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上皇帝后殺了很多大臣,為何唯獨不敢殺程咬金?

Anky丿灬魑情


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不敢殺程咬金呢?

原因實在太簡單了,武則天稱帝於690年,程咬金則死於665年,對於已經死了25年的程咬金,武則天和他有什麼仇?即便有仇,她想殺程咬金,難道還能讓程咬金活過來再死一次不成?

所以,“武則天當皇帝之後為何不敢殺程咬金”這個問題,也太讓人啼笑皆非了,當然,將時間背景換成在武則天稱帝之前,此事便值得說一說了。

那麼,武則天稱帝之前,為什麼沒有剷除程咬金呢?

武則天於貞觀十一年被唐太宗看中,然後被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只可惜,武則天雖然模樣生得美麗嫵媚,可卻一直沒能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她極力地表現自己以討唐太宗的歡心,可不論她再怎麼做,再怎麼爭寵,唐太宗卻始終沒有睜眼看她,更不用說喜歡她了,她入宮時是才人,等到唐太宗駕崩之時她仍然還是一個小小的才人。

永徽元年,唐高宗去感業寺燒香的時候,看到了可憐楚楚的武則天,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

於是,唐高宗在永徽二年突破了倫理綱常的束縛,將武則天帶回了皇宮,備受高宗的寵愛。

如果不是因為當時高宗已經有了皇后的話,武則天一入宮恐怕就會被冊封為皇后了,不過高宗對武則天的寵愛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為了讓武則天坐上皇后的位置,高宗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他要廢了王皇后,然後改立武則天為後。

唐高宗的這個想法不用說也知道肯定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當然是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了,他這個舅舅可了不得,乃是關隴集團的領袖人物。

關隴集團自隋末亂世以來,雖然已經弱了很多,後又經唐太宗的刻意打壓,又弱了幾分,可到了高宗時期卻有“復興”之勢,原因便在於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去世之後又開始了他的小動作,想要控制朝政。

所以,唐高宗當了皇帝之後,實際上一邊忌憚長孫無忌的同時,一邊又想剷除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對朝政的影響甚至是控制,對於這一點,武則天掌權之後同樣如此,她也在想方設法地推倒關隴集團這塊招牌。

唐高宗試圖“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帶著關隴集團跳出來反對,這既是高宗和武則天的一次政治危機,實則也是他們打垮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一個契機,從而鞏固自己手中的皇權,不再受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掣肘。

唐高宗明顯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廢王立武”之事上,他一步也不肯讓,誰讓誰就輸。

誰都不讓的話,只能憑本事贏。

這時候,朝堂上的不少人也看出了唐高宗、武則天和長孫無忌、關隴集團在鬥法,站哪一邊呢?說到底李治才是皇帝,更何況當時很多人也遭到了關隴集團的打壓,所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李治這一邊。

所以,唐高宗最終在“廢王立武”之事上打敗了長孫無忌,挫傷了關隴集團的銳氣,後來又在659年正式對長孫無忌下手,以謀反之罪流放黔州,隨後逼他自盡。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死,關隴集團瞬間失去了主心骨,也就沒辦法繼續在朝堂上和唐高宗、武則天作對了。

當時李治、武則天懲治了不少太宗舊臣,可程咬金為什麼能夠倖免一難呢?

實際上,李治和武則天想要對付的是關隴集團,因為反對他們的也是關隴集團,而程咬金並不是關隴集團的人。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這個人很聰明,他可不像影視劇中的程咬金那麼憨,他是一個活得很精明、很通透的人。

李治不是在鬧“廢王立武”嗎?長孫無忌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反對得最歡快,可是程咬金卻聰明地躲到了一邊,不摻和這事,和老程差不多聰明的李勣也說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之後站到一旁不吭聲了。

程咬金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將軍,李治讓他去出去打仗,他二話不說去了,沒有摻和“廢王立武”,所以自然沒收到牽連。

程咬金在顯慶元年率軍打得突厥人找不著北,這時候的李治和武則天也已經取得了“廢王立武”的勝利,皇權得以鞏固。

所以,程咬金開始給自己謀後路了,他謀什麼後路呢?

