逝世,這也是《三國演義》將其神話為關羽追魂。

荊州戰役真正的難度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戰場之外的大謀略較量!這是三國時期從孫劉結盟抗曹轉變為孫曹結盟滅劉的轉折點。也就是說,曹與孫的互相信任是個大問題!這才是需要謀略的地方,孫權方面需要全面探討與曹操結盟的風險,而陸遜全面謀劃了與曹操結盟並與策劃了奇襲荊州。

這時候我們要考慮一下陸遜的身份轉變,在荊州戰役以前陸遜的身份實際上是東吳的參謀長,而呂蒙病重之後,陸遜則從總參轉正,替代了呂蒙的職位。

為何曹孫會選擇結盟伐劉呢?這個要從荊州的地形上來看,劉備盤踞在長江的上游地區,如果劉備派兵順流而下的話,劉備軍可以佔到地形之便,這讓孫權會很難受。

其次,劉備動機不存。由於曹魏太強大,劉備方面自知無法獨立滅曹,於是劉備想要先滅孫權,取孫權之地來豐蜀漢之實,所以呢,劉備要麼選擇偏安一隅,想要統一天下則必須要先滅孫權。


優己


思考有方法,問題我來答。

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要遷都避其鋒芒。此時聲望到達頂峰的關雲長,卻突然被呂蒙擊斬,雖然讓人意外,但是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沒有人稱讚呂蒙。這個結果看似不尋常,細細想來卻並不奇怪,從三個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1.江東背盟偷襲關羽,為人所不齒。

關羽兵敗被殺的直接原因就是江東背棄了孫劉聯盟,抄了關羽後路。雖然我們說“成王敗寇”,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也是為什麼戰爭永遠都需要一個正義的理由,既是說服自己,也是製造輿論。

江東有這個理由嗎?沒有。荊州的歸屬,其實在建安二十年——劉備攻佔益州後,孫劉雙方已經達成一致了,即以湘水為界,西屬劉備,東屬孫權。誠然,南郡地理位置特殊,這樣的分割實際上還是劉備佔便宜,但是孫權既然同意了,就沒有理由再武力奪取。

所以,江東背棄盟約偷襲關羽,並斬殺關羽,就軍事上來說是一場大勝,但是就道義上來說卻是一場慘敗,失了人心,也失去了別人對他的信任。

2.呂蒙並非正面擊敗關羽

呂蒙和關羽,雖然是統帥,但是本質上還是武將。武將之間的高下,總要通過正面對決來體現的。若是呂蒙能在與關羽的正面對戰之中,擊敗關羽,甚至與打個五五開,那樣即使不留名青史,也能讓人記住他這號人物。反觀徐晃,他正面迎擊關羽而能勢均力敵,就已經讓曹操大為讚賞。



如果不能正面對決,也要表現出不畏懼正面決戰的勇氣和決心。而呂蒙同樣沒有這樣做,他選擇派遣其他將領抄了關羽退路,自己前去荊州,以懷柔的手段。從一個統帥的角度來看,呂蒙的決策是極其正確且理性的。然而,從輿論的角度,我們可以認為呂蒙迴避了與關羽的正面對決。

3.關羽被神化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稱為“義絕”。所以,即便是兵敗身亡,關羽依舊憑藉著重情重義,走上了成神之路。所以,作為神的關羽,竟然被呂蒙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所害,無論是誰,都會去惋惜關羽,而不是讚揚呂蒙的成就。

總的來說,關羽被殺是人們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呂蒙做得再好,也不會博得認同,更不可能名留青史。


三點水滴


提問者,先得知道怎麼樣才能名垂青史。在中國歷史上,有數不勝數的人才出現,呂蒙不過作為其中一名軍事主帥,打敗了關羽,況且又是偷襲,還是對方獻城。這計謀,也算不上多高超。呂蒙倒是讓後人皆知,可並不是因為計策多高明,而是蹭了關羽的流量,要是殺了別人,就不會有多少人知道了。


況且,要名留青史,要某個方面十分突出,要麼軍事,要麼品德,要麼某項特殊的本領。呂蒙不過蹭了流量,本身的勝利也只是巧合,要是糜芳不投降,劉封出兵相助,也不見得能殺關羽。所以,正確來講,呂蒙這樣做,不過只是打贏了關羽而已,至於殺關羽麼?不過是系統獎勵罷了。打敗關羽的人不在少數,恰好被呂蒙趕上了,碰到點子上了,殺了關羽,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又不是正面乾死,又不是單挑弄死。

