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是穷人最好的出路,越穷越要读书,否则难有出头之日”对此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是老过去的说法,现在社会遍地都是读书人,大学生,知识多了不会改变人的一生,


雪风25


为什么越穷越要读书?

01

读书是改变生活的最优捷径

我和闺蜜从小一起长大。生在穷乡僻壤,玩在田间巷头。

我俩从小学开始就年年都是村里的三好学生,闺蜜天资更好。初中后,到乡镇上学。闺蜜开始懈怠,不愿努力。

中考后,我如意考上县城最好高中。闺蜜连最差的普高分数线都没够上,家里不愿花钱让她读中专,她个人不愿复读,便辍学了。

光阴似水,二十年过去了。最近跟老妈打电话,老妈由衷感慨:这辈子最正确的事就是支持我读书。

接着和我谈到了闺蜜。她当年辍学不久就结婚了,生了两个儿子。

田间劳作,家里带娃,还因为经济情况天天和老公吵架,最近这次还被打掉了两颗门牙。

三十出头的年龄,看起来就像五十岁一样。

如果不读书,很难彻底跨越固有观念和现有阶层。

想要改变,读书是首选最优捷径。

02

回头一望,高考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公平竞争

走出校门很多年才发现,前半生最公平的就是高考。

不看长相,不看家境,不看才艺,更不看关系,只看该读的书有没有读懂,读会。

出身寒门,如果不努力读书,就等于放弃了最公平平等的机会。

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学历越高的人,收入就越高。

所以,如果是学生,务必要万分惜时,用心读书。

03

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了读书的魅力

大学同学,以前在外贸上市公司财务部门,经常做各种报表,尤其每个月末,有些同事甚至彻夜加班。

上班第二个月,她买了本书,恶补EXCEL表格的应用。同事笑她自找烦恼,但当月她一天就搞定了别人一周的工作量。

同事问其经验,她就说了三个字:多读书!

想起了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莎妈说


为什么越穷越要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我家出身于上海郊区,以前我老爸老妈,都是乡办企业打工,一个月就是几十元工资,能养活全家人,我本人大学毕业于2004年那年毕业第一份工作就在上海刚开始工资1500元我是搞计算机专业,做了几年工资每年不断提升,通过自己努力工作,不断学习,经过十几年奋斗,工资达到2.5万元每月,而且把郊区房子卖掉一套,换到上海市中心,今年有拍牌照有换了一辆宝马x3虽然房子贷款还有80多万房款还没有还清,对我来说压力不是很大,慢慢还吧,现在再不用挤5号线和一号线了,下班高峰带个小朋友真吃力啊,所以说知识可以改变家庭,也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不读书啥都不懂,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怎么赚钱,不怕苦,不怕钱少,总有一天会达到你所要求,有技术才能赚到钱,没有技术寸步难行。


昆伦山燕子


读书不但穷人最好的出路,也是富人的出路。

其实现在很多富人,都是以前的穷人出生。在毛泽东时代大家都是穷人,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时候,他抓住机会。做生意,开工厂,当包工头,现在就变成了富人。

而穷人一直打工,还是穷人。但读书多还是有好处的,学什么技术都比读书少的人快。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是89年高中毕业。那时考上大学的人很少,那时对我们农村人来说,考上大学,就是跳出了农门。现在农村你考上大学,不一定跳出了农门,有的那大学是白读了。我们村就有几个,读了大学还是在农村。

我在94进工厂打工,学技术,那些初中生,学技术就没有我快。我在2000年,的时候,在东莞一个练油厂打工。他们那些石油学校毕业的大传生,他们在广州石化总厂实习了一个月。他们在油厂打工,还要学习一个月。而我去学习了20多天就学会了。

所以,不管穷人和富人,多读书都是好事。


农民工九叔


读书成绩很好可以,我就是这样,奶奶养大,没有经济来源,一直读,村里人背地说我坏话,说这样还不去打工学别人读初中。他们不晓得我全校第一。平时冷嘲热讽多了,我就习惯了。只要是暑假我就打工。参加过一些竞赛,虽说没读大奖,也是学校名人。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我们那的重点班,不是重点学校。就在没钱读高中,准备打工的时候,一位派出所长资助了我,之后考上大学,自己贷款,很快还了。回到村里,他们再也不敢放屁了,其实我也没把他们当个屁。小时候太穷,别人丢了东西看我像是小偷。奶奶告诉我,只和别人比成绩。现在我觉得他们太渺小很悲哀,时不时还叫我帮忙给他们儿子介绍工作,连我的亲戚也是一样


