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500餘尊名人像,他將中國之美傳遞給世界

雕塑500餘尊名人像,他將中國之美傳遞給世界

“我要用手中的泥土、用雕塑的手法把他們塑造出來,去留住哲學家的思考、科學家的思維、教育家的思想,以表達我對祖國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問:您從江南山水中走來,以一柄塑刀,賦予泥土以人的精氣神。回顧您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您認為有哪些影響您一生的關鍵節點?

答:我1962年出生於江蘇的一個書香世家,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家裡的藏書。父親是中學老師,國學功底深厚,從小就教我學習古詩,我每天早上必須背完一首詩再去上學。他還教我繪畫、書法。從那時起,我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參加過四次高考,在1978年、1979年兩次以一分之差落榜,第三次被無錫工藝美校錄取、學習雕塑。畢業之後,我覺得不甘心,又繼續考大學,到大學裡深造,完成學業後留校工作。

後來有機會到歐洲、美國去做訪問學者,看到了許多經典的藝術作品,也有機會接觸到當代藝術大師並與他們進行交流,對我觸動很大。在學習訪問的過程中,我再回眸中國文化,更加感到我們的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它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價值。我不斷對比思考中西文化,提出了寫意雕塑的主張,所謂“寫意”,就是把我們今天對世界文化的吸收,融會到中國的史學、哲學、藝術學當中,創造出有當代意義的雕塑。寫意雕塑正是弘揚中國寫意精神、弘揚中國美學傳統的藝術追求。

問: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您塑造了多位中華傑出人物,“為時代造像”“為文化造像”。在創作過程中,您有哪些收穫和體悟?

答:1991年,著名書畫家林昌午邀請我為他的父親——“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塑一尊半身像。接到邀請後,我認真研讀林散之先生的詩歌著作、品味他的書畫作品,感受先生的文化性情,創作了這尊作品。雕塑完成後,受到林昌午的肯定,他說了一句“父親活了”。這可以說是我塑造中國文化名人道路的起點。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季羨林像

1995年,我應季羨林資料館之邀為季老塑像,為此專程拜謁老人。見到季羨林的一瞬間,我就怔住了:這不就是一尊典型的東方智叟塑像嗎?此後,我又塑吳作人像、費孝通像、顧毓琇像、楊振寧像等。漸漸地,我的創作範圍又由現代文化名人擴大至歷史文化名人,比如老子、孔子等等,這些人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符號。我要用手中的泥土、用雕塑的手法把他們塑造出來,去留住哲學家的思考、科學家的思維、教育家的思想,以表達我對祖國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我認為,用雕塑的手法把他們塑造出來,不僅可以展示一個時代的風采,更能展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當然,要想塑好名人雕塑,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要深入研究塑造的對象,品味他們的人生經歷、研讀他們的作品、琢磨他們的生活習慣,自己讀懂了塑造對象,才能造出傳神的塑像。

幾十年來,我熱愛中國文化的初心不變,我堅持以中國文化名人、中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為素材來進行創作,到目前已經創作五百多件雕塑作品,在中國大地、世界各地展出。這些雕塑人物飽含著中國文化精神,他們的臉上刻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滄桑,表現出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過程當中的優良品質,同時也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

“每一次跟大師交往、創作他們的雕像,都是修煉和領悟,是求藝、更是問道”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作品《空谷有音——老子出關》

問:您雕塑老子、孔子等中國歷史文化先賢,也雕塑費孝通等當代大師,還雕塑馬克思等世界偉人。在您看來,這些作品有哪些共同點?

答:

我認為偉大的人物是超越時空的。頑強的意志、崇高的理想、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這是所有偉大人物的共同之處。

我塑造這麼多古今中外的人物,實際上是通過歷史每一個不同的點,通過不同時期的傑出人物,來塑造人類的精神之源、之流,有源有流,最後奔向人類文明的大海。所以在我的雕塑世界裡,不論是孔子還是老子,不論是齊白石還是達•芬奇,不論是徐霞客還是馬可波羅,我想他們都有一種博大的胸懷,都有一種開闊的眼界,他們把地球作為自己的支點,把人類作為自己發展的一個空間,這樣的話他們境界就會更加廣大、高遠。我在塑造這些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的時候,我會仰視他們,帶著一種崇敬、一種責任來塑造他們,這就是我在創作這些人物雕塑過程中的心理軌跡。

問:您為季羨林、錢偉長等多位當代大師塑像,並寫下許多文字,記錄與這些大師的接觸與交流。如今,大師們有的已經遠去,您的雕塑和文字提供了一個瞭解他們的維度。在與大師們的交往中,有哪些事令您印象很深?

