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杀了很多大臣,为何唯独不敢杀程咬金?

Anky丿灬魑情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不敢杀程咬金呢?

原因实在太简单了,武则天称帝于690年,程咬金则死于665年,对于已经死了25年的程咬金,武则天和他有什么仇?即便有仇,她想杀程咬金,难道还能让程咬金活过来再死一次不成?

所以,“武则天当皇帝之后为何不敢杀程咬金”这个问题,也太让人啼笑皆非了,当然,将时间背景换成在武则天称帝之前,此事便值得说一说了。

那么,武则天称帝之前,为什么没有铲除程咬金呢?

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被唐太宗看中,然后被召入后宫,封为才人。

只可惜,武则天虽然模样生得美丽妩媚,可却一直没能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她极力地表现自己以讨唐太宗的欢心,可不论她再怎么做,再怎么争宠,唐太宗却始终没有睁眼看她,更不用说喜欢她了,她入宫时是才人,等到唐太宗驾崩之时她仍然还是一个小小的才人。

永徽元年,唐高宗去感业寺烧香的时候,看到了可怜楚楚的武则天,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

于是,唐高宗在永徽二年突破了伦理纲常的束缚,将武则天带回了皇宫,备受高宗的宠爱。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高宗已经有了皇后的话,武则天一入宫恐怕就会被册封为皇后了,不过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为了让武则天坐上皇后的位置,高宗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

他要废了王皇后,然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唐高宗的这个想法不用说也知道肯定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当然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了,他这个舅舅可了不得,乃是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

关陇集团自隋末乱世以来,虽然已经弱了很多,后又经唐太宗的刻意打压,又弱了几分,可到了高宗时期却有“复兴”之势,原因便在于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去世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小动作,想要控制朝政。

所以,唐高宗当了皇帝之后,实际上一边忌惮长孙无忌的同时,一边又想铲除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甚至是控制,对于这一点,武则天掌权之后同样如此,她也在想方设法地推倒关陇集团这块招牌。

唐高宗试图“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带着关陇集团跳出来反对,这既是高宗和武则天的一次政治危机,实则也是他们打垮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的一个契机,从而巩固自己手中的皇权,不再受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的掣肘。

唐高宗明显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废王立武”之事上,他一步也不肯让,谁让谁就输。

谁都不让的话,只能凭本事赢。

这时候,朝堂上的不少人也看出了唐高宗、武则天和长孙无忌、关陇集团在斗法,站哪一边呢?说到底李治才是皇帝,更何况当时很多人也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打压,所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李治这一边。

所以,唐高宗最终在“废王立武”之事上打败了长孙无忌,挫伤了关陇集团的锐气,后来又在659年正式对长孙无忌下手,以谋反之罪流放黔州,随后逼他自尽。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死,关陇集团瞬间失去了主心骨,也就没办法继续在朝堂上和唐高宗、武则天作对了。

当时李治、武则天惩治了不少太宗旧臣,可程咬金为什么能够幸免一难呢?

实际上,李治和武则天想要对付的是关陇集团,因为反对他们的也是关陇集团,而程咬金并不是关陇集团的人。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这个人很聪明,他可不像影视剧中的程咬金那么憨,他是一个活得很精明、很通透的人。

李治不是在闹“废王立武”吗?长孙无忌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反对得最欢快,可是程咬金却聪明地躲到了一边,不掺和这事,和老程差不多聪明的李勣也说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之后站到一旁不吭声了。

程咬金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将军,李治让他去出去打仗,他二话不说去了,没有掺和“废王立武”,所以自然没收到牵连。

程咬金在显庆元年率军打得突厥人找不着北,这时候的李治和武则天也已经取得了“废王立武”的胜利,皇权得以巩固。

所以,程咬金开始给自己谋后路了,他谋什么后路呢?