Digger


道理就不说了。

我是云南的,这里有很多老少边穷贫困山区,家里也有亲戚就在农村希望小学教书,我听到和见到过那些孩子上学有多不容易:来上学要翻好几座山,怕仅有的一双鞋穿坏了就光脚走,到学校再把鞋穿起来;中午饭在学校吃,就带一把米在饭盒里蒸熟,然后借食堂的灶用清水煮辣椒放点盐当菜(现在国家有补助好多了);因为供不起,家里的孩子只能轮流读书。对,不出学费也供不起,对于很多远在大山里的人家来说,文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学校的老师经常贴钱帮孩子们买文具,可是能帮多少呢?更多的孩子读到六年级毕业就辍学回家了,走的时候抱着老师哭喊“老师,我还想读书”;有孩子请老师不要批改作业,因为可以擦掉再用一遍……

家里亲戚讲到这些,哽咽了。我也常常听得鼻酸眼热。

我婆婆曾经很轻描淡写地说起,她们那儿山上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娶了个十三岁的女孩子,她小学毕业刚就嫁人了,“在娘家还要养着一个人吃饭”,这是她的原话。就为了这一口饭,她被嫁掉,然后十四岁怀孕了,要当妈妈了。我当时听到,简直觉得血冲天灵盖,我大声说“这是犯罪!这是违法的!这些人简直是畜牲!现在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然而婆婆若无其事地说“这种事多得很,谁管?”那一刻我愤怒到要命,却无处发泄。我也有女儿,我心疼啊!我不能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代,可是它是真的。

十多年前,我曾经和两个朋友资助了三个高中生,每个月一百块,一年也就一千块,给他们添点肉菜。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家里供他们上到高中已是极为吃力,生活开支被压到最低,因此他们都很节省,每顿只吃一点最便宜的素菜和自己带的咸菜,几乎不敢打荤菜,身体根本吃不消。这一百块,可以让他们一个星期吃一两次荤菜。这三个孩子,很懂事很努力,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现在两个留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一个还考了硕士,一个考上了当地公务员,做法务工作。

前几年婆家当地有个山里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收到通知书全家却哭成一团,因为凑不齐学费,家里为供孩子读书早已倾尽所有。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发动起来为他捐款,都知道这个家庭太不容易,孩子太争气。这个孩子的人生,从此不同。

说的这些,都是真事。

穷人的出路真的不多,读书无疑是成本最低、最公平、最快捷的出路。



橙子味的lollipop


当然有道理,读书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脉资源。农民工的朋友圈不太可能有政府高官、企业精英等精英人才。但你大学生的儿女就不同,同学中不乏这些人。我收过废品,我同事有一个儿子是大学生在企业任高管,同事的废品生意特别好,全是儿子照应,一个电话某局某公司的同学就会照应他爸,一年至少赚三十多万。而我却四处去找,年入不过三万。这就读书带来的好处。


手机用户61415329241


我儿子不读书,咱家穷连老婆都讨不到。大学毕业后搞个诚里姑娘,自己把外债还清07年毕业外债80000多买房子,买车了。现在又给买房农村人爬进城里来,过上城里的生活,农村和城里没有办比。农村空气,我山沟的水也好,其它的一年收入,没有支出多,为什么50一60岁也打工,60一70也下地干活,没花的。孩子好好读书,就是种地也须要科学知识。


用户4987584635349


千古年来,知识改变命运被无数人证明,知识来源于读书和实践。读书是穷人最好的出路,越穷越要读书,否则难有出头之日。这句话没有必要来讨论对错,要想出人头地,穷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在西北甘肃省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也是当年红军艰苦卓绝,历经千辛万苦会师的革命圣地。这个县也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自然条件贫穷的县,这里纯朴的人们都崇尚读书,每年通过高考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这些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大部分都是来自贫苦的家庭。

这个有着58万多人口的农业县,山大沟深,贫瘠的土壤,靠天吃饭,在大西北干旱的天气里,庄稼十年九旱,绝收是常事。但敦厚老实的大山沟里的人们,都知道只有读书上学,才能从这贫苦的地方走出去。于是,这里的山里娃,在县上的领导苦教、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的精神下,孜孜不倦的读书求学。