顯慶二年的時候,他率軍抵達恆篤城的時候,胡人紛紛開門請降,程咬金卻一聲令下發起了屠城,屠完了城,一溜煙跑了。他回到長安的時候,文官們紛紛彈劾他屠城之事,於是他順勢交出了兵權。

程咬金選擇自汙,選擇交出兵權,選擇讓李治和武則天放心,這就是最好的後路。

這邊才被罷免了官職,被調去歧州當刺史,那邊程咬金便上表請辭,皇帝呀,我老了,我要辭職回家養老了。

李治這時候也很默契地配合了程咬金,好好好,愛卿辛苦了,回家好好享享清福。

別說武則天沒想過要殺程咬金,即便她有這個想法,活成精了的程咬金也不會給她這個機會。


吾與吾國


武則天從來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

她殺人只是為了清除自己前進路上的障礙。

先是做皇后,後是做皇帝,誰攔著就殺誰,

為什麼不殺程咬金?不是不敢殺,是因為程咬金並沒有構成她前進的道路上的絆腳石。

李世民死後,李治當了皇帝,左右朝政的是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就是當年八柱國那些人,在隋朝的時候,他們就能左右朝政,在唐朝還是。

程咬金不屬於這個集團裡面的人。

他是山東造反集團。

演義小說裡不是說了嗎,他在瓦崗寨上是混世魔王。

他的領導是翟讓和李密。

李密被打散了,他投靠王世充。

後來又從王世充那兒到了李唐。

他們比不過長孫無忌這些一路跟過來的人。

所以當初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他去問舅舅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就關隴貴族的領頭人,一呼百應。百官都聽他的。

搞得李治和武則天很頭疼。

但是李治問李勣,這個瓦崗寨上原來的軍師徐茂公,他就說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

之所以這麼說,就因為他們不屬於關隴貴族集團。

他不想臣服於長孫無忌,也不想和李治作對。

徐茂公這樣想,程咬金肯定也是這樣想。

當年瓦崗軍的人這時候都夾著尾巴做人,怎麼會跟人家李治作對,怎麼會成為武則天皇后路上的絆腳石呢?

所以武則天才不會殺他。


錦翼


武則天是一代女皇,她67歲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陽,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權。而陳咬金乃大唐開國名臣,參加過玄武門之變,是凌煙閣二十四臣之一。


為什麼武則天不敢殺程咬金?

一,怎麼殺死人?

程咬金在公元665年逝世,享年77歲。

那時候,二聖臨朝,李治在世,武則天還不是皇帝。

等武則天當皇帝,程咬金早就死了二十五年,一個死翹翹地人,她怎麼殺?

二,利益不衝突

小孩講對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講立場,必須站隊。這就存在利益衝突!

李治上位,長孫無忌等人被貶,為什麼?權勢大,影響著皇權。


廢王立武事件,就是雙方的一次較量。

比如褚遂良,那是強烈反對,甚至不惜磕頭到流血。可是武則天想當皇后嘞。

而李勣(jì)則是說“廢王立武,這是陛下您自個家的家事。”

最終,武則天當上皇后,褚遂良、長孫無忌被貶,李勣深受帝恩。聽說李勣姐姐守寡,武則天親自慰問,封賜東平郡君。

程咬金那是一直站在李治一方,早年親自護送他繼位,未曾公開反對武則天立後,和武則天利益不怎麼衝突。


大事不糊塗,作為武將,只要程咬金不犯大錯,不作死,晚年基本會保。

公元657年,程咬金征討賀魯,殺降利財,也是他晚節不保的一次征討,但依舊活著,併成功退休。

退休養老,那更沒利益衝突了……


史小二記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4歲進宮,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公元649年繼位後,封武則天為昭儀,在公元655年“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公元674年加封“天后”,與唐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


公元683年高宗去世,唐睿宗李旦繼位,武則天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7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這時的她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程咬金在公元665年就去世了,武則天當皇帝時,程咬金已死去了25年,還談何敢不敢殺程咬金?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題目問錯了,應該問武則天在“廢王立武”前,為什麼不殺程咬金。?