显庆二年的时候,他率军抵达恒笃城的时候,胡人纷纷开门请降,程咬金却一声令下发起了屠城,屠完了城,一溜烟跑了。他回到长安的时候,文官们纷纷弹劾他屠城之事,于是他顺势交出了兵权。

程咬金选择自污,选择交出兵权,选择让李治和武则天放心,这就是最好的后路。

这边才被罢免了官职,被调去歧州当刺史,那边程咬金便上表请辞,皇帝呀,我老了,我要辞职回家养老了。

李治这时候也很默契地配合了程咬金,好好好,爱卿辛苦了,回家好好享享清福。

别说武则天没想过要杀程咬金,即便她有这个想法,活成精了的程咬金也不会给她这个机会。


吾与吾国


武则天从来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

她杀人只是为了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

先是做皇后,后是做皇帝,谁拦着就杀谁,

为什么不杀程咬金?不是不敢杀,是因为程咬金并没有构成她前进的道路上的绊脚石。

李世民死后,李治当了皇帝,左右朝政的是关陇贵族集团。

关陇贵族就是当年八柱国那些人,在隋朝的时候,他们就能左右朝政,在唐朝还是。

程咬金不属于这个集团里面的人。

他是山东造反集团。

演义小说里不是说了吗,他在瓦岗寨上是混世魔王。

他的领导是翟让和李密。

李密被打散了,他投靠王世充。

后来又从王世充那儿到了李唐。

他们比不过长孙无忌这些一路跟过来的人。

所以当初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他去问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就关陇贵族的领头人,一呼百应。百官都听他的。

搞得李治和武则天很头疼。

但是李治问李勣,这个瓦岗寨上原来的军师徐茂公,他就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

之所以这么说,就因为他们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

他不想臣服于长孙无忌,也不想和李治作对。

徐茂公这样想,程咬金肯定也是这样想。

当年瓦岗军的人这时候都夹着尾巴做人,怎么会跟人家李治作对,怎么会成为武则天皇后路上的绊脚石呢?

所以武则天才不会杀他。


锦翼


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她67岁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阳,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权。而陈咬金乃大唐开国名臣,参加过玄武门之变,是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


为什么武则天不敢杀程咬金?

一,怎么杀死人?

程咬金在公元665年逝世,享年77岁。

那时候,二圣临朝,李治在世,武则天还不是皇帝。

等武则天当皇帝,程咬金早就死了二十五年,一个死翘翘地人,她怎么杀?

二,利益不冲突

小孩讲对错,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讲立场,必须站队。这就存在利益冲突!

李治上位,长孙无忌等人被贬,为什么?权势大,影响着皇权。


废王立武事件,就是双方的一次较量。

比如褚遂良,那是强烈反对,甚至不惜磕头到流血。可是武则天想当皇后嘞。

而李勣(jì)则是说“废王立武,这是陛下您自个家的家事。”

最终,武则天当上皇后,褚遂良、长孙无忌被贬,李勣深受帝恩。听说李勣姐姐守寡,武则天亲自慰问,封赐东平郡君。

程咬金那是一直站在李治一方,早年亲自护送他继位,未曾公开反对武则天立后,和武则天利益不怎么冲突。


大事不糊涂,作为武将,只要程咬金不犯大错,不作死,晚年基本会保。

公元657年,程咬金征讨贺鲁,杀降利财,也是他晚节不保的一次征讨,但依旧活着,并成功退休。

退休养老,那更没利益冲突了……


史小二记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4岁进宫,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公元649年继位后,封武则天为昭仪,在公元655年“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公元674年加封“天后”,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


公元683年高宗去世,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7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这时的她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程咬金在公元665年就去世了,武则天当皇帝时,程咬金已死去了25年,还谈何敢不敢杀程咬金?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题目问错了,应该问武则天在“废王立武”前,为什么不杀程咬金。?

