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正所謂“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錢甚至能買通鬼神,特別是在清朝的官場上,錢更是無所不能的。甚至,在清朝就有“捐官做,買馬騎”這樣的俗語。

在清朝時期,捐納買官並不算違法,而是官方許可的選拔官員的途徑。官方認定的捐納制度開始於康熙時期,結束於1901年。可以說,在清朝,官職其實就是一種商品。清政府都光明正大地買官賣官了,其他地方官員當然是上行下效了。

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所以,不管是明面上的還是暗地裡,這些人都愈發地有恃無恐。於是,逢年過節的,清朝的官員們就最是忙碌,到處打點周全,生怕是遺漏了什麼重要人物。更有甚者,將家產變賣,就為了搭上官場這輛班車。

俗話說得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官”之風助長了“賣官”之風。這種歪風邪氣一旦形成,勢必會出現“劣官驅逐良官”的現象。所以,若買官行為得不到嚴厲的懲處,賣官現象必然猖獗,買賣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普通人眼裡,做官是最容易撈到油水的,做官是最好賺錢的,於是,清政府有了捐官賣官的體制,自然,就會有不少的人想要買個官來做做。其實,這些捐官買官的人,大多都不是想要為百姓做點實事或是實現自己為國奉獻的遠大抱負,而是想要通過做官來賺取更多的錢財。

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有些人認為,只要當官了,錢財那是動動手指的事情。因此為了當官,他們不惜變賣家產,狠下血本,只為能將本錢和利息全拿個夠。“千里為官只為財”,這句出自小說《活地獄》裡的話,就將這些捐官買官之人的心裡說得是一清二楚。

在清朝,官場上的捐官就是為了發財。

有些人做著買官之後白坐在家裡就會有數不盡的錢財進入袋的美夢,以為,從此就能安枕無憂坐享其成了。這些人也就只有在做官之前,才能這樣幻想著美好的未來,因為,當他們自個兒走上了官場之後,就會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是有多天真。

中國的官場從來就不是一個安逸的地方,站在官場之上,就如同站在戰場之上一樣。如果,你不是隻想做個一兩年的官,而是想混得久一點的話,那麼,你就必須到處打點,不可能有“只進不出”的好事。清朝官場的黑暗,我們從京官和地方官員之間的關係就可窺得一二。

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在清朝,每當朝廷有什麼變動,哪怕是極其細小的變動,在皇城裡的京官通過口耳相傳,總能摸索到一點門道,因此,和地方官員相比,京官的消息顯然要靈通很多。京官靠近權力中心,不但,會掌握到關鍵信息,還有任免官員的權力,且握有這種重要權力的人不少。

而地方官員為了也能靠近權力中心,讓自己的官路更加順暢,就想要獲取同樣的重要信息,還想要得到京官的照拂,自然,也就會向京官饋送些銀錢物件等。這樣,地方官員通過錢財物件換取步步高昇的機緣,而京官也能通過這樣的關係斂聚錢財。

看似,這是一種各得其所的交易,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賄賂行為。只是“賄賂”二字在那些自詡清高的人眼裡是有辱斯文的,於是,這種賄賂方式便有了一個文雅的名字,叫做“饋贈相交結”。不僅僅是“賄賂”這種方式被雅化,就算是“饋贈”禮物都有一個好聽的“雅名”:

送在夏天的錢物叫做“冰敬”,送在冬天的呢,就叫做“炭敬”,送在離京時候的叫“別敬”,也有“別儀”的叫法。逢年過節送的那就是“年敬”、“節敬”。甚至,以時令季節送出的水果都要安個名頭,若送的是西瓜,那就是“瓜敬”了。而雅緻一點的禮物,就有著“筆帕敬”的名號,可以說,在大清朝諸如此類的名頭真的是數不勝數。

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清朝有個科二甲進士張集馨,他多次在外擔任大吏,於是,離京的“別敬”就用了他不少錢。他出了四次外任,就花了五萬多兩,以至於,他在自己撰寫的《道鹹宦海見聞錄》一書中就提到過這種情況。

別說是這名張姓官員了,就連鼎鼎有名的曾國潘都沒能避開這種文化。曾國潘就已經算是一個大官了,可是,他在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就給三江兩湖五省的京官送了“別敬”,共有一萬四千多兩,這件事,他在給自己兒子曾紀澤的一封信中提到過。

從張集馨和曾國潘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饋贈文化”所需的花銷是非常大的,就算這些錢都是從百姓身上榨取而來的,那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行的,因此,並不是每個地方官員都有這樣的勇氣,敢隨意進京當官的。

清朝,為何有人傾家蕩產就為了做官?做官真的可以發財嗎?並不是

歷史上,張之洞就曾經聽到過山西不少的地方官員議論進京當官的事:“不願進京,恐花錢耳”。話又說回來,清朝官場形成這樣的饋贈風氣,最終,苦的也不是地方官員或是級別較低的官員,而是一眾平民百姓。

捐納現象之所以大行其道,這與以人身依附為特徵的強烈官本位意識和“皇權家天下”的意識,有著莫大的關係。權與貴本就連在一起,加之最高權力者從中亦能分得眼前的大頭利益,因而成為赤裸裸的制度安排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古代的捐官現象》、《活地獄》、《道鹹宦海見聞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