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間有人說“一月不上兩次墳”?

笑看人生150310232


沒有這樣的說詞,若真有也是極少數人自習俗,不普遍的。

上墳共有:

1.致哀洩悲傷的方式,初期都如此。是促由不捨,漸入認可,轉可舍的過渡式。

2.念想的依託式,即想他了,去看看其墳。

3.有要事了,無人合計,去亡故人墳前嘮嘮,如生前共商討一樣。

4.有大事了,告之地下之人。

5.有大願了,報於亡人知曉,希期暗中保佑,實為給自己打氣壯行。

此為,解哀,視死如是生。

歸,常期習慣與他她共事了,入土後仍大小事同他她嘮嘮。

新中國後述成悼念,太貧乏了點。

因此,守孝三年,天天供拜的;另過七七,也常上墳的。這是時時拜供的。

在中國,奉祖第一,即大事必先詰祖;再報父母,即早請安.晚告安;再才是祈神的。

所以,上墳,只要有事告就可隨時去的,沒限制,如同跟活著時一樣的,僅分開兩處住罷了,因而有陽宅與陰宅之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我們那裡是沒有這個說法的,每年過年的時候,初一初二都是連著兩天早晨去上的,這都是本家人,一個家門的過去上墳的,再過幾天親戚過來了,比如女兒那頭,也是會過來上墳的,尤其過年的時候,上墳的次數還算頻繁。至於這個一月不上兩次墳,應該是某些地方的習俗吧。所謂十里不同俗,能不能上,還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的。

我剛剛查了一下,有人是這樣說的,說一個月上墳兩次或者兩次以上,會被已故的親人認為你捨不得他,晚上就會託夢給你,這樣的話,確實影響人的心神,容易損傷活人秉性。

也有人問,如果忌日和過年的時候在一個月怎麼辦,有網友是這樣說的,如果是去世多年的人,合併上一次就行,也就是過年的時候上,如果是才去世的人,三日,五七,百日,不能分兩年上,必須當年上完。

反正就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如果自己不懂,我覺得可以去問地方的長者,畢竟每個地方的這個習俗不一樣。

我們那裡上墳過後,還要磕頭的,同輩的人一排,磕三個,燒的紙還要畫個圈,給老人留個口,對著墳,這樣的話就不會刮跑了


行者雷窮遊中國


為什麼民間有人說“一月不上兩次墳”?

民間確實有這種說法,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對這個比較忌諱,會提醒年輕人注意。


“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辭,各地習俗不一樣。但總的看來,還是為了活著的人好。我們當地的說法是,一個月上墳兩次或者兩次以上,會被已故親人認為你捨不得他(她),就會晚上託夢給你。確實影響活著的人的心神,容易損傷活人秉性。

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就會有糾結了。比如已故親人的忌日和清明節是同一個月,是不是兩次都要去?這樣該怎麼辦?或者已故親人是臘月月頭去世,要不要忌日和三十都要去拜祭呢?

這個有不同的對待辦法的。老輩人會告訴你,守孝三年。已故親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去,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思,然後後兩年是不是還要兩次都去?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至於以後的歲月,就按照正常的習俗安排了。不過老輩人會告訴你,平常月份,只去一次,就是忌日那天。

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還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這個一般是老在年尾的親人了。也就是說年底亡故的親人,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一定要全部辦完,不能隔年。寧可合併辦完,也不能拖到過罷年,都是忌諱吧。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矩。這個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但不管怎樣,一個月不能跑去兩次祖墳是對的。回到開頭,如果已故親人忌日和清明同一個月,最好忌日去上墳,清明就不要去了。三年以後,當遵循舊制,逢年過節去看看祭拜一番。


農村老俗話


這個民俗是有的,但是傳錯訛了,原話是“墳不能上兩回”。不是很多人所擔心的兩位親人去世時間都在同一個月裡,就不能上墳的意思。也不是遇上祭日和常見的上墳日子在同一月,便不能去兩次的意思。

為什麼“墳不能上兩回”?

