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范蠡,字少伯,又叫鴟[chī]夷子皮、陶朱公。原是楚宛三戶(今安徽宣成)人,青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過著貧窮的生活。他曾經拜計然(又叫辛文子,老子弟子)為師,研究治國治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他有心入仕,一展抱負,然楚國內部王公亂政,朝綱不寧,便居守鄉林,等待時機,行為怪誕,被視為狂人,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范蠡的怪誕行為引起了文種的注意。文種派手下官吏去見范蠡,官吏回報說,他患有瘋癲病,是一個狂人。文種不以為然地一笑,說:“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智之毀。此因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說,具有獨特本領的人才往往被人譏笑、詆譭為狂妄無知,普通人難以認識他的真實面目。文種於是親自驅車拜訪,但范蠡避而不見。文種再三前往,范蠡看到文種確是一片誠心,與其相見,二人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此後交往日益加深。》

當時已從楚國出逃到吳國的伍子胥派人請文種去吳國。文種與范蠡商量何去何從,范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於吳越爭霸之時,而楚國內部腐敗消頹,“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犯不著幫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並表示願意和文種一起去。於是,二人先後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為大夫。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陪主侍吳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兒子勾踐繼位,范蠡和文種繼續得到重用。前494年,勾踐得知吳國加緊練兵,準備伐越,想先發制人,出兵攻吳。范蠡認為越國實力不充足,準備不充分,時機不成熟,若出兵一定會敗,勸勾踐改變決定。勾踐堅持出兵,結果大敗,被困會稽山。勾踐方才悔悟,然後問范蠡該怎麼辦?范蠡認為,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悲慘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圖存,等待時機,另圖興復。勾踐採納了范蠡的策略,派文種到吳國求和。經過多方努力,才得到吳王夫差允許。然後范蠡隨勾踐到吳國當人質,過了三年奴僕生活,“面無恨色”,忍辱負重,終於協助勾踐取得吳王信任,並被遣放回國。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興越滅吳

回國以後,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通過滅吳九術的實施,越國逐漸振興並伺機滅吳。從公元前482年開始,范蠡擔任上將軍,輔佐勾踐組織和指揮滅吳之戰,經過六年奮戰,終於攻陷姑蘇,滅亡吳國。然後乘勝北進,與中原諸侯會盟,取代吳國的霸主地位,橫行江淮,稱霸中原,國勢達到鼎盛。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鳥盡弓藏

就在歡慶勝利的時刻,范蠡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意識到,“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如果繼續留在越國,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災難臨頭。於是決定辭官退隱。當越軍凱旋到達五湖(今太湖)時,范蠡就婉言提出辭退的請求,勾踐假意挽留,軟硬齊施,說:“你聽我的話,我就與你分國而治;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和你的妻子兒女!”范蠡的態度也強硬起來,說:“我知道了。你實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志辦事!”於是攜帶財寶和從人“乘舟跨海以行”。勾踐也願意除去一個潛在威脅,並不追尋,同時又劃出會稽周圍三百里作為范蠡俸邑,用良金鑄造范蠡塑像,裝出懷念功臣的樣子。

范蠡寫信給文種,勸他儘快離開越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馬曉,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其共安樂。於何不去?”文種見信,稱病不朝。不久有人誣告文種將要“作亂”,勾踐乘機“賜劍”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稱王試之!”文種遂被迫自盡。越國賴以興復的兩大功臣,就這樣落得一走一死的下場。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商業神話

范蠡從海上到達齊國,就定居在那裡。為了表達對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懷念,改名鴟夷子皮(鴟夷是一種鷗鳥形狀的革囊。伍子胥被逼自殺後,被吳王夫差裝進革囊,投進江中)。他和兒子“耕於海畔”並搞養殖、捕魚等副業,沒過多久就“致產數千萬”。齊國國君認為范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任命他為相。范蠡認為這並不是好事,坦然興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把相印退還齊君,把財產散發給友鄰,移居到被稱為“天下中心”的交通貿易樞紐陶(今山東定陶),自稱陶朱公。在這裡,度過他畢生的最後歲月。他一面從事農牧業生產,一面經營商業貿易,洞察市場,審時度勢,伺機而動,很快又“資累鉅萬”,成為聞名通途的大富翁。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經商之道

