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登基稱帝時,為什麼選擇“周”作為國號呢?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在此背景下,吳三桂自稱周王、天下水陸大元帥,並且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自身勢力走向衰落之際,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由此,在吳三桂登基稱帝時,選擇“周”作為國號。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為何定國號為“周”?怎麼不用“吳”或者“明”?

吳三桂登基稱帝時,為什麼選擇“周”作為國號呢?

首先,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吳三桂於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對於吳三桂來說,之所以定國號為“周”,原因很可能和吳三桂的家族存在一定的關係。根據《吳逆始末記》的記載,吳三桂家族為延陵吳氏後裔,時人稱吳三桂為延陵將軍。延陵是吳氏一個堂號,延陵是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在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一帶。至於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宗室。而對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其祖先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

吳三桂登基稱帝時,為什麼選擇“周”作為國號呢?

進一步來說,吳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泰伯的侄子是周文王姬昌,而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則建立了周朝。在此基礎上,吳三桂所在的延陵吳氏,自然和姬姓,以及周朝存在一定的關係。換而言之,吳姓這個姓氏,就出自周王室所在的姬姓。因此,對於吳三桂來說,選擇“周”作為國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為什麼不選擇“吳”或者“明”作為自己的國號。一方面,雖然吳是吳三桂的姓氏,但是,對於歷史上以吳作為國號的國家,往往都是處在吳地,也即今江浙一帶的。並且,不管是春秋時期的吳國,還是三國時期的吳國,都未能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吳三桂登基稱帝時,為什麼選擇“周”作為國號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西周和東周來說,至少名義上還是當時的天子。另一方面,就明這一國號來說,吳三桂顯然也是不合適使用的,這不僅是因為吳三桂除掉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更因為一旦要確立明作為國號的話,那麼,就需要擁立明朝皇帝的後人即位稱帝。換而言之,吳三桂不是明朝皇帝的後裔,並且,吳三桂也不願意擁立明朝皇帝的後人稱帝,這樣無疑是在為他人做嫁衣。基於此,吳三桂登基稱帝時,沒有用“吳”或者“明”作為國號。此外,吳三桂之所以選擇周作為國號,很可能是因為周朝代表了華夏正統,這無疑有助於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以此對抗康熙皇帝所在的清朝。

吳三桂登基稱帝時,為什麼選擇“周”作為國號呢?

最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武則天在稱帝時,也選擇“周”作為國號,這是因為周朝有上千年的歷史,經歷了800年,形成了濃郁的中國華夏文化,深得百姓們所景仰。對於古代歷史上的盛世,很多人不僅會聯繫到漢朝、唐朝這些王朝,也會拿周朝和漢朝、唐朝進行比較。而且,周朝在當時,也被認為是華夏正統,周朝的禮儀、宗法制、分封制等,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吳三桂認為選擇周作為國號,無疑有助於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以此對抗康熙皇帝所在的清朝。不過,回到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實際吳三桂稱帝時,其已經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在稱帝后不久,吳三桂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到了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被清朝康熙皇帝所平定。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