所謂“墳不能上兩回”,實際上是老人過世,大家約好一個日子去上墳,而不能某子女今天去,某子女明天去。這樣的話,後頭去的人,肯定會看見前頭去的人燒過的紙留下的痕跡。兄弟姐妹間,上墳都不一起,這是彼此之間有隔閡有意見,不願意照面的意思。

前兩年,西安有兄弟倆就因為這件事鬧翻了。以往兄弟姐妹清明節一起給老人上墳,結果2012年清明節,弟弟去的時候,發現有人已經燒過紙了。他們鄉的習俗就是“墳不能上二回”,所以大哥上了墳,他就不能再上了。本來就是因為彼此有意見才分開上的,這回更憋氣。

這件事,實際上是弟弟沒鬧明白“墳不能上二回”的原因,這是怕墳裡頭的長輩見了兄弟不和,在“那頭”不得安生,所以有什麼恩怨都放下,上墳的時候一起去給老人磕個頭。他兄弟二人本來就不和,老大後幾年總是提前幾天上,就讓弟弟上不了,故意膈應弟弟。你還真就不上了,還打電話給記者曝光,有啥用呢?

在老人生前盡孝到位,在老人去世後保重身體,努力做出一番成績,勝過上一百次墳

上墳有很多日子,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是寄託思念之情,如果不思念,就為走個過場“好看”,乾脆就別去了。更不要老人生前你什麼孝都不盡,什麼事都撇得乾乾淨淨。人一死,發喪,最屬你哭得慘,上墳也挺積極。平日裡要是工作忙,可以偶爾悲傷一下寄託哀思,然後繼續前行。別搞什麼僱人代替你去掃墓的事,沒用。

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努力做出一番成績。老人泉下有知,必然可以瞑目。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不要作奸犯科,使身體遭受髡墨之刑,這是孝的開始;立身行道,做出一番成就,揚名與後世,這是孝的終極。

整天研究些雞毛蒜皮、家長裡短的屁事,放大開來當作一生的事業,古人管這叫“沒出息”。


豆子人民藝術家


農村人對於一些喪葬習俗可以說是非常講究的,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至於有人說民間有"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在我們當地卻沒有聽說過。但我們這邊卻有"一日不上兩次墳″的講究,這裡不上兩次墳講的是同一座墳。

我們當地喪葬習俗是人去世之後,三天後下葬,每七天上一次墳,叫"燒七"。如果一月不上兩次墳,這顯然說不過去,因為一個月內最少要燒四個"七"的。若是再趕上清明、秋祭等傳統祭祀之日,還要多。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或許別的地方人家是有"一月不上兩次墳"這種講究也不可知。與這種說法相近的習俗,是我們這裡的"一日不上兩次墳"。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必大家也參加過農村的白事,遇到燒七、祭日時候,親戚朋友都會聚集到東家,人齊以後再帶上祭祀用品,一塊到逝者墳前祭拜,很少有一撥兒一撥分別去祭祀的。少,不等於沒有。有些人家,長者去世後,由於財產糾紛或生前贍養等問題,曾經兄弟姐妹之間鬧矛盾過。老人離世後更是鬧個不可開交,於是連燒七等都各燒各的。


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像這種兄弟姊妺間關係不和,連燒七等都無法一起去的情況,會讓去世的老人"寒心″。老人在那邊看到子女不和,心中肯定不好受。所以即使是再有啥過不去的坎兒,畢竟是一家人,有什麼不能借就的呢,就算是為了讓老人安心,也該合好吧。

我認為,我們這邊的"一日不上兩次墳"也是老一輩兒為了解決父母去世後兄弟姊妹間有矛盾人家的一種折衷辦法,是讓兄弟姐妹們緩和關係一種渠道。借過世之人心不安來調合家庭矛盾,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你說呢?