主要那时程咬金年事已高,无心干预朝廷事情,本身远离政治中心,一直在外任左屯位大将军兼校屯营兵马等职务,再说他从没有公开反对过武则天,自然武则天不会想到杀他。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这挡了武则天晋升皇后的道路,也挡了高宗重振皇权的企图,所以打击元老势力,是李治和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共谋,不能全推在武则天一人身上。



有反对的就有支持的,武则天和高宗就利用支持的一帮大臣,像李义府、徐敬业、崔义玄、袁公瑜等,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削职免官,将反对最激烈的宰相诸遂良外贬,而程咬金由于没有干预后宫之事,也没加入长孙无忌一伙,所以,得以幸免。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必然要对原有的太宗、高宗以及太子的旧臣进行清理,进而培养自己的亲信集团。

这里需要更正一个错误,程咬金没有活到武周时期,只活到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665),虽然此时已经是武则天把持唐朝李氏朝政,但朝廷的全部大权还没有完全落入武则天手中,毕竟还有李治在世,但是程咬金在诸多大臣中唯一一个能够没有受到打压,得以善终的人物,他一生经历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正牌的三朝元老。

武则天之所以没有对程咬金下手,原因有两点:

一是程咬金功劳太大

程咬金是唐朝开国元勋之一,位列唐朝开国功臣“二十四凌烟阁”。从太祖李渊起兵推翻隋炀帝残暴统治开始,一直作为唐朝李家的核心力量,深得太祖太宗的信赖。特别是太宗李世民曾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

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畴庸有典,式隆宠命。

意思是说,程咬金气势强大,处事果断,既忠于朝廷,又能安抚百姓,体恤民情,深得太宗李世民的喜爱。

从唐朝建国初期一路走来的程知节,美名远播朝中野外,其为人精明干练,审时度势,而且寿命极长,活到77岁才去世。当年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瓦岗老哥们秦琼等人先后去世,到高宗李治时期,程咬金已经是唯一一个父祖当年留下的老臣,其对唐朝李氏政权的拥戴和信仰早已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若武则天对程咬金下手,必然会引起高宗李治和满朝文武大臣的集体反对,哪怕是对黎民苍生也没法交代,所以武则天不会看不懂这一点。

二是年事已高,也不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人物

程咬金在武周时期已经年事已高,麟德二年去世时77岁,所以武则天也没有必要跟已是古稀的程咬金较劲,干脆厚养起来,任其自生自灭。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程咬金不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人物,程咬金出身山东,早年组织乡勇,成立瓦岗寨。唐朝李氏起家却是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的八柱国十二将军世家。

武则天把持朝政,利益冲突最为直接尖锐的就是与关陇贵族集团,本身隋朝的灭亡就是关陇贵族集团之间的内斗,隋炀帝想自己隋家一家独大,如今武则天要想实现一家独大的想法,就要肃清关陇贵族集团,所以程咬金没有被列入其中。

程咬金作为历史上稍有的,历经三朝而保有官职,一生没有受到任何打压,实在是非常难得,所以评书演义把他刻画成福将的形象,属于智勇双全一号的人物。


读史汇


程咬金,唐朝开国元勋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也是唐朝诸多开国元勋之中,为数不多能够历经三朝得以善终的大臣。 很多人了解程咬金,大多通过评书《隋唐演义》,里面把程咬金刻画成一个憨态可掬的人物,只会使用三板斧,左右横三斧子下来成败即分。但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可没这么不堪,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名臣。









一代福将,大难不死,北邙一战,功成名就

我们古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用在程咬金身上最适合不过。

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与李密被王世充团团围住在北邙山。危机时刻,程咬金和李密决定突围与前来救援的裴行俨(即小说里裴元庆)会和。

突围作战十分艰难,多次突围都为取得成功。程李二人商议,再行突围。两军正在激战之际,裴行俨率军赶到。

但是,唐军仍然寡不敌众,裴行俨受伤落马。程咬金抱起裴行俨继续突围。突围成功后,清点人马发现程咬金胸口一根长枪闯堂而过,程咬金徒手掰断枪头昏厥过去。

数日后居然苏醒过来。后人因此,送给程咬金外号“福将”。






两次远征,力荐二薛,朝廷内外,政治根基厚实

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远征,而且由皇帝御驾亲征,两次远征打的非常辛苦。

一次是薛仁贵东征高丽,二次是薛丁山西征平辽。两次远征取得胜利的根本都离不开薛氏父子的军事才能。

然而,薛氏父子都是在程咬金极力推荐保举下才能建立不世之功。所以,程咬金的功劳实在太大了,而且在唐朝廷有着深厚的政治人脉,又是三朝元老,实在没有弥天大罪,朝廷真的拿程咬金没有丝毫办法。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在乎,认真打工,明哲保身