在初中和高中读书阶段时,大部分的好学校都集中在县城。大山里的娃又要在县城租房子,本来穷困的生活就难以维持,为了孩子的读书上学,这给雪上加霜的平穷家庭增加了不可想象的负担,但也挡不住上山里娃读书的路,家长缩衣节食千方百计的让孩子读书。

自古寒门出将才,在穷不能穷教育。甘肃会宁县在这方面,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典范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脊梁》影片由著名的主持人赵忠祥解说,在看这部影片时,苦甲天下的生活,让人眼泪不由自主的流出来,在“三苦两乐”的现实感人的写照下,该县从回复高考42年走出了10多万大学生,并且考入清华北大的就有132名。

如今的会宁县城,物价高过甘肃兰州,房价也是高于地级市白银市,平均都在每平米4000元以上。而在县城买房子的人,大多数都是通过读书参加高考走出去的人才,挣钱后买房孝敬农村的父母,从这些高昂的物价和房价,可以看出读书走出的魅力,“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名言将在这里再一次的证明,这也是非常感人的一面。

穷则思变,只有读书,是穷人走出的唯一出路,不管贫穷到什么程度,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下功夫苦读书,穷人的命运将会改写,让读书将成为穷人走上富裕的生活出路,否则,贫穷会像磁铁一样吸附住,难有出头之日。


滨磊


谈谈。

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底层人的一个出路,今天的家庭那么重视教育也源于此。不过这是可以分析细说一下的话题。

从历史看,如果你生在西周,你又是底层出身,那估计就不灵了。西周是一个构建在分封礼乐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人一出生就决定命运了。不要说底层人,就是上层贵族也是被礼乐制度严格规定了可以配享的等级。连奏乐都不能越级。社会底层人能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恐怕就是有幸到贵族身边当忠仆能奴吧。

到了春秋,诸侯不再受制于周天子,诸侯争霸使得各诸侯国都需要大量人才,于是门客制度吸引了大量的能人异士,这些人就是去改变命运的,这也引发了百家争鸣。知识确实也能改变命运了。

到了秦商鞅变法后,军士通过战场杀敌能够改变命运获得封赏。秦军也成了主观能动性最高的虎狼之师。此时最能改变命运的是武士。门客制度也还在,知识也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秦施行土地自由买卖,后世那种非贵族的地主有机会出现了,勤劳也开始可以改变命运了。汉代之后继承残废版的秦制,也是郡县制逐渐推广的时代,平民的机会也提高了,但是规则却没有秦法制公平,于是人心不古由此开始。人人拼命争夺,帝王更多疲于维护自己的皇权地位,于是外戚、宦官、妄人都有机会表演。

隋结束战乱埋头建设,发明了科举制度。然而很快由于触及贵族门阀利益就灭亡了。唐也有科举,但那大多是被贵族门阀把持着。直到宋才施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改变命运的科举。所以从宋开始这帮读书人就强势起来了,也正因为宋施行这个制度所以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宋太过于提高文人地位,于是导致了只是重文这一条腿走路。于是后世文化也因此转为阴性和畸形发展。但是普通人读书改变命运整体上是由此开始的。这也成了底层人最想要走的捷径,就是寒窗苦读、进京赶考。

宋开始是重文轻武、轻工匠、轻艺人的时代,所以当社会变化为全面发展模式时,就不能说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了,比如当代。今天确实工科、艺术也是读书,但演艺圈并不乏民间艺人成名和网红路径。工科知识确实也是需要进学堂学习,但民间手艺,尤其是传统工匠技艺传承同样有成功机会。并且由于冷门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所以机会还很大。今天商业是最蓬勃的,很多做生意发达的并没有多少文化可言。沿海有些地区鼓励学做生意都超过读书。可见当社会全面发展后,路径和机会就会大了很多,网红路线又随着直播兴起而扩大化,有的网红连才艺都没有,他就表演自己,表演真人秀。

读书还是普通人能想到的出路,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比历史上竞争都要激烈,因为参与面太大。不过学成机会也多,只不过考中就能腾达的可能性没有了。过去老三届大学生可以,今天研究生博士都未必行。还是物以稀为贵,我觉得不能局限于读书这条路,但读书学知识是一辈子的事,不能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