建行漸遠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通銀付公眾平臺

答主的家在農村,在老家確實有這樣的說法。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對這種事比較忌諱,經常會提醒小輩要注意。因為各地的習俗不一樣,對待這件事的方法也不一樣。

老輩人會告訴你,親人去世,要守孝三年。已故親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要去,已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悼和思念。然後後兩年是不是也要兩次都去?這就要看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了,如果不衝突,當然可以去看看。至於以後的時間,就按正常的習俗安排了。不過老人會提醒你平常的日子只去一次,就是忌日那天。所謂“墳不能上兩回”,實際上是老人過世之後,子女應該約定一個時間一起去,而不是今天兒子去,明天女兒去。

這樣的話,後面去的人,肯定會看見前面去的人燒紙留下的痕跡,兄弟姐妹間上墳都不一起,肯定是彼此之間有隔閡不願意碰面。古人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如果清明和忌日在一個月內怎麼辦呢?大多數人的做法都是前三年都進行統一的祭拜,後面可以根據個人時間進行有選擇的祭拜,畢竟有些人的時間沒有那麼充裕,因為工作的關係很難回家。“一年不上兩次墳”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祭拜親人應該有選擇的去,而不是經常去。


通銀付


關於上墳這個話題有很多,自古以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


人活著的時候每一天都當努力,而死後,活著的人為了表達對死者的紀念和哀思。


會在每年的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傳統節日,帶上紙幣,死者生前愛吃的糕點等禮品去墳前焚燒、祭拜,也就是所謂的上墳。


在我國各地對上墳有很多講究,地方不同,風俗習慣也就不同。


那麼民間有人說“一個月不上兩次墳”是什麼意思呢?


從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一個月內,活著的人不能上兩次墳。但是細細瞭解,卻發現有很多含義。


我們當地人講究死者剛去世時要燒五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內,每逢一個七日,子女們要為逝者上墳燒紙。


如果因事不能來的,也要在頭七、三七或者五七和週年來上墳,之後就遵從習俗,在清明節,七月十五等鬼節為逝者上墳掃墓就可以了。從這個上面來看,一個月內是可以上幾次墳的。


但是也有說,如果活著的人頻繁的去為逝者上墳,會讓那邊的親人覺得你捨不得他,而且總是悲悲慼慼的。


兩邊的人心神都不能安定,生者不能安心年工作和學習,死者也總託夢不能安心歸土。


還有一說,是指上墳時,後輩們一起去為逝去的先人們上墳,祭拜,看到後輩們和和睦睦,團結齊心的在一起,會讓那邊的先人們心神寬慰。



如果,後輩們今天你去上墳,明天他去上墳,各上各的墳,各燒各的紙,會讓先人們在那邊覺得後輩們相處的不和睦,有隔閡,也會讓先人們在那邊不得安寧。


自古就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一說,所以,不要常去打擾那邊的親人的清靜,也是一種孝道。


另外,有的地方也講究女性不宜上墳,因為墳地陰氣過重,女性屬陰,去上墳會扛不住陰氣侵襲,影響身體健康。


比如筆者家,因為在一個月內弟媳婦的母親先去世,剛操辦完葬禮,緊接著筆者的父親也去世了,作為子女們披麻戴孝這是最自然不過。


但是弟媳婦在父親的葬禮上,長輩們說她不能戴孝,原因就是她剛為自己的母親戴過孝。


如果再戴孝就是重孝,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帶兩次孝,陰氣過重,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由此看來,披麻戴孝和頻繁去墳地上墳,對活著的人都不是好事。


在筆者看來,活著的人無論以哪種方式表達對逝者的紀念和哀思,都不為過,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陪伴在身邊,力所能及的去關心體貼和照顧。


老人去世後,能在傳統節日去上墳、祭拜,最好不過;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去上墳,相信逝者也不會怪罪他,而生者也一定會心懷感恩,在心裡留一份空間,默默為逝者表達追思和紀念,這樣的方式又何嘗不可呢?

以上是筆者的對這個話題的理解,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多多包涵!