评书《隋唐演义》中,对程咬金的描写是憨态可掬,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程咬金深谙为官之道,这使得他在朝廷根本没有树立任何政敌。总是一副无所谓,不争不抢的姿态来处世,但在军国大事上,他从来不糊涂,能够为朝廷提供出客观公正的建议,使得朝廷上下对程咬金十分尊重。

更重要的一点是,程咬金从来不参与皇室内部的争斗,特别是在储君和立后的事情上,程咬金保持不闻不问。

程咬金的为官处世原则是,用打工者的身份,做好份内的事。






女皇虽狠,可她不昏,知人善任,得以保全

程咬金之所以躲过武则天的政治清洗,其实与唐朝初年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虽然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武则天手段残忍,但武则天可不是昏庸之辈。

即使女流之辈,但也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可以明确地说,武则天清理的大臣大都是甘垄贵族集团的人士,只有这些人才会窥视帝位,因为隋唐杨、李、宇文、长孙、独孤等8家大势力都是这个集团的各种家族。

所以,武则天只会扫清他们,而不会无缘无故动程咬金这种草根出身的人。









综合来看,程咬金能够得以善终,既有运气、实力、只会等自身因素,还有君主不昏庸的方面。 以上是我个的一些简介,观点不够系统化,有失公允之处,还能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历史守望者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在登基称帝的过程中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为了坐稳皇位,她确实大开杀戒杀了很多人。但题主所说的问题却有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武则天登基是在公元690年,而程咬金却死于公元665年。当武则天当上皇帝时,程咬金早已过世25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武则天敢不敢杀程咬金的问题。其实武则天早在当皇后时就已经开始清理自己从政路上的绊脚石,爆史君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武则天在巩固自己权力的过程中没杀程咬金的原因。

首先,程咬金是三朝元老,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时的武则天还不愿与程咬金为敌。在李渊建立唐朝之前,程咬金也投靠过不少的势力。先是在瓦岗投靠李密,后来又归降了王世充。当程咬金和秦琼发现王世充并非明主后,在战场上就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秦琼被任命为马军总管,而程咬金则为左三统军。

后来程咬金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玄武门之变时,程咬金积极参与,因此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且排名比秦琼靠前。唐太宗死后,程咬金奉敕率飞骑军护送皇太子李治回朝即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了三个月。对于唐高宗李治,程咬金也是有拥立之功的。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开始参与政事,但当政的还是唐高宗,程咬金自然不会被武则天随意处置。

其次,程咬金与武则天并没有什么矛盾,武则天犯不着杀他。在《说唐》等小说中,将程咬金塑造成一个“大老粗”的形象。实则程咬金是外粗内细,政治情商特别高。武则天在上位的过程中,杀的基本都是反对她的人,而程咬金却从始至终未对武则天上位发表过任何评价。在李世民留下的一干老臣中,国舅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的反对最激烈,也始终不同意武则天取代王皇后的位置。而徐茂公则改换码头,成为了武则天的铁杆拥趸。因此武则天便借唐高宗的手除掉了长孙无忌一党,打击反对她的关陇集团。而程咬金持中立态度,两不相帮,武则天也没理由杀他。

最后,程咬金明哲保身,早早退出了朝堂的政治纷争。程咬金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福将”,因为心态好,最后还活了77岁。显庆元年八月,程咬金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奉命讨伐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当程咬金率军来到鹰娑川时,遭遇了西突厥两万铁骑。前军总管苏定方仅率500铁骑就大败西突厥,并奔袭二十里,斩敌一千五百人。