所以,蹭了流量就名留青史,那五千年的傑出人才擺在什麼位置?所以,呂蒙作為軍事主帥,是有能力,不過名留青史就差遠了。


三國派達人


青什麼史?荊州是取了,戰績是好,關羽被算計了,敗得很殘,願望實現了,可是違背了“孫劉聯盟”的戰略方針,沒有大局觀,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能叫失敗,這仗不該打,不但統一不了天下,就是連三局鼎力的局面也難維持,做為都督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只看眼前那點小利,甚至是為了私怨,因為痛恨關羽而解氣,實屬鼠輩之行徑。


陽光4832188218510


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從單一的戰役上來分析,是非常成功的。但放在當時整個的形勢上來分析,在戰略上絕對是一大敗筆。

關於呂蒙的故事,歷史上記載的並不少,什麼吳下阿蒙,什麼刮目相看,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並非如提問者所言,未曾留名於青史。我們今天把著重點放在為什麼襲取荊州是一次戰略失誤上,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具體分析這次戰役的得失。



魯肅借出荊州前後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

魯肅借出荊州之前,正是孫劉首次結盟大敗曹魏於赤壁之後。三家力量對比,劉備最弱,孫權次之,曹魏最強。即使合孫劉兩家之力,和曹魏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如果劉備孫權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抱團取暖,結盟共抗曹操,這是天下可以三分的核心。

事實上赤壁之戰的勝利證明了這種結盟的正確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劉備力量太弱,只能釆取以東吳為主,劉備為輔的合作方式來維持。

要想改變這樣的模式來達到為自己減壓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借荊州給劉備。荊州才逢戰火,民心不穩。而劉備暫棲荊州六年,聲望很高,如果由他接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穩定局勢,從而發展壯大。

果然,一切如魯肅所料,劉備借得荊州之後,發展很快,漢中西川盡落其手,而荊州關羽所轄人馬就達五萬之眾,對曹魏宛洛方向直接構成威脅。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劉備實力大增,對曹魏來說是個威脅,對東吳來說又何嘗不是。

這就需要東吳的當權者去理智地分析天下大勢,用戰略的眼光去重新審視聯劉抗曹的重要性。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力量對比。



此時的劉備挾荊州益州兩地,實力大增之下,基本上可以和東吳持平,甚至略強。即便如此,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無論劉備,還是孫權,都不可能單獨對曹操構成直接威脅,結盟以抗曹依然還是孫劉得於生存下去的核心基調。

和之前不同的是,劉備借荊州得於發展的十二年間,基本上是孫權一家扛起了抗曹大旗,以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了劉備的壯大。那麼,當劉備羽翼己豐時,按照結盟互惠的原則,是不是應該輪到劉備出力來吸引曹魏主力,讓孫權得於休生養息呢?

劉備的確是這麼做的。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荊州之眾北伐,強攻曹魏襄樊一線。

可惜的是,此時東吳最具有戰略眼光的魯肅己死,取而代之的,是曾經是吳下阿蒙的名將呂蒙。



呂蒙襲取荊州的動因及其利弊所在。

可以這樣說,呂蒙是東吳親魏派的代表,如果不是呂蒙早年和曹魏交戰所建立下的功勳,我幾乎要判定他是曹操的臥底。

他以一人之好惡去否定東吳得於生存的戰略核心,就證明了他的目光短淺。當年魯肅在世之時,他就向孫權呈上密計,認為劉備關羽狡詐反覆,不可信賴,必須要早有圖謀,同時,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刻意弱化曹魏對東吳的威脅,誤導孫權判斷,其心實為可誅。

隨後,當孫權就進取徐州一事向呂蒙徵詢意見時,呂蒙以徐州易攻難守為理由,建議攻佔荊州。我們知道,荊州乃四戰之地,幾乎無險可守,當年曹操揮師南下,劉表之子劉琮迅即投降。如果憑易攻難守為標準,荊州和徐州幾無差別。最關鍵的是,取徐州針對的是曹魏,取荊州針對的則是自已的同盟。在有限的利益面前,敵我難道都不分了嗎?