有書博物館


咱們國家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祭祖也算是咱們生活中的一件頭等大事,於是很多日子或者節日的時候,都會舉行祭祖這項活動。不過有的時候在一些村子裡面會聽說“一月不上兩次墳”這樣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一月不上兩次墳”

其實這只是個別村子的一些風俗,並非全部的農村都有這種講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講究“一月不上兩次墳”,而是大多隻在逝者剛亡故的那段時間不能上兩次墳。當然這種行為跟迷信沒有太大的關係,更多的還是由於擔心人們的精神和身體。

大家都知道在一個人剛亡故的時候,他的家人都是非常悲傷的,這段時間的精神狀態和身體都不是特別的好。如果在這段時間內還多次上墳話,會導致他們長期處於一種過度悲傷的氛圍之中,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是一種比較大的傷害。所以在親人剛逝世的時候,是不建議多次上墳的。

而當這個時間過去比較長久之後,人們心中的悲痛也就會慢慢的減輕,這個時候去上墳雖然也會有悲傷感,但不至於會過度悲傷影響身體,所以這個時候對於上墳的次數就不太在意了。

不過上面也說了,這種風俗只是個別地區講究而已,而且並非是一種規定性比較強的風俗,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於逝者的情感。


農技廣播站


為什麼民間有人說“一月不上兩次墳”?

去墳墓上去祭拜祖先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對於他們而言,人活著和去世是一樣的,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生活,所以每年每逢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去以故老人的墳墓前去祭拜他們的祖先。但是對於祭拜祖先來說,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去祭拜祖先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允許女人前往,人們普遍人們女人屬陰,墳地陰氣太重,所以女人去的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好。

“一月不上兩次墳”就是我們在祭拜祖先的時候會講究的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即一個月不能同時把一位祖先祭拜兩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去頻繁的祭拜祖先,會讓祖先認為活著的人十分懷念他,所以會晚上託夢,時間久了,就會給在世的人很大的精神壓力,精神狀態不好,整個生活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很多。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多次上墳讓人過度懷念親人,徒增很多傷心,所以還是有所選擇的好。



肯定就有人會問,如果忌日和清明在同一個月要如何做呢?大多數人的做法都是,前三年都要統一進行祭拜,後面日子則有所選擇的進行祭拜,畢竟有些人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一月不上兩次墳”,這句話告訴我們,上墳還是需要有所選擇的進行,而不應該經常去,這樣會讓自己一直陷入對親人的懷念之中,你覺得是這樣嗎?


老農民說事


明間俗語很多,如何去面對

很多朋友都喜歡問一下明間風俗到底可不可以信,民間的俗語有很多很多,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管你信不信,最好還是要抱著一些敬畏的心態去面對。畢竟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生存的經驗,這些俗話能流傳這麼久這麼廣,自然一定有這些俗話的道理。

為什麼一月不能上墳兩次

這條俗語其實也是為了為在世的陽人考慮的,並不是為死去的人考慮的。畢竟如果一家人幾個兄弟,如果大家都分別選日子去祭拜祖先,那麼會給村子裡面的人說閒話。是不是這些兄弟不和睦,而死去的親人如果在地下看到來看自己的子女分開來祭拜,也以為子女不和睦,自然在地下過的不好。如果自己的祖先在地下過的不好,自然不會保佑子女,長此以往,這個家庭就慢慢變得破敗了。不過獨身子女家庭就可以不用考慮這個方面的問題。感覺自己想盡孝心了,隨時都可以去祭拜。一個祖宗要管自己的四代祖孫,所以大家平時感覺運氣不好了,要多回去給自己的祖先掃掃墓,多積點陰功陰德。自然就能慢慢化解不順利的運勢。

總結

只要你想去看望去世的親人,表達自己的哀思,一年去幾次也無所謂啊,雖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只要你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好。不過不管怎麼樣的民俗,大家該尊敬的還是要尊敬,畢竟這是老一輩的人的經驗,是經過世世代代總結出來的,我們應該抱著相信而不迷信的態度去面對。自然大家都能夠得到順順利利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