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我看看,大唐的故事

316年,西晉滅亡。晉室南遷之後,很多留在北方的漢人聚族避難於山野的塢堡之中。439年,北魏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535年,西魏在關中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民族融合。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定都關中大興,位於長安廢墟之側。618年,唐朝同樣將大興作為首都,並恢復古城長安之名。

吐蕃和回鶻都是後突厥時代的得益者,在隋朝早期,突厥人統一了中國北方的草原,他們挑動內戰,希望中華帝國繼續分裂,數次大規模的入侵讓他們獲利頗豐。李淵試圖採用納貢的方式換取安寧,雖然未能奏效,但卻將總矛盾的爆發向後推遲了數年。627年,北方氣候突變,突厥分裂東西汗國,內部發生反可汗叛亂,天時、地利、人和齊聚。太宗皇帝一舉摧毀東突厥,降伏西突厥,成為在東亞、中亞地區至高無上的天可汗。

來跟我看看,大唐的故事


集中華帝國之財力,物力,人力,大力推行西進國策,確實成就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但到了武則天時期,僅憑關中資源很難支撐日益龐大的帝國官僚體系,需要供養的人口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繁榮的絲路貿易,客觀上造成了吐蕃和回鶻崛起。為了捍衛帝國的尊嚴和榮耀,武則天被迫在邊疆部署大批軍隊。717年,大唐開始採用高薪戍邊的政策,國家永久免去他們的賦稅和勞役,同時授予隨軍眷屬以邊疆永久土地,為後來藩鎮作亂埋下隱患。

舉步維艱,辛苦籌措來的錢糧填了西北的黑洞。雖說遷都洛陽是武則天的一招妙手,但自她之後,玄宗皇帝還都長安,恢復漕運,決定將函谷關以東的資源運回長安。在安史之亂過後,大唐失去了來自河北地區的財政供給,全部依靠江南稅賦勉力維持。

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詔,東部的新羅,北部的回鶻,當國家對邊疆防禦的需求超過了國內平叛,軍事職業成為社會地位提升的快速通道,很多經此途徑掌權的人比科舉當官也是不遑多讓,作為地方大員,節度使的地位水漲船高。747年,李林甫腦洞大開,建議所有節度使都由胡人血統的職業軍人擔任,西北的哥舒翰,河北的安祿山成為這一政策最大的獲益者。雖然“安史之亂”的平定,離不開回鶻的鼎力相助,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接受回鶻人的不平等條約,讓長安和河西各郡的回鶻人和粟特商人獲得了治外法權的特權,對特權的濫用埋下了更嚴重的危機。

後“安史”時代,肅宗去世後,代宗即位,不僅允許回鶻軍隊劫掠洛陽,還承認了帝國叛亂者的合法地位。他通過重用宦官來節制藩鎮,賄賂監軍成為各種腐敗滋生的溫床。後來,德宗明確反對節度使世襲傳承,直接導致朝廷和藩鎮之間軍事衝突的爆發。憲宗為削藩事業忙活了一輩子的同時,也為皇權中興畫上了句號。頻繁的軍事行動掏空了國庫,雖然河北各藩鎮承認朝廷的宗主權,但無法改變獨立王國的事實。在憲宗之後的日子裡,黨爭成為核心議題,通過抑制宦權來複興皇權的故事,彷佛將歷史撥回到了幾百年前。如果在黨爭大背景下評價武宗的滅佛運動,藉此打擊那些熱衷於贊助佛寺的宦官們,也算是比較有力的手段。

859年,唐帝國進入了最後的衰落期,江南再也無法承受朝廷的開支,軍隊也因欠餉而譁變,各地匪盜不斷興起,邊患衝突日益加劇,特別是由地方精英和官員聯合煽動的叛亂,發生在江南,動搖了國本。因為南方節度使跟北方不同,他們根本無力掌控局勢。義軍的構成也很有特點,上層是軍事化地主、私鹽販子和山林豪強,中層是潰散軍官和底層官員,下層是失地農民、地痞流氓和各路亂兵。在這個到處充斥著暴力的世界上,當國家無力提供保護,使命自然就落在各路大俠們身上。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比一比誰更忠義,誰更能得民心,誰更能提供對安全和財富的保障,就這樣軍閥化愈演愈烈。907年,最強軍閥朱溫接受了小皇帝的禪讓。至此,大唐帝國正式結束。


來跟我看看,大唐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