答:

我從心底裡尊敬這些大師。每跟一位大師交往、創作他們的雕像,都是一次修煉和領悟,是求藝、更是問道。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費孝通在吳為山為他塑的銅像前

比如,我在而立之年初識費孝通先生,至他逝世先後接觸達50多次。他對我講,人的一生當中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你要塑造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孔子時代、魯迅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是不一樣的,要重在塑造他們的神。他的話對我影響很大,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做這樣一件事情。季羨林先生希望我“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通過雕塑弘揚中國文化、人文精神,要讓雕塑藝術融入歷史發展奔騰不息的長河之中。錢偉長先生參觀我的工作室,意味深長地說:“這地方外面看起來很小,裡面卻很深”,他還提出來要形神共存。民間大師顧景舟先生告訴我: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高與低的差別,就在分毫之間。我理解就是,昇華的臨界點,不到100度不可能昇華的,99度都不行,只有不斷追求才能達到昇華。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接受本網專訪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有責任把歷史上的災難講給世界聽,讓悲劇不再重演”

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您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等雕塑深深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請您為我們講一講這組雕塑和它誕生的故事。

答:一個民族不能忘記歷史。對於中國人民來講,南京大屠殺是巨大的歷史創傷。因此,這組雕塑也就不同於一般的城市雕塑,它是凝固歷史、鑄造國魂的藝術載體,必須要為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提供參照。

創作這組雕塑時,我的心情極為沉重,就像時間倒流,回到那苦難的日子,彷彿陷身於1937年那場腥風血雨中,看到那逃難的人民、那屠刀上流下的鮮血,耳畔迴響著30萬亡靈冤魂的哀號。

在構思時,曾經有人向我建議,做成侵華日軍拿著刺刀和鋼槍肆無忌憚殺戮百姓的場景。但我認為,將殺戮直接呈現,固然視覺上有衝擊,卻缺乏含蓄性和深刻性。所以在設計中,我決定既要表現歷史,同時還要有反思和價值判斷。我們今天重現這段歷史,是要記住歷史,而不是記住仇恨。我認為只有立足於人類、歷史的高度來正視、反思這段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的暴行,才能昇華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紀念或者仇恨。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

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

主題雕塑《家破人亡》,高12.13米,意喻1937年12月13日日軍發動南京大屠殺,受難的母親懷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長嘯。這尊雕塑母親象徵著祖國,丈夫死了,孩子死了,對這位母親來說,已是家破人亡的絕境。這位遍體鱗傷的母親,象徵祖國大好河山千瘡百孔、斑斑駁駁,但她又是巍然屹立的,象徵著我們民族永不倒下的精神。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主題雕塑《家破人亡》

第二組雕塑《逃難》,是以21個典型人物來進行表現,有踉蹌無助的老人、婦女、兒童,也有純樸的普通市民、知識分子。在創作前,我不僅查閱了大量史料,還去拜訪了倖存者,雕塑中的21個人物,全都從大屠殺的真實記錄中得來。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滴奶》,作品中,嬰兒趴在死去母親的身上吸吮最後一滴奶水,距離母親兩米外的地方,另一個年齡稍大的男孩坐在地上大哭。這個小男孩叫常志強,他親眼看著母親被日本人連刺數刀,尚是嬰兒的弟弟爬到母親懷裡。母親用盡最後一絲氣力把衣襟扒開,給弟弟餵奶。天寒地凍,弟弟的淚水、鼻涕與母親的血水、奶水凍凝在一起。直到有人想把弟弟從死去的母親懷中抱起,才發現母子二人已凍成一體,僵硬的身體無法被分開。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逃難》系列作品之一《最後一滴奶》

《逃難》之後是《冤魂的吶喊》,那是一座被劈開的山,一個冤魂手指著蒼天,彷彿在向世界發問。

這三組雕塑組成一個悲慘的樂章。在每一組雕塑上我都寫了詩,其中有這樣幾句:

“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古老民族的覺醒。”

在首個國家公祭日時,中央電視臺播音員把這一首詩朗誦出來,與公祭現場的畫面一起,感動了所有人,我自己回想創作經歷也很感動。回南京時,我常常會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是在陰雨天我會到那裡去。去年清明節的時候,還在那裡遇到了倖存者夏淑琴。

這組雕塑被韓國收進了教科書,耶路撒冷猶太人遇難者紀念館、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也都收藏了這組雕塑。我覺得它之所以感動人、震撼人,是因為我們從人性的視角出發,立足於人類和歷史的高度,站在世界和平的角度。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災難,也是世界人民的災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有責任把歷史上的災難講給世界聽,讓悲劇不再重演。

“馬克思雕像從中國走到了特里爾,也將會再從特里爾走向世界”

問:去年5月5日,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您應邀創作的馬克思人物雕像在他的故鄉——德國西南部城市特里爾揭幕。如今,這座雕像已成為馬克思家鄉的標誌之一。請您談一談馬克思雕像的創作歷程。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馬克思像

