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创业史》之十七,秦国东出为何攻打巴蜀而不是东出函谷关?

沈丽碧


关于秦国东出之路问题,《史记》中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曾经与张仪有过一番精彩的廷议,司马错以“王之名在关东,王业之实在巴蜀”的精彩分析折服了秦惠文王和天下第一名嘴张仪。秦国要东出为何名在山东,而实在巴蜀呢?说到底,就是用来支撑军队打仗的“家底”在巴蜀。巴蜀是个盛产粮食的好地方,可以为秦军打仗提供充足的粮食。



在铁制农具刚刚开始应用于农业的战国时期,诸候国军队的强弱大小,往往受限于农业的生产力。古罗马军队最强盛不过十万,而战国时期的中国动则十几万、二三十万的规模,说到底,谁有足够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谁的军队规模就足够大。战国七雄为了争雄在变法中无一倒外把如何发展农业作为变法中的重要部分,最早的李悝变法就是提到“尽地力之教”一说,意思是:这地种稻米的收成比种其它农物好,就用来种稻米,不能改种其它农作物。为什么这样?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要尽一切办法为战争提供保障。秦国商鞅变法中的“耕战策”也是这个道理,耕是为了保障战,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耕地去养活更大规模的军队,使军队能长战、久战。



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虽然历经商鞅变法三十多年,秦军将士作战勇猛,可秦军的短板依然非常突出,那就是无力久战。不论是河西秦魏之战、秦齐观泽之战,还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攻秦之战,在与山东强大的诸候国交战中难以长时间招架诸候国军。张仪这张利嘴在外交上恰恰以能言善辩的所长弥补了秦军无力久战的所短,张仪借秦军的勇猛吓退了不少诸候国军。

战争历来是吞噬资源的“黑洞”。司马错了解秦军长期征战仅靠关中平原发展农业,已经非常艰难维持。秦惠文王在讨论是伐韩还是伐巴蜀的问题上否定张仪的建议采用司马错伐巴蜀的建议原因还是在于“家底”不够厚,不足以跟六国长期作战消耗的问题上。



后来,秦惠文王令司马错与张仪出征巴蜀,将巴蜀之纳入秦国的版图之中,至此秦国开始治理巴蜀,到了秦昭王时期,由于李冰父子在巴蜀修筑了都江堰,巴蜀水患得到彻底治理,巴蜀这地土地才有了“食无荒年”“天府之国”的美誉,那里盛产的粮食成为秦军久战的动力之源。

秦军想东出为何要攻巴蜀,完全是出于秦国长远利益的考量。先解决秦军长期吃饭问题,再解决与山东诸候国长期作战问题。“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战争的艺术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被演绎得出神入化,秦国、秦人、秦军,细细品味那段历史,不由惊叹祖先治理国家的智慧超群。


海马论史析理


南下灭巴蜀,还是东出函谷关、打通三川、一窥周室,是秦惠文王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军挥师南下,灭掉了富庶的巴蜀二国。

不客气地说,这一决策是秦国历史上最正确国策之一,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为秦昭襄王重削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视中的秦昭襄王)

第一,秦国当时不具备称霸天下的资本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但还没有到蔑视天下的地步,当时魏国、齐国、楚国并不比秦国差多少。

先说魏国。战国初期,在魏文侯、魏武侯父子的带领下,魏国快速崛起,一度碾压秦国;虽说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开始衰落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仍不可小觑。之后秦武王东出时,最大的顾虑就是害怕魏国捣乱。

再说楚国。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时的楚怀王重用贤士、锐意进取,国力蒸蒸日上,正在虎视眈眈地窥视中原。

其次说齐国。那个时候,秦国估计还不是齐国的对手,齐国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到秦昭襄王初期,秦国还要看齐国的眼色行事。

(齐宣王在位时,齐国国力鼎盛)

最后提一下,秦国后方还很不稳定。戎狄部落还会时不时的捣乱。

倘若这时秦国东出挑衅,憋了一口气的东方六国,肯定会再次联合(两年前,六国伐秦失败),即便是打不赢,秦国也不大可能得逞。最大的可能就是:秦国被赶入函谷关内,前功尽弃。

实际上,司马错在反驳张仪时,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灭掉巴蜀后,秦国捡了个大便宜

南下巴蜀,好处很多,也比较容易实现:

首先,巴蜀远离中原,与其他国家利益不大,就算是想帮也帮不上忙,压力会小很多。

其次,巴蜀内乱,根本无力抵抗秦国大军。

最后,巴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攻下巴蜀就相当于有了个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和士兵供应基地。

攻下巴蜀后,秦国领土、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左右,秦国国力大增。在国家富强后,秦昭襄王才有横扫天下的实力。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秦惠文王嬴驷最终选择了南下巴蜀,先富强、再称霸。


小杨品史


雪原营涛,铁马冰河,关山四固,我心何缺?秦国从穆公开始,就有东出之意。出崤关兵败之后,秦国便调整强大路线,羊皮换相,重用百里奚,先后兼并西戎诸部。

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坐拥雍州。其重用商鞅,徙木立信,改革之后,秦从七国最弱的国家,逐步蜕变成了“虎狼”之师。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于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经过百年的努力,秦国百罢西戎,使陇西,义渠等部落先后臣服于秦国。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逐步强大,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版图骤增。秦国,四塞之国也。秦利用函谷,秦岭等有利天然屏障,退可守,进可攻,远交近攻,重用张仪,范睢等人才,加之秦国本就是尚武,出现了白起,王剪等名将。

