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作戰 憑什麼“盡打神仙仗”?

粟裕運兵如神,被相鄰戰區的最高軍事指揮員劉伯承贊為“常勝將軍”,東北戰區的最高軍事指揮員林彪稱為“盡打神仙仗”,卻到底還不是“呼風喚雨”的真神仙。

他打勝仗的一個絕招是極其重視無線電偵聽。

粟裕對江西中央蘇區時期王諍與公秉藩那部大功率電臺,以及紅軍技術偵察隊印象很深刻,因此後來獨當一面時,便將朱毛當年運用現代科技獲取情報的手段發揮到極致。

日本投降,國共新的戰事即將開始的1945年11月,粟裕被毛澤東任命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負責抗戰期間華中局和新四軍管轄地域的征戰事宜。

他上任伊始,就建立了司令部情報處,代號“四中隊”,朱誠基為主任,共有技術偵察人員40餘名。這些人都是粟裕多年來精心培養的“千里眼”、“順風耳”。

林彪曾說,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情報部門“能頂得上一個主力縱隊②”。粟裕“四中隊”的能耐自然也不差。

早在1942年冬,時任新四軍1師師長的粟裕,就專門從司令部通信科抽調人員,單獨組建無線電技術偵察臺,配有當時的“高科技”設備:三臺收音機。

就是這麼簡陋的設備,很快就發揮了超強的作用,竟然偵察到了南京汪精衛的“國防部”與蘇中偽軍各師、旅、團甚至獨立營的電臺,其中包括偽軍陸軍總部、蘇中揚州綏靖公署、海安偽26師等部的電臺。

這麼多敵臺,無線電技術偵察臺那幾個人手當然應付不過來。他們就按粟裕的作戰意圖定點監控,直接給他提供偽軍動向和上傳下達的電文,以掌握日軍的行動。

蘇中能建成“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中”,以及新四軍一師能建立抗戰中“最大的功勞”,技術偵察臺的確功不可沒,粟裕因此常常予以首肯和嘉獎。

進入與蔣介石爭奪天下,開始大兵團運動作戰時期後,粟裕對無線電偵察更為重視了。

他交給“四中隊”的專職任務是:偵察正面國民黨軍的電臺。

要做到準確無誤偵聽,就必須先有過硬的“順風耳”本事。

曾是四中隊成員的劉鴻甲老人,60年後還清楚地記得電臺的“滴嗒”聲與0至9數字之間的轉換關係:嗒就是0,滴嗒是1,滴滴嗒是2,滴滴滴嗒嗒是3,滴滴滴滴嗒是4,滴滴滴滴滴是5,嗒滴滴滴滴是6,嗒嗒嗒滴滴是7,嗒嗒嗒滴是8,嗒嗒嗒滴是9。

“可別小瞧了這10個數字。敵臺發出的信號就像風一樣,稍縱即逝,很短的時間就要聽清楚並抄錄下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劉鴻甲老人回憶起來,依然有滿腔的自豪。

手寫自然趕不上耳聽的速度,因此偵聽時,必須一邊抄錄,一邊得把來不及抄錄的電碼記在心裡。

對偵聽員來說,將電碼爛熟於胸成為上崗前起碼的基本功。

劉鴻甲從培訓那天起,就反覆背誦不同電碼的組合,吃飯背,走路背,晚上睡覺前也還得溫習一番。

回憶起當時用功的情景,劉鴻甲老人有無限感慨:“不誇張地說,就連說夢話也都是滴滴嗒了。”

無線電聯絡最擔心的是被偵聽,只要知道對方聯絡的頻率和時間,偵聽人員就成了隔牆有耳的“第三者”。

戰場上,劉鴻甲負責偵聽,對方電臺也不傻,有自己的反偵聽,不斷更換聯絡頻率。“這就要求我們偵聽準確,儘快破譯他們的電報內容。”劉鴻甲老人說。

他在四中隊還練就了跟蹤對方電臺的“密笈”,無論他們如何狡詐多變,更換頻繁,他啪啪旋轉幾下調頻,就能從成百上千套頻率中鎖定對方。

到底怎麼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劉鴻甲老人自己也說不上來。

他只說感覺像多年的老漁翁,一看到水面上冒出的凌亂水泡,就能一眼分辨出哪些水泡下有魚,哪些沒有,對著“魚泡”一網撒下去,絕不會有僥倖的“漏網之魚”。

老人回憶說,只要他一坐到電臺前,聽到對方電臺的的嗒嗒的聲音,手中的筆就不停記錄0至9的數字,有時一寫就是厚厚一疊紙。

這些數字當然是極為重要的寶貝,關係到戰役勝負、部隊存亡。因此都會被迅速送到破密部。破密整理後,又由專人第一時間直接交給粟裕參考。

1946年6至7月間,粟裕所在的蘇中成為蔣介石重新“統一軍令、政令”的最先進攻之地,“七戰七捷”戰役因此打響。

粟裕運籌帷幄,調兵遣將之餘,不忘將四中隊帶在身邊開赴前線。他再三告誡四中隊:“要戰勝敵人,必須及時掌握他們的動向;戰爭不僅靠能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用科學手段瞭解敵人的意圖;你們的技術必須與敵人同步,跟上敵人甚至超過他們,才能戰勝敵人。”

戰役進行半個月後,蔣介石的整編65師、整編83師起用了最新“高科技”設備:美製V101步話機。

這給四中隊的“土八路”出了個難題,偵聽起來就像聽外星人之間的密語了。

但“土八路”們的腦子好使,很快就摸索出了門道,雖然聲音小了點,但還是能聽清國民黨軍說話的內容,從而牢牢鎖住了他們的電臺。

“七戰”之一的海安戰役中,粟裕命令堅守了5晝夜,殲滅國民黨軍2000多人的華中野戰軍7縱主動撤出海安城。

整編65師160旅、187旅,整編83師的63旅等部“乘勝”前進,先後進入這座早已堅壁清野的空城。

不久,四中隊就聽到他們的長官,紛紛用步話機向司令官李默庵“報捷”:我們不僅佔領海安,還消滅共軍2至3萬人,共軍目前已潰不成軍,向北逃竄。

他們的電臺報務員也在機上“彈冠相慶”:我們正在海安開祝捷大會!