主要那時程咬金年事已高,無心干預朝廷事情,本身遠離政治中心,一直在外任左屯位大將軍兼校屯營兵馬等職務,再說他從沒有公開反對過武則天,自然武則天不會想到殺他。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這擋了武則天晉升皇后的道路,也擋了高宗重振皇權的企圖,所以打擊元老勢力,是李治和武則天在政治上的共謀,不能全推在武則天一人身上。



有反對的就有支持的,武則天和高宗就利用支持的一幫大臣,像李義府、徐敬業、崔義玄、袁公瑜等,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削職免官,將反對最激烈的宰相諸遂良外貶,而程咬金由於沒有干預後宮之事,也沒加入長孫無忌一夥,所以,得以倖免。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必然要對原有的太宗、高宗以及太子的舊臣進行清理,進而培養自己的親信集團。

這裡需要更正一個錯誤,程咬金沒有活到武周時期,只活到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665),雖然此時已經是武則天把持唐朝李氏朝政,但朝廷的全部大權還沒有完全落入武則天手中,畢竟還有李治在世,但是程咬金在諸多大臣中唯一一個能夠沒有受到打壓,得以善終的人物,他一生經歷太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正牌的三朝元老。

武則天之所以沒有對程咬金下手,原因有兩點:

一是程咬金功勞太大

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元勳之一,位列唐朝開國功臣“二十四凌煙閣”。從太祖李淵起兵推翻隋煬帝殘暴統治開始,一直作為唐朝李家的核心力量,深得太祖太宗的信賴。特別是太宗李世民曾對其有過這樣的評價:

志懷銳穎,氣幹強果,業預艱難,效宣行陣。入司禁衛,勤誠著於軒陛;出鎮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疇庸有典,式隆寵命。

意思是說,程咬金氣勢強大,處事果斷,既忠於朝廷,又能安撫百姓,體恤民情,深得太宗李世民的喜愛。

從唐朝建國初期一路走來的程知節,美名遠播朝中野外,其為人精明幹練,審時度勢,而且壽命極長,活到77歲才去世。當年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瓦崗老哥們秦瓊等人先後去世,到高宗李治時期,程咬金已經是唯一一個父祖當年留下的老臣,其對唐朝李氏政權的擁戴和信仰早已經過歷史和時間的考驗,若武則天對程咬金下手,必然會引起高宗李治和滿朝文武大臣的集體反對,哪怕是對黎民蒼生也沒法交代,所以武則天不會看不懂這一點。

二是年事已高,也不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人物

程咬金在武周時期已經年事已高,麟德二年去世時77歲,所以武則天也沒有必要跟已是古稀的程咬金較勁,乾脆厚養起來,任其自生自滅。

最為主要的原因是程咬金不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人物,程咬金出身山東,早年組織鄉勇,成立瓦崗寨。唐朝李氏起家卻是依靠關隴貴族集團的八柱國十二將軍世家。

武則天把持朝政,利益衝突最為直接尖銳的就是與關隴貴族集團,本身隋朝的滅亡就是關隴貴族集團之間的內鬥,隋煬帝想自己隋家一家獨大,如今武則天要想實現一家獨大的想法,就要肅清關隴貴族集團,所以程咬金沒有被列入其中。

程咬金作為歷史上稍有的,歷經三朝而保有官職,一生沒有受到任何打壓,實在是非常難得,所以評書演義把他刻畫成福將的形象,屬於智勇雙全一號的人物。


讀史匯


程咬金,唐朝開國元勳之一,位列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也是唐朝諸多開國元勳之中,為數不多能夠歷經三朝得以善終的大臣。 很多人瞭解程咬金,大多通過評書《隋唐演義》,裡面把程咬金刻畫成一個憨態可掬的人物,只會使用三板斧,左右橫三斧子下來成敗即分。但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可沒這麼不堪,而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名臣。









一代福將,大難不死,北邙一戰,功成名就

我們古人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用在程咬金身上最適合不過。

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與李密被王世充團團圍住在北邙山。危機時刻,程咬金和李密決定突圍與前來救援的裴行儼(即小說裡裴元慶)會和。

突圍作戰十分艱難,多次突圍都為取得成功。程李二人商議,再行突圍。兩軍正在激戰之際,裴行儼率軍趕到。

但是,唐軍仍然寡不敵眾,裴行儼受傷落馬。程咬金抱起裴行儼繼續突圍。突圍成功後,清點人馬發現程咬金胸口一根長槍闖堂而過,程咬金徒手掰斷槍頭昏厥過去。

數日後居然甦醒過來。後人因此,送給程咬金外號“福將”。






兩次遠征,力薦二薛,朝廷內外,政治根基厚實

我們都知道唐朝曾經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遠征,而且由皇帝御駕親征,兩次遠征打的非常辛苦。