無論是政治,還是經商,范蠡皆深諳其道,縱橫其中,遊刃有餘。最為後人所尊崇的還是經商有道、致富有方,歷代商家把范蠡尊為“經商鼻祖”、“商家聖星”等。他的經商思想,奠定了後世的商業基礎,一直影響至今。

戰國時期,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銷的影響,在經營穀類糧食時,雖然利潤不高,但在豐年收糧時,價格高於一般市場,在歉收年出售時低於一般市場,利用豐年與歉年的價格差異,加速週轉,薄利多銷,也獲得“積著率歲倍”的大利。范蠡遷到陶後,有一魯國窮士椅頓聞陶朱公甚富,往而問術。范蠡答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稼(指母馬、母牛、母羊、母豬、母狗)。”椅頓依計,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從此馳名天下。范蠡對物價漲跌應有一個合理幅度的主張及由此而提出由國家規定糧食價格的政策,被漢宣帝所仿效採用,起到了穩定糧食價格、穩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

時至今日,范蠡開創的諸多商業理論,仍舊是商人的致富寶典,如:與時逐利、薄利多銷、洞察市場、重視經商環境、為富樂善好施等。比如許多商場、賓館、酒樓,打折迎客戶,就是一種“薄利多銷”的戰略。

范蠡非常善於思考和總結,在手工業及水產養殖方面也貢獻巨大,曾寫下《養魚經》,全書只有三百四十三字,卻是我國最早的科學養魚類文獻,開創我國科學養魚的記錄,比古希臘的《動物史》還要早上百年。製造陶器方面,他優化了陶器製作的流程,成為當時的造缸名家,時至今日,當地的工匠們還尊稱范蠡為“造缸先師”。

“商聖”——范蠡的傳奇人生!經商之人都愛向他學習

啟示

范蠡從楚到越,由越到齊,無論是治國治軍,還是經營農商,謀必中,戰必勝,事必成。讀了他的傳奇故事,我們應有所啟迪:

大智若愚

在當時楚國王公亂政、朝綱不寧的情況下,范蠡雖有滿腔抱負,但他知道一介布衣在楚國是很難有所發展的,因此他假裝瘋癲,以便隱藏自己的才華等待時機,防止因才生妒,惹火上身。而後被文種發掘並一齊到可以施展才華的越國任職,最終輔佐勾踐滅亡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任何時代都是一樣,在形勢所需的時候要能夠斂藏鋒芒、隱藏實力,靜待時機,若盲目衝高自恃、顯露才華,只會使自己成為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很容易被腐敗的浪潮所吞沒。

善於慮患

范蠡敢於正視嚴酷的現實,懷著憂患去思考問題,曾多次阻攔勾踐在實力不夠和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兵,曾在剛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考慮到巨大的功勞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結果,曾在齊國擔任相的時候考慮到“久受尊名不祥”,最終使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憂患意識,要考慮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堅持問題導向,而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盲目樂觀冒進,最終功敗垂成。

能屈能伸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想必都聽過,而勾踐在吳國當奴隸的時候范蠡跟在身邊陪伴和輔佐,他們為了實現目標能夠忍辱負重,甘願吃苦,在逆境中保存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當現實需要我們忍辱負重的時候,我們要能“屈”的下去;當現實需要我們甩開膀子的時候,我們要能“伸”得出來,唯此方可成事。

功成身退

滅掉吳國之後,范蠡不執著於名利,能夠權衡真正的利弊,捨得放下在越國的“大好前程”和富貴生活,攜西施隱居,最終避免了毀滅。後世多少英雄豪傑就是因為沒有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或者明白道理但捨不得功名利祿,最終導致身死族滅。

勤于思考

不管是為官還是經商,不管是治國治軍還是養魚製陶,范蠡都能夠深入分析思考事物的本質,總結事物的方法規律,最終掌握精髓要義。對於我們也是一樣,不管對什麼事情都要有一顆“好奇的心”,要善於分析、思考和總結,才能把握本質和規律,不走彎路。在今天,許多人強調奮鬥,卻只作身體上的奮鬥,而忽略思想上的奮鬥,不喜歡學習總結,不喜歡思考分析,陶醉於犧牲大量休息時間做簡單機械工作的“偽奮鬥”,最後還說:“我已經這麼努力、把自己搞得這麼累了,怎麼感覺還是在原地踏步啊?”內容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