答:去年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時候,我塑造的馬克思雕像被送達德國特里爾市,揭幕儀式上有150多家媒體去參觀報道。

這尊雕塑的創作從初稿到最後定稿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創作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選取馬克思什麼樣的姿態。當時有人提議做成一個兒童時期的馬克思像,立在他出生的地方。但我認為,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全世界人民都瞭解他的形象,更刻在十幾億中國人民的心裡。我要雕刻出真正的馬克思,他的形象要和人們心中永久的定格相一致。

最終我將馬克思塑造成一尊5.5米高,從容若定、邁步前行的思想家的形象。他在向前走、永遠向前走,從特里爾出生,今天回到自己的故鄉,與故鄉的人民再次交流。雕像不僅從中國走到了特里爾,也將會從特里爾走向世界。

前不久,我接到特里爾市市長的來信,說雕塑落成之後受到了很多關注,許多人前來瞻仰,這對於德國來講、對於馬克思故鄉來講非常有價值。

“中華文化蘊含著民族發展的核心理念,沉澱著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問:您說“我的藝術創作根植於中國土壤和中國人文精神。可以說,我的背後是祖國,我藝術作品的深處是中華文化。”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答:文化自信,是對所屬文化的自我認同與肯定,是禮敬與自豪。產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是悠久的文明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強盛的文化基因。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的孔子像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有雄厚資本的——5000年的文明連綿不斷,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多姿多彩,這是舉世矚目的,也是獨特的。中華文化中的誠信仁愛、崇尚正義、注重民本等優秀思想,蘊含著民族發展的核心理念,沉澱著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憑藉這種文化的力量,在多災多難的歷史進程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從現實看,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全世界都開始關注、研究中華文化,我們有何理由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呢?

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併為之自豪。但同時,我們也要把它放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進行交流互鑑,這樣生髮出的文化自信才更為深刻、更加強大。一方面,我們要理性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價值的多重性,全面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還要以平和的心態和客觀的眼光,尊重包容與學習優秀外來文化,在相互凝視與對話中找準自身文化的座標,堅定信仰和追求。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的達•芬奇與齊白石

我的作品《在一條船上——達•芬奇與齊白石的神遇》,塑造了文藝巨匠達•芬奇與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對話形象,並以此寓意中外跨越時空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品中,達•芬奇與齊白石各立兩端,他們生活的年代相距數百年,但同在人類歷史漫漫的長河中泛舟,他們的對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齊白石的柺杖就是一條線,它上連天、下接地,象徵著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藝術觀;它也像絲綢之路,連接著東方和西方。我想通過對中西方兩位藝術大師的刻畫,讓國際藝術界關注到作為東方藝術符號的齊白石,也關注到極富寫意風格的中國當代雕塑創作。

“要用美來化育大眾、鼓舞大眾,起到培根鑄魂的作用”

問:近年來,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高水準展覽,吸引了大批觀眾參觀。在辦展過程中,您有哪些體會?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接受本網專訪

答:我認為,一個好的展覽有這樣幾個元素:第一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好的主題,二者相輔相成,好的作品要進行組織、梳理和整合,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第二是作品在恰當的時間節點展出;第三是展覽的品質,包括展出方式、展覽設計等,還要有好的宣傳推介。

中國美術館是國家美術的殿堂,也是大眾美育的平臺和國際交流的窗口,承載著收藏、展覽、公共教育、傳播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展覽是它的重頭戲。

比如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作為國家美術館,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展覽?要體現我們緊跟偉大的時代,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美來化育大眾、鼓舞大眾,起到培根鑄魂的作用。所以我們策劃了“美在新時代”的展覽,展出了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等大師的作品,形成了美的交響曲。展覽受到了人民群眾熱烈的歡迎,數九寒冬裡每天參觀排隊有兩公里,其中既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也有年輕人、學生們,還有人啃著麵包、饅頭在排隊,令人感動。

到2018年,我們聚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主題,策劃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展覽,叫“美美與共”,從館藏的六十多個國家的作品中,選出224件進行展覽,包括畢加索、達利、珂勒惠支、葛飾北齋等國際藝術大師的作品。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個平等、平和的對話當中,各自講述自己的美,五彩斑斕、各美其美。這個展覽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館外是排隊的人群,熱切希望能看到作品,館內人頭攢動,一幅作品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作為館長,看到這樣的場景很有成就感,我們向人民群眾奉上的精神大餐受到了歡迎,這是最大的幸福,這也是一幅很好的時代審美畫卷。

問:今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列展覽將會有哪些內容,會有哪些亮點與看點,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