一次是薛仁貴東征高麗,二次是薛丁山西征平遼。兩次遠征取得勝利的根本都離不開薛氏父子的軍事才能。

然而,薛氏父子都是在程咬金極力推薦保舉下才能建立不世之功。所以,程咬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而且在唐朝廷有著深厚的政治人脈,又是三朝元老,實在沒有彌天大罪,朝廷真的拿程咬金沒有絲毫辦法。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在乎,認真打工,明哲保身

評書《隋唐演義》中,對程咬金的描寫是憨態可掬,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

程咬金深諳為官之道,這使得他在朝廷根本沒有樹立任何政敵。總是一副無所謂,不爭不搶的姿態來處世,但在軍國大事上,他從來不糊塗,能夠為朝廷提供出客觀公正的建議,使得朝廷上下對程咬金十分尊重。

更重要的一點是,程咬金從來不參與皇室內部的爭鬥,特別是在儲君和立後的事情上,程咬金保持不聞不問。

程咬金的為官處世原則是,用打工者的身份,做好份內的事。






女皇雖狠,可她不昏,知人善任,得以保全

程咬金之所以躲過武則天的政治清洗,其實與唐朝初年政治清明有很大的關係。

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雖然在歷史上褒貶不一,有人說武則天手段殘忍,但武則天可不是昏庸之輩。

即使女流之輩,但也有長遠的政治眼光。可以明確地說,武則天清理的大臣大都是甘壟貴族集團的人士,只有這些人才會窺視帝位,因為隋唐楊、李、宇文、長孫、獨孤等8家大勢力都是這個集團的各種家族。

所以,武則天只會掃清他們,而不會無緣無故動程咬金這種草根出身的人。









綜合來看,程咬金能夠得以善終,既有運氣、實力、只會等自身因素,還有君主不昏庸的方面。 以上是我個的一些簡介,觀點不夠系統化,有失公允之處,還能各位網友批評指正。


歷史守望者


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在登基稱帝的過程中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了坐穩皇位,她確實大開殺戒殺了很多人。但題主所說的問題卻有個常識性錯誤,那就是武則天登基是在公元690年,而程咬金卻死於公元665年。當武則天當上皇帝時,程咬金早已過世25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武則天敢不敢殺程咬金的問題。其實武則天早在當皇后時就已經開始清理自己從政路上的絆腳石,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武則天在鞏固自己權力的過程中沒殺程咬金的原因。

首先,程咬金是三朝元老,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時的武則天還不願與程咬金為敵。在李淵建立唐朝之前,程咬金也投靠過不少的勢力。先是在瓦崗投靠李密,後來又歸降了王世充。當程咬金和秦瓊發現王世充並非明主後,在戰場上就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秦瓊被任命為馬軍總管,而程咬金則為左三統軍。

後來程咬金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玄武門之變時,程咬金積極參與,因此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且排名比秦瓊靠前。唐太宗死後,程咬金奉敕率飛騎軍護送皇太子李治回朝即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了三個月。對於唐高宗李治,程咬金也是有擁立之功的。當時武則天雖然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但當政的還是唐高宗,程咬金自然不會被武則天隨意處置。

其次,程咬金與武則天並沒有什麼矛盾,武則天犯不著殺他。在《說唐》等小說中,將程咬金塑造成一個“大老粗”的形象。實則程咬金是外粗內細,政治情商特別高。武則天在上位的過程中,殺的基本都是反對她的人,而程咬金卻從始至終未對武則天上位發表過任何評價。在李世民留下的一干老臣中,國舅長孫無忌對武則天的反對最激烈,也始終不同意武則天取代王皇后的位置。而徐茂公則改換碼頭,成為了武則天的鐵桿擁躉。因此武則天便借唐高宗的手除掉了長孫無忌一黨,打擊反對她的關隴集團。而程咬金持中立態度,兩不相幫,武則天也沒理由殺他。

最後,程咬金明哲保身,早早退出了朝堂的政治紛爭。程咬金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福將”,因為心態好,最後還活了77歲。顯慶元年八月,程咬金被任命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奉命討伐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當程咬金率軍來到鷹娑川時,遭遇了西突厥兩萬鐵騎。前軍總管蘇定方僅率500鐵騎就大敗西突厥,並奔襲二十里,斬敵一千五百人。