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便怂恿程咬金不要追击西突厥,导致阿史那贺鲁逃脱。后来在王文度的谗言下,程咬金还屠杀了已经投降的恒笃城。大军班师回朝后,王文度便因矫诏被杀,程咬金也因连坐被免职。不久之后,朝廷又任命他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以自己老迈为由,上书请求致仕。从此他退出了朝堂纷争,安度往年。而武则天主要对付的是朝堂反对她的掌权派,又如何会为难已经交出权力的程咬金呢?所以,懂得急流勇退也是程咬金保全性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Boss爆史


这个问题是真的很奇葩,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我们直接看陈咬金的出生和死亡时期,再和武则天的出生,登基,死亡的时间一对比其实答案马上就出来了。这个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陈咬金出生于公元589年,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去世,麟德乃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明白了,这个时候的武则天的权力确实很大,李治也是把很多权力都交给了武则天。而武则天一直到公元690年才称帝,改唐为周。这个时候的陈咬金在哪里呢?死了都二十多年了。试问武则天怎么杀陈咬金呢?

但是可以说武则天在清除大臣的时候,当时确实没有杀了陈咬金,武则天在公元659年就开始杀反对自己的大臣,而其中的代表就是长孙无忌,可以说长孙无忌的死确实和武则天有很多的关系。长孙无忌就是在公元659年被诬陷,流放黔州,最后自缢而死。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为什么不除了陈咬金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陈咬金其实没有什么权利了,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权利的中心了,武则天也根本没有必要杀了他。公元657年的时候,因为王文度一案陈咬金被牵连免官,之后只是担任了岐州刺史,不久陈咬金就主动要求致仕,也就是辞官,退休,告老还乡了,李治也批准了。那么到了659年武则天开始杀反对自己的人的时候,陈咬金这个时候不知道在哪里喝着小酒,吃着肉呢?怎么去反对武则天呢?武则天又有什么理由去杀他呢?长孙无忌被杀的原因,就是因为反对武则天,反对“废王立武”。被武则天害死。但是长孙无忌被害死也只是在立后的问题上,并没有在武则天登基为帝的时候,其实武则天在登基为帝之后杀的人就明显少了,因为在登基之前武则天基本上就已经把反对自己的人杀完了,包括李唐宗室。自己的女儿,儿子也都是在其中。


中国历史研究所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杀程知节(程咬金),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方面,有没有必要非得杀了程知节。另一个是程知节方面,有没有主动去招惹唐高宗和武则天。



众所周知,武则天为了改朝换代,曾经大肆任用酷吏,屠戮李唐宗室和持不同政见的大臣。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才发生的。唐高宗在位时,武则天虽然揽权,却还不敢过于放肆,对于李唐宗室自然是不敢动手的,即便是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在没有唐高宗默许的情况下,武则天也是不敢随意处置的。



程知节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彼时唐高宗仍然在位,而且此前一年的麟德元年还发生了“废后风波”,这至少说明,直到程知节去世,武则天的权力并没有完全稳固,处置一个唐太宗李世民的旧臣、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卢国公,彼时的武则天还是绕不开唐高宗的。



再看看麟德二年之前被武则天整倒、整死的重臣都有谁。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无非这老几位。再看这老几位为什么会成为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很明显,都是激烈反对过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人。那么,武则天又凭什么能让唐高宗同意让这些老臣、勋臣、重臣,甚至包括唐高宗的亲娘舅被整倒、甚至整死?很显然,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且还对皇权形成了掣肘、甚至威胁,唐高宗本人也希望尽快搬除这些绊脚石。至于立后事件,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而已。说到这里就很清楚明了了,武则天要整倒、整死的这些人其实也都是唐高宗想整倒的人,彼时的武则天只不过是在前台充当了枪手的角色而已,不是吗?