其實,當關羽北伐之時,孫劉結盟大勝曹魏的良機再一次出現在了孫權的面前,而且,這次的機會遠好於赤壁之戰,如果指揮得當,就算不能滅魏,也能令曹魏元氣大傷。但是奇怪的是,孫權選擇了白衣渡江襲荊州,劉備遠在西川按兵不動。

這是一個謎。關羽北伐,不可能是擅自行動,既然如此,劉備為何不按照隆中對裡的計劃兵出漢中,攻佔秦川以聲援呢?如果再加上孫權出兵合肥,對青州徐州方向的曹魏守軍發起攻擊,曹魏以一敵三,難免顧此失彼,形勢只怕危矣。

我們只能在徒乎可惜的同時,亦不去妄自揣測人心的險惡。但是,你呂蒙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厭惡劉備為人而取荊州,好壞我們姑且不論,但你不顧孫權明令而置關羽於死地,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取荊州一事,所謂有借有還,在道義上來說,東吳是立得住腳的,一旦劉備問罪,雙方是還有周旋餘地的。但把關羽殺了,不僅同盟關係瞬間崩毀,絕對會遭致劉備強有力的報復。身為一方都督的呂蒙,難道連這些都不能預見嗎?

當然不會,呂蒙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有意為之。我個人揣度,呂蒙真實的用心是認定曹魏一家獨大的事實,認為臣服曹魏比及聯劉抗曹更有利於東吳的發展。否則,我們真的無法解釋呂蒙這麼做的動機何在。

畢竟當年赤壁之戰前,東吳就主戰和主和之間就有過激烈的辯論,此時相距不過十數年,一個人的立場如何,是否改變,我們無法測知,只能想見。



一借一取,高下立判。在魯肅面前,呂蒙就只能是吳下阿蒙。

就借荊州一事,孫權點評魯肅時曾言:

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在孫權看來,魯肅借荊州是魯肅人生中的一大敗筆,應該屬於好心辦了壞事。

但作為敵人,曹操當時正在寫信,一聽借荊州之事,震驚之下,筆落於地。

在煮酒話英雄裡,驚雷乍起猶能談笑風生,面不改色的曹操,怎麼會聞此言而失態呢?這隻因為曹操和魯肅都有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都能從借荊州一事看到對未來天下大勢的影響。

至於孫權,至於呂蒙,我只能呵呵了。

有人要說,曹操不是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嗎?換一種說法,曹操的意思理解成(孫仲謀豈能和我相提並論,和我的兒孫輩去一較高下吧)也未嘗不可。

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那就是魯肅刮目相看之下,仔細一瞧,咦!這不還是當日那個吳下阿蒙嗎?僅此而已。


煮茶道史


呂蒙的戰績只能說是襲取荊州 說不上擊敗關羽 因為東吳軍和關羽軍並沒有作戰

先來看關羽之死的記錄:

《三國志 關羽傳》: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關羽軍散,才有孫權部將斬殺關羽這個結果。

關羽之所以死,是因為手下無人,士卒都走光了。

《三國志 呂蒙傳》:

“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這裡說得就很清楚:關羽軍和呂蒙根本就沒有發生戰鬥,關羽想要率軍西走進入蜀漢地界,但士卒們紛紛離開關羽,回荊州和家人團聚,關羽孤立無人。

《三國志 吳主傳》:

“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

這裡還透露了一個關鍵襲擊:關羽偽裝投降,意圖矇騙孫權,有時間西走進入蜀漢,但士卒不想走,紛紛離開關羽回荊州,關羽身邊只有十幾個人。

關羽、呂蒙、孫權三人的傳記都沒有關羽和東吳軍作戰的記錄,因此說呂蒙擊敗關羽是不成立的。

關羽之所以戰敗,更多是因為關羽自己犯了兩個錯誤:

1、關羽在回軍路上,派遣使者和呂蒙溝通信息,呂蒙藉機讓關羽軍士卒得知荊州家眷都被優待,關羽軍就失去了救家人的作戰心理。

2、關羽偽裝投降孫權,給了士卒為了回家而投降孫權的表面理由。

家人都很好不用作戰去營救、關羽也同意投降,這就是關羽軍潰的兩大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難!殺的人不對!

關羽可是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被殺劉備能不給他報仇?

一則:

在當時東吳的實力已經不如西蜀政權,東吳的呂蒙殺了關羽,自然怕西蜀遷怒於東吳,於是東吳不但沒有表揚呂蒙,反而想殺了呂蒙送給劉備,來緩和這場矛盾。



二則:

劉備呢也算是個極為講義氣的人,加之張飛此時也被手下殺了獻給了東吳,劉備為了給結拜兄弟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只是不料慘敗,白帝託孤。

所以,呂蒙雖然看似有功,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下,殺關羽還是很不合適的。

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