秦国强大,便“得陇望蜀”,蜀国坐拥天府,居高临下,物产丰富,无形中给秦国东出造成了后方威胁,所以蜀国成了秦国觊觎已久的盘中之物。后经司马错等秦将的攻击下,蜀国亡归于秦。

巴蜀之地归属秦国意义重大,有了巴蜀之地,无形中给了楚国强大的威慑。不管是北西夹击楚国,还是蜀地远调军粮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蜀地对于秦国统一六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獂道散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秦国在做出这个战略选择是秦惠王时期。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开始摆脱了弱国的身份。秦惠王嬴驷即位之后,虽然杀了商鞅却没有废弃商鞅之法,秦国开始以扩张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打败战国第一霸主魏国并夺回魏国所侵占的河西之地后,君臣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曾经面临过是南下攻打巴蜀还是东出攻打韩国的战略选择。秦国名将司马错主张南下攻打巴蜀,而当时的秦相张仪则主张攻韩,最终秦惠王权衡利弊而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恰逢当时的巴国和蜀国正在发生战争,实力相对弱小的巴国请求秦国攻打蜀国,秦国很好的利用并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在巴国人的带领下,秦国大军穿过了道路艰险的蜀道而灭掉了蜀国,随便也灭掉了巴国。从此巴蜀之地开始纳入秦国版图,秦国的领土,人口和粮食产量几乎都扩大了一倍。

后来的历史证明秦国的这一战略抉择非常正确!如果当时秦国攻打韩国的话,山东六国势必会再次联合对付秦国,秦国东出的愿望也难有很大的进展。而攻占巴蜀不仅充实了秦国的国力,而且秦国可以从巴蜀之地东出威胁楚国,至此秦国开始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这也被后来历史事实反复证明。




由此可见,不论是攻打巴蜀还是东出攻打韩国都是秦国东出的一部分,只是秦国选择的道路不同而已。自秦国立国以来,秦人从未放弃过东出的愿望!历代秦君厉或兵秣马或韬光养晦,最终东出一统天下的愿望在秦始皇手中得以实现。


亘古怀念说史


其实原因很简单:

岷县岷山岷江,陇蜀本身距离很近,自古联系紧密。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秦国东出一直以来都是秦国的基本国策,历代君王都为此目标不断地努力着,而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又历经数十载的积累使得秦国已经具备了东出的条件与实力,那么为何在这个时候秦国却选择的是优先进攻被当时主流思想视作蛮夷化外之地的巴蜀,而不是选择直接东出攻韩,继而不断蚕食东方六国呢?

战争的借口与正义性

我们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已经把周天子边缘化了,但是长期奉行的周礼还未被完全摒弃,所以那时候即便是敌对作战都是具有君子之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宋襄公半渡不击,晋国楚国作战时还帮助对方溃兵修车,不俘虏头发花白之人等等,所以相较于后世所说的师出有名,那时候更甚之,所以秦国东出必然是师出无名或者说缺乏令人信服的出兵理由,是非正义的侵略,容易激发山东六国的同仇敌忾之心,遭受到大的阻力,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损失。

而对付巴蜀之地则不同,一来巴蜀被视作蛮夷之地,而秦国存在的初衷就是征服西陲之地,为周天子养马守门,所以说征服了巴蜀之地不仅没有半点指责,反而还是为周天子开疆扩土,算是职责所在,而且当时蜀国正在和苴巴两国作战,更是给了秦国一个出兵止乱的道义上的借口,所以秦国可以说出兵巴蜀是为了调和,止乱,避免无辜百姓蒙受伤害,有了正义性和借口。

巴蜀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经济性和战略性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巴蜀正好位于西南,虽说蜀道艰难,巴蜀两国国力又弱,但长此以往也是一个隐患,另外坐拥巴蜀之地则可打破秦国一直以来的只能东出函谷关的魔咒,从而可以选择走巴蜀的水路直下楚国,为秦国争霸天下埋下有利的伏笔。

而由于巴蜀之地的封闭性,虽然对于文化经济交流上有很大的障碍,但同时也保障了其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的发生动荡,有利于内部发展生产,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原文化和先进技术传入后不久,巴蜀就一跃成了天府之国,为后续的秦国的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秦国尚没做好独战天下的准备和积累

说到底,此时的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但是还不足以独自面对整个六国势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选择先蚕食巴蜀,增添国力,待时机成熟强势东出,逐步的蚕食或鲸吞天下,而巴蜀之地又是当前秦国最好的选择,一来巴蜀之地的势力星罗棋布,大小不一,导致实力上就先天弱了数筹,二来正逢巴蜀之地内乱,可谓天赐良机,三来巴蜀内部封闭而资源丰富,占据巴蜀不仅可以尽收其财富,土地,人口,还可以为南下楚国打通水上道路。所以说先拿下巴蜀之地,可以极大的增强秦国的实力,让秦国做好独自面对整个天下的准备和实力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秦始皇可以做到鲸吞天下的伟大壮举,其实这也是归功于历代秦君的积累。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选择优先进攻巴蜀之地,而非东出了,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和争取到最大的胜率,为秦国问鼎天下,提前锁定最后的胜局打下无比坚固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