程知节自唐太宗去世之后,可以倚仗的旧主已逝,加之年纪也越来越大,地位也基本到了人臣的巅峰了。因此,对于唐高宗即位之后的政治斗争几乎都是置身事外,从不参与。唐高宗废后立后之事,程知节自然也是置身事外的。这么一个拥有开国元勋、国公头衔而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老头儿,唐高宗和武则天真心没有杀他的理由和必要。



但是,由于程知节和长孙无忌同为昔日天策府的同僚、唐太宗的旧臣,唐高宗和武则天在着手处置长孙无忌一党时,对于这个老头儿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显庆元年,程知节虽然年事已高,仍然被唐高宗支去了征讨西突厥的战场,让他对于长孙无忌之事鞭长莫及。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唐高宗对于父亲的这位旧臣也并不是十分放心的。



显庆二年,程知节所部在与西突厥贺鲁部作战时,程知节的副手王文度屠城杀降,私分被杀降民财物。史载,程知节随行将领中只有苏定方没有参与分红。虽然没有直说程知节也参与分红了,但大家用脚趾想都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主帅程知节的默许,王文度怎敢如此肆意妄为?班师回朝之后,事情很快败露,程知节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被免职。事后不久,唐高宗又任命程知节为岐州刺史,程知节以年迈为由,上书“乞骸骨”,告老还乡。唐高宗就坡下驴,免除了程知节一切职务,让他回家养老。麟德二年,程知节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七岁,唐高宗追赠其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襄”,陪葬唐太宗昭陵,自此程知节算是最终软着陆了。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产生疑惑,程知节已经身为国公了,在官员待遇优厚的唐朝,应当是不缺钱的。更何况都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参与杀降分红,最后落得个晚节不保呢?再仔细想想,难道这不正是程知节想要的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太宗的旧臣已经没剩下几个了,连亲娘舅长孙无忌都成了唐高宗的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自己还赖在位子上找什么不自在?但是,总不能让唐高宗背上一个无故贬逐开国元勋的恶名吧?不如自己找点事儿,给唐高宗一个就坡下驴解除自己职务和兵权的理由。



唐高宗自然也是明白程知节这一番苦心的,屠城杀降,还私分被杀降民的财物,这并不是小罪过。唐高宗却雷声大、雨点小,高起低落,难道这不正是君臣之间的默契吗?再从程知节得到的死后哀荣来看,也足以说明问题了。程知节能够在风云诡谲、暗潮汹涌的初唐时期屹立数十载不倒,而且还得以善终,尽享死后哀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程知节看似一介武夫,实际上其政治智慧是很多满腹经纶的文臣都无法企及的。



当然,程知节去世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程知节活到唐高宗去世之后,以其与唐太宗的关系,似乎很难坐视武则天改朝换代而不闻不问。更何况,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似乎也很难容得下这么一个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如此一来,程知节还能否得以善终就真的很难说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因为《隋唐演义》的影响,人们对程咬金的印象往往都是一员猛将,能打能冲,却没有什么智谋。真实的程咬金却智勇双全,尤其政治智慧高超,从他能在中原几个大佬那里都混过,还能全身而退,最后修成正果,可见其人心思缜密,洞察先机。后来,在李治与武则天联手进行的政治清洗中,也及时察觉了风向,最终得以颐养天年,无疾而终。

(程咬金使的最多的是马槊)

武则天能当上皇帝,实在是一个意外。李治的谥号是“高宗”,他本人虽看似柔弱,可是绝不糊涂,始终大权在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还经常以他在位时的年号“显庆”、“麟德”给孩子取名,因这段时间唐朝疆土达到最大,西部边界最远到达今天的伊朗中部。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距离长安城有一日路程。李治在安排停当后,在卢国公程知节的护卫下,在28日回到长安即皇帝位。在国丧期间,事情繁忙,权力交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岔子,程知节因此带领禁军士兵宿卫皇宫,一连三月,不曾有丝毫懈怠。

(李治登基时,程咬金护送周全)

这个程知节,原名叫做程咬金,是山东东平县人,生的高大威猛。在20岁年纪就组织乡勇,击退群盗,保卫乡里。后来炀帝暴政,天下皆反,程咬金也就凭着勇武加入了附近的瓦岗军。当时,瓦岗军刚刚换过领导,李密取代翟让成为一把手。作为一个外来户(李密是陕西人,祖籍辽东),李密为了建立自己的基本队伍,从军队里挑了八千勇烈之士单独成军,分成四骠骑。程咬金为四骠骑之一,此时程咬金不过24岁。于此,可见程咬金的勇猛善战程度。