行軍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便慫恿程咬金不要追擊西突厥,導致阿史那賀魯逃脫。後來在王文度的讒言下,程咬金還屠殺了已經投降的恆篤城。大軍班師回朝後,王文度便因矯詔被殺,程咬金也因連坐被免職。不久之後,朝廷又任命他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以自己老邁為由,上書請求致仕。從此他退出了朝堂紛爭,安度往年。而武則天主要對付的是朝堂反對她的掌權派,又如何會為難已經交出權力的程咬金呢?所以,懂得急流勇退也是程咬金保全性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Boss爆史


這個問題是真的很奇葩,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

我們直接看陳咬金的出生和死亡時期,再和武則天的出生,登基,死亡的時間一對比其實答案馬上就出來了。這個根本算不上一個問題。

陳咬金出生於公元589年,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去世,麟德乃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看到這裡是不是就明白了,這個時候的武則天的權力確實很大,李治也是把很多權力都交給了武則天。而武則天一直到公元690年才稱帝,改唐為周。這個時候的陳咬金在哪裡呢?死了都二十多年了。試問武則天怎麼殺陳咬金呢?

但是可以說武則天在清除大臣的時候,當時確實沒有殺了陳咬金,武則天在公元659年就開始殺反對自己的大臣,而其中的代表就是長孫無忌,可以說長孫無忌的死確實和武則天有很多的關係。長孫無忌就是在公元659年被誣陷,流放黔州,最後自縊而死。而這個時候武則天為什麼不除了陳咬金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陳咬金其實沒有什麼權利了,也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權利的中心了,武則天也根本沒有必要殺了他。公元657年的時候,因為王文度一案陳咬金被牽連免官,之後只是擔任了岐州刺史,不久陳咬金就主動要求致仕,也就是辭官,退休,告老還鄉了,李治也批准了。那麼到了659年武則天開始殺反對自己的人的時候,陳咬金這個時候不知道在哪裡喝著小酒,吃著肉呢?怎麼去反對武則天呢?武則天又有什麼理由去殺他呢?長孫無忌被殺的原因,就是因為反對武則天,反對“廢王立武”。被武則天害死。但是長孫無忌被害死也只是在立後的問題上,並沒有在武則天登基為帝的時候,其實武則天在登基為帝之後殺的人就明顯少了,因為在登基之前武則天基本上就已經把反對自己的人殺完了,包括李唐宗室。自己的女兒,兒子也都是在其中。


中國歷史研究所


武則天為什麼沒有殺程知節(程咬金),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方面,有沒有必要非得殺了程知節。另一個是程知節方面,有沒有主動去招惹唐高宗和武則天。



眾所周知,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曾經大肆任用酷吏,屠戮李唐宗室和持不同政見的大臣。但是,這一切都是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才發生的。唐高宗在位時,武則天雖然攬權,卻還不敢過於放肆,對於李唐宗室自然是不敢動手的,即便是持不同政見的大臣,在沒有唐高宗默許的情況下,武則天也是不敢隨意處置的。



程知節死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彼時唐高宗仍然在位,而且此前一年的麟德元年還發生了“廢后風波”,這至少說明,直到程知節去世,武則天的權力並沒有完全穩固,處置一個唐太宗李世民的舊臣、唐王朝的開國元勳、盧國公,彼時的武則天還是繞不開唐高宗的。



再看看麟德二年之前被武則天整倒、整死的重臣都有誰。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無非這老幾位。再看這老幾位為什麼會成為武則天的眼中釘、肉中刺。很明顯,都是激烈反對過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人。那麼,武則天又憑什麼能讓唐高宗同意讓這些老臣、勳臣、重臣,甚至包括唐高宗的親孃舅被整倒、甚至整死?很顯然,他們不僅僅是因為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且還對皇權形成了掣肘、甚至威脅,唐高宗本人也希望儘快搬除這些絆腳石。至於立後事件,只不過是一根導火索而已。說到這裡就很清楚明瞭了,武則天要整倒、整死的這些人其實也都是唐高宗想整倒的人,彼時的武則天只不過是在前臺充當了槍手的角色而已,不是嗎?