答: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偉大曆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美術作品展”。展覽以中國美術館的館藏作品為主,同時彙集國內20餘個重要美術館的經典藏品,共展出國畫、油畫、雕塑等480餘件作品。

“在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紅色文化內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

問:作為中國美術館“一號服務員”,您多年致力於藝術傳播與推廣工作;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您又提交了關於加強新時代美育及其傳播的提案。您如何看待藝術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工作屬於為國家和民族培根鑄魂的工作。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創作的焦裕祿像

在中華民族漫長曆史進程中,美育一直相伴隨形。它於感性展開同時完成理性規範,成為中國人自我豐富、自我完善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兒女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是一步步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比如,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的理想美;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百折不撓頑強禦敵的意志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意氣風發、革故鼎新的創新美;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同心同德、追夢圓夢的自信美。

在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紅色文化內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在這種背景下,我認為提高領導幹部文化修養十分緊迫。中國美術館舉辦“美在新時代”展覽時,也有許多黨組織、黨員來參觀、學習,這既是提高黨員幹部藝術修養的方式,又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有益舉措。

“以美塑造美好的人生”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吳為山題寫寄語

問:請您為網民朋友們題寫一段寄語。

答:以美塑造美好的人生。內心要有美,以美的心靈觀察世界、接觸世界,並將這種美傳遞給他人。

(採訪整理:鮑爽 |攝影:張禕鑫)

嘉賓簡介

吳為山: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生人,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2012年獲盧浮宮國際美術展金獎。其創作的馬克思銅像於2018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由中國向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里爾贈送。

【採訪札記】

雕出文化的深度 塑出靈魂的溫度

攤開雙手,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長兩釐米,這是三十年手持塑刀、用拇指塑形烙下的印記;

眼神清亮,他用這雙眼睛觀察生活、讀懂人物,賦予五百餘件人物作品以靈魂;

笑容和煦,他帶著作品與這微笑在世界各地展覽,徐徐講述著東方故事……

一個午後,我們拜訪了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聽他回顧學習成長經歷、暢談創作體會、解讀雕塑作品。

吳為山出生於江蘇一書香世家,從小學習詩詞和畫畫;年少時,經歷過兩次高考失敗到藝校學習泥塑;工作後,他仍然渴望深造,幾經周折終於走進了大學。埋首雕塑三十載,如今,他的代表作品《問道》《睡童》等立於世界多地,在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地巡迴展覽,張開了一面東方雕塑美學的旗幟。

中華文化潤浸入他的血液。這位幼時每天都要背一首古詩的雕塑家,說“我的藝術創作根植於中國土壤和中國人文精神,我的背後是祖國,我藝術作品的深處是中華文化。”年輕時遊學歐洲,他為西方的經典藝術作品折服,卻也激發了他更加厚重的文化自信,他說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之根,這樣才不會漂泊、不會動搖。他不斷對比思考中西文化,開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以此弘揚中國寫意精神、弘揚中國美學傳統。

1991年,書畫家林昌午邀請吳為山為自己的父親林散之塑像,這份邀請使年輕的吳為山踏上了塑造中國文化名人的起點。這些年來,他塑孔子、老子、孟子,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塑季羨林、楊振寧、錢偉長、費孝通等當代大師,用500餘尊傑出人物雕塑鑑證他依然堅守著“用雕塑影響民族和國家,樹立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的初心。

心中有大愛,素手顯擔當。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吳為山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等雕塑令參觀者動容。構思時,他讀史料、訪舊址、對話倖存者,《逃難》中的21個人物,每一個都是從大屠殺的真實記錄中得來;雕塑時,他常常忘記時間和自己,每每工作到凌晨,有一次甚至暈倒在腳手架上;完成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言志——“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如今,這組凝固歷史的雕塑不僅矗立在南京,還被韓國收進了教科書,被耶路撒冷猶太人遇難者紀念館、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收藏,“我們有責任把歷史上的災難講給世界聽,讓悲劇不再重演。”吳為山說。

在巴西庫裡蒂巴市政中心,有一座“中國廣場”,吳為山雕塑的4.5米高孔子像矗立在這裡,彷彿講述著仁義禮智信的故事;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里爾市,吳為山雕刻的馬克思像已成為那裡的標誌性建築;在羅馬威尼斯宮,吳為山的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被永久收藏,寓意著中外跨越時空的文化藝術交流……他說文化彰顯著一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是中國藝術家的責任。

採訪臨近尾聲,我們請吳為山寫一段寄語,他提筆寫下“以美塑造美好的人生”,說“內心要有美,以美的心靈觀察世界、接觸世界,並將這種美傳遞給他人”,這恐怕也是這位將雕塑之美、中國之美傳遞給世界的藝術家的真實寫照!(鮑爽)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雕塑500余尊名人像,他将中国之美传递给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