李密与翟让最终发生了火并事件,影响了队伍内部团结,又在宇文化及的撺掇下,在军心不稳时攻击王世充,结果在洛阳城外战败。不过此战虽败,程咬金火线救下裴严俭,在身体被马槊洞穿的情况下,还能反杀追兵安然回到营寨,给王世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李密兵败,程咬金被捉到王世充阵营,王世充当即重用程咬金。

程咬金看出王世充不能成事,因此火线归唐,被划入李世民帐下。李世民久闻程咬金大名,对他也十分尊重。李世民当年也不过17岁的小伙子,程咬金28岁。

后来,程咬金跟着李世民攻破各地诸侯,扫平各处反王,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追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立下了特殊功勋,因此名列凌烟阁24功臣第19。

(还是剪径大盗时的程咬金)

李治即位后,以赵国公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长期把持朝政,一切按照既定方针走,凡是李世民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在李世民时期,关陇集团抱团的现象就十分明显,朝臣分成了关陇集团和其他。因为李世民是马上天子,有足够的威望能压服他们。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收到了关陇集团的诸多掣肘。

到了李治时期,长孙无忌成为新一代的关陇集团的代表,严重侵犯了皇权,把李治这样一个22岁的皇帝当成未成年一样教育。在李治登基后的6年间,虽然国家还保持着贞观年间的发展趋势,号称“永徽之治”,但是与李治的关系并不大,他只是盖章签字。

这让李治感到如芒在背,如果权力就这样一点点被剥夺,李治也会担心隋炀帝被关陇集团抛弃的现象会不会再次上演。于是,李治开始着意培养起不同于关陇集团的官僚队伍来制衡关陇集团。李治找到了李绩和程知节,他们都是山东人氏,并不党附。

可是有了他们还不够,他们只能算是军事帮手,李治还需要一个政治帮手,帮助李治出谋划策,四两拨千斤,重收皇权,政由己出。李治最终发现了同为山东的武则天,把她从感业寺带到宫里。由于武则天天资聪慧,又有过宫廷政治斗争经验,因此李治夫妻二人搭档,珠联璧合。


(李治找了武则天做政治帮手)

借由废后事件,李治发起了政治反击,长孙无忌被夺职,后来坐事自杀而死。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头面人物,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的。在与长孙无忌集团做斗争的时候,武则天大力拉拢关东集团的文臣武将。程咬金和李绩都是被拉拢的对象,同时她还十分重视科举,大兴文学,延揽天下才俊,充实官僚队伍。后来武则天还更进一步,设置了“北门学士”,充当她的智囊团。

正是有了这些人作为基础盘,李治和武则天才敢于打破关陇集团的政治垄断,因为武则天已经有了大量的后续梯队,不怕关陇集团政治罢工。同时,有了程咬金和李绩、薛仁贵、苏定方等人,也不怕他们军事罢工。如此一来,关陇集团除了仍然是一大势力集团外,已经不能对皇权形成太大威胁了。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武则天重用酷吏,屡兴大狱,关陇集团屡被打压,在武则天后期,称雄政坛100多年的关陇集团逐渐走上了衰亡的旅途。

(虽然武则天在前台,李治大权在握)


在这个过程中,程咬金等关东人士,一方面是被拉拢的对象用以制衡关陇集团,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就如李绩,当初李世民拉拢他上玄武门,李绩推脱半天就是不去。他们不淌这浑水。当后来,程咬金看到李治想收权,就在西征的过程中故意犯错,让李治有理由治他的罪,夺了他的兵权。此后,再顺势请求辞官,李治秒批。程咬金辞官后,在老家悠哉悠哉,又过了8年的太平日子,最后得以善终。

所以,李治和武则天没有理由杀害自己的政治同盟,也没有理由杀害一个有着政治觉悟、愿意配合他们作戏的聪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