程知節自唐太宗去世之後,可以倚仗的舊主已逝,加之年紀也越來越大,地位也基本到了人臣的巔峰了。因此,對於唐高宗即位之後的政治鬥爭幾乎都是置身事外,從不參與。唐高宗廢后立後之事,程知節自然也是置身事外的。這麼一個擁有開國元勳、國公頭銜而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老頭兒,唐高宗和武則天真心沒有殺他的理由和必要。



但是,由於程知節和長孫無忌同為昔日天策府的同僚、唐太宗的舊臣,唐高宗和武則天在著手處置長孫無忌一黨時,對於這個老頭兒還是有所顧忌的。因此,顯慶元年,程知節雖然年事已高,仍然被唐高宗支去了征討西突厥的戰場,讓他對於長孫無忌之事鞭長莫及。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唐高宗對於父親的這位舊臣也並不是十分放心的。



顯慶二年,程知節所部在與西突厥賀魯部作戰時,程知節的副手王文度屠城殺降,私分被殺降民財物。史載,程知節隨行將領中只有蘇定方沒有參與分紅。雖然沒有直說程知節也參與分紅了,但大家用腳趾想都能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如果沒有主帥程知節的默許,王文度怎敢如此肆意妄為?班師回朝之後,事情很快敗露,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被免職。事後不久,唐高宗又任命程知節為岐州刺史,程知節以年邁為由,上書“乞骸骨”,告老還鄉。唐高宗就坡下驢,免除了程知節一切職務,讓他回家養老。麟德二年,程知節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七歲,唐高宗追贈其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襄”,陪葬唐太宗昭陵,自此程知節算是最終軟著陸了。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產生疑惑,程知節已經身為國公了,在官員待遇優厚的唐朝,應當是不缺錢的。更何況都這把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參與殺降分紅,最後落得個晚節不保呢?再仔細想想,難道這不正是程知節想要的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的舊臣已經沒剩下幾個了,連親孃舅長孫無忌都成了唐高宗的絆腳石欲除之而後快,自己還賴在位子上找什麼不自在?但是,總不能讓唐高宗背上一個無故貶逐開國元勳的惡名吧?不如自己找點事兒,給唐高宗一個就坡下驢解除自己職務和兵權的理由。



唐高宗自然也是明白程知節這一番苦心的,屠城殺降,還私分被殺降民的財物,這並不是小罪過。唐高宗卻雷聲大、雨點小,高起低落,難道這不正是君臣之間的默契嗎?再從程知節得到的死後哀榮來看,也足以說明問題了。程知節能夠在風雲詭譎、暗潮洶湧的初唐時期屹立數十載不倒,而且還得以善終,盡享死後哀榮,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程知節看似一介武夫,實際上其政治智慧是很多滿腹經綸的文臣都無法企及的。



當然,程知節去世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程知節活到唐高宗去世之後,以其與唐太宗的關係,似乎很難坐視武則天改朝換代而不聞不問。更何況,武則天想要改朝換代似乎也很難容得下這麼一個李唐王朝的開國元勳。如此一來,程知節還能否得以善終就真的很難說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因為《隋唐演義》的影響,人們對程咬金的印象往往都是一員猛將,能打能衝,卻沒有什麼智謀。真實的程咬金卻智勇雙全,尤其政治智慧高超,從他能在中原幾個大佬那裡都混過,還能全身而退,最後修成正果,可見其人心思縝密,洞察先機。後來,在李治與武則天聯手進行的政治清洗中,也及時察覺了風向,最終得以頤養天年,無疾而終。

(程咬金使的最多的是馬槊)

武則天能當上皇帝,實在是一個意外。李治的諡號是“高宗”,他本人雖看似柔弱,可是絕不糊塗,始終大權在握。直到今天,海外華人還經常以他在位時的年號“顯慶”、“麟德”給孩子取名,因這段時間唐朝疆土達到最大,西部邊界最遠到達今天的伊朗中部。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距離長安城有一日路程。李治在安排停當後,在盧國公程知節的護衛下,在28日回到長安即皇帝位。在國喪期間,事情繁忙,權力交接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岔子,程知節因此帶領禁軍士兵宿衛皇宮,一連三月,不曾有絲毫懈怠。

(李治登基時,程咬金護送周全)

這個程知節,原名叫做程咬金,是山東東平縣人,生的高大威猛。在20歲年紀就組織鄉勇,擊退群盜,保衛鄉里。後來煬帝暴政,天下皆反,程咬金也就憑著勇武加入了附近的瓦崗軍。當時,瓦崗軍剛剛換過領導,李密取代翟讓成為一把手。作為一個外來戶(李密是陝西人,祖籍遼東),李密為了建立自己的基本隊伍,從軍隊裡挑了八千勇烈之士單獨成軍,分成四驃騎。程咬金為四驃騎之一,此時程咬金不過24歲。於此,可見程咬金的勇猛善戰程度。