李默庵這個“天子門生”當然很興奮。不過,臉上的笑容還未消失,粟裕就給他當頭一棒,指揮埋伏於海安東北角的華野主力突襲李堡,打掉了他美械裝備的精銳人馬9000餘人。

大戰之後,粟裕專程趕到四中隊慰問,高興地說:“打完仗後,我其它單位沒去,就是先來看望你們……你們是我們的千里眼、順風耳。”

他還給四中隊解說了自己主動撤出海安的意圖:在撤出海安前,已故意在海安以北公路兩側和稻田丟下不少破槍、飯鍋、米袋、揹包,造成潰逃的假象,助長敵軍驕傲鬆懈情緒,同時也使李默庵的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因此,華中野戰軍僅用16個小時就能大獲全勝。

有功必賞。不久,粟裕交代副官處,給四中隊每人發了一件汗衫做為獎勵;還專門給四中隊配備騾馬、汽車,在行軍時為他們運送設備,以保證偵聽的順利開展。

對此戰中偵聽表現格外出色的四中隊成員湯聿文,粟裕還額外給予“重獎”,送給他一支繳獲的美製鉛筆,勉勵他再立新功。

1947年1月,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和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正式合併,改稱華東野戰軍。四中隊這支“不能登報,不能傳播”的奇兵,又成了華東野戰軍的“法寶”,在連戰皆捷的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作戰參謀秦叔謹後來對筆者回憶說:“打仗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情報工作。沒有情報就搞不清對方的兵力、番號,這個仗怎麼打?華野司令部有個情報機構四中隊,專門負責偵聽情報。情報和地圖都由粟裕親自掌握。”

他說:“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有個副科長叛變投敵後,敵人就知道了我們的偵聽手段厲害,開始謹慎了,傳遞命令不用電臺,都用人工傳遞,騎兵、通訊員……孟良崮戰役前,粟裕就不好打仗了,摸不清敵情啊!我軍打仗的特點都一樣,華東的敵人得到東北敵軍的通報就很謹慎了。粟裕只好把幾個縱隊調來調去,以調動敵人。9縱的許世友不理解,發牢騷,對粟裕說:你們當官的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我們當兵的是兩條腿。陳毅在旁邊聽到聲音不對,就接過電話說:這是耍龍燈,要堅決執行命令……”

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作戰 憑什麼“盡打神仙仗”?


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

這年7月,為支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毅、粟裕率華野總部以及主力部隊奉命開進中原,轉到外線作戰。

粟裕考慮到四中隊一直跟隨自己行動,因為頻繁轉移,行軍途中無法架設機器,漏掉了不少重要情報,因此指令朱誠基將四中隊一分為二,分成了前後梯隊:前梯隊由楊明達負責,跟隨野戰軍總部行動;後梯隊則由朱誠基負責,駐紮在黃河以北相對安定的聊城、朝城地區,所獲情報及時通過電臺發往前梯隊,然後轉給粟裕。

劉鴻甲和湯聿文兩人一個被分在了前梯隊,一個則在後梯隊。

湯聿文有個幾乎無人可及的長處:發報的速度很快,每分鐘達150字,而且準確率極高。在1948年豫東戰役期間,各種情報更多更急,但湯聿文發往前方的情報,國軍自己還沒有收到電報,人馬尚未調動,四中隊的前梯隊卻早已收到了。

戰後,粟裕特意交代朱誠基再次嘉獎湯聿文。

前梯隊的劉鴻甲則在多年後,仍然記得粟裕代司令員在豫東戰役後對四中隊的誇獎:你們就是我粟裕的“耳朵”。

對這些幕後的無名英雄而言,大概再沒有比統帥給予的這個榮譽更能使他們感到自豪與欣慰的了。

粟裕的這隻“耳朵”,後來一直跟隨他走過一個接一個的戰役經典: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上海戰役。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的1950年春節後, 四中隊還成功地偵聽到了朝鮮半島的動靜,立即報告給了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粟裕據此分析後,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彙報:朝鮮可能發生戰爭。

這個極有價值的結論很快得到了證實。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宣佈出兵朝鮮,直接插手這塊東亞的戰略要地,以便近距離窺伺紅色蘇聯與中國。

僅僅半個月後的7月7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決定組建野戰軍級別的東北邊防軍,指令粟裕擔任司令員兼政委,隨時準備開赴朝鮮參戰。他還決定,一旦參戰,“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③。”

然而令人扼腕長嘆的是,已成為毛澤東第一“救火隊長”的粟裕因戰傷復發,不能赴任。不久,他經毛澤東批准,不得不前往蘇聯治病,從此離開了自己靈敏的“耳朵”:四中隊。(選自《名將粟裕珍聞錄》,北嶽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作者張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