李密與翟讓最終發生了火併事件,影響了隊伍內部團結,又在宇文化及的攛掇下,在軍心不穩時攻擊王世充,結果在洛陽城外戰敗。不過此戰雖敗,程咬金火線救下裴嚴儉,在身體被馬槊洞穿的情況下,還能反殺追兵安然回到營寨,給王世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李密兵敗,程咬金被捉到王世充陣營,王世充當即重用程咬金。

程咬金看出王世充不能成事,因此火線歸唐,被劃入李世民帳下。李世民久聞程咬金大名,對他也十分尊重。李世民當年也不過17歲的小夥子,程咬金28歲。

後來,程咬金跟著李世民攻破各地諸侯,掃平各處反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又追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之變,立下了特殊功勳,因此名列凌煙閣24功臣第19。

(還是剪徑大盜時的程咬金)

李治即位後,以趙國公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長期把持朝政,一切按照既定方針走,凡是李世民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對的。在李世民時期,關隴集團抱團的現象就十分明顯,朝臣分成了關隴集團和其他。因為李世民是馬上天子,有足夠的威望能壓服他們。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收到了關隴集團的諸多掣肘。

到了李治時期,長孫無忌成為新一代的關隴集團的代表,嚴重侵犯了皇權,把李治這樣一個22歲的皇帝當成未成年一樣教育。在李治登基後的6年間,雖然國家還保持著貞觀年間的發展趨勢,號稱“永徽之治”,但是與李治的關係並不大,他只是蓋章簽字。

這讓李治感到如芒在背,如果權力就這樣一點點被剝奪,李治也會擔心隋煬帝被關隴集團拋棄的現象會不會再次上演。於是,李治開始著意培養起不同於關隴集團的官僚隊伍來制衡關隴集團。李治找到了李績和程知節,他們都是山東人氏,並不黨附。

可是有了他們還不夠,他們只能算是軍事幫手,李治還需要一個政治幫手,幫助李治出謀劃策,四兩撥千斤,重收皇權,政由己出。李治最終發現了同為山東的武則天,把她從感業寺帶到宮裡。由於武則天天資聰慧,又有過宮廷政治鬥爭經驗,因此李治夫妻二人搭檔,珠聯璧合。


(李治找了武則天做政治幫手)

藉由廢后事件,李治發起了政治反擊,長孫無忌被奪職,後來坐事自殺而死。長孫無忌是關隴集團的頭面人物,自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在與長孫無忌集團做鬥爭的時候,武則天大力拉攏關東集團的文臣武將。程咬金和李績都是被拉攏的對象,同時她還十分重視科舉,大興文學,延攬天下才俊,充實官僚隊伍。後來武則天還更進一步,設置了“北門學士”,充當她的智囊團。

正是有了這些人作為基礎盤,李治和武則天才敢於打破關隴集團的政治壟斷,因為武則天已經有了大量的後續梯隊,不怕關隴集團政治罷工。同時,有了程咬金和李績、薛仁貴、蘇定方等人,也不怕他們軍事罷工。如此一來,關隴集團除了仍然是一大勢力集團外,已經不能對皇權形成太大威脅了。隨著科舉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武則天重用酷吏,屢興大獄,關隴集團屢被打壓,在武則天后期,稱雄政壇100多年的關隴集團逐漸走上了衰亡的旅途。

(雖然武則天在前臺,李治大權在握)


在這個過程中,程咬金等關東人士,一方面是被拉攏的對象用以制衡關隴集團,另一方面他們也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就如李績,當初李世民拉攏他上玄武門,李績推脫半天就是不去。他們不淌這渾水。當後來,程咬金看到李治想收權,就在西征的過程中故意犯錯,讓李治有理由治他的罪,奪了他的兵權。此後,再順勢請求辭官,李治秒批。程咬金辭官後,在老家悠哉悠哉,又過了8年的太平日子,最後得以善終。

所以,李治和武則天沒有理由殺害自己的政治同盟,也沒有理由殺害一個有著政治覺悟、願意配合他們作戲的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