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三江源保护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三江源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遗传基因库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生态地位独特无可替代。

前几天,位于三江源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生活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站,投入运营。该站是环保科技项目的示范点之一,项目占地400平方米,具备日处理生活垃圾1.22吨的能力。

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该垃圾处理站针对青藏高原农牧地区高海拔、低压、高寒等特点,采用低温裂解技术将垃圾可燃物质作为热解燃料,垃圾处理能耗低,通过热化学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尾气处理达到无烟无色,外排气体和灰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三江源地区的垃圾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当地居民生活垃圾,还有一个是冬虫夏草采收时期的民众遗留下来的生活垃圾,另外一个是铁路和公路沿线留下的生活垃圾。

冬虫夏草是当地出产的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因其天然资源量稀少,价格昂贵,素有高原“软黄金”之称,青海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为冬虫夏草的滋生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冬虫夏草资源比较丰富,也是青海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三江源核心区果洛和玉树两州,青海所产虫草的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甘德县也是属于冬虫夏草主产区之一。

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每年的5-7月,是冬虫夏草的采挖期,虫草采挖队伍浩浩荡荡,除了本地群众之外,来自省内其他地区及附近四川、新疆、甘肃和宁夏等许多省区的数以万计的人们受利益驱动,也千方百计进驻三江源区无序采挖,在冬虫夏草的分布区,放眼望去,草原上遍地是方便面包装袋、罐头、饮料瓶、啤酒瓶、废弃的衣物。在此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资源管理局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出发到野外工作,把成吨的垃圾带回县、乡统一处理。

一个冬虫夏草比较多的县市,旺季可能有几万人的采集队伍,一个多月下来,可能会产生几十吨的生活垃圾,虫草核心分布地带就处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源头的高寒草甸中,大风、降雨会将草原垃圾直接带入河流体系,三江源保护区“中华水塔”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

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一直以来,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少产生需要专业处理的垃圾,老百姓也没有垃圾处理的习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藏高原地区除主要城市以外,始终没有垃圾分类回收、转运、处理的系统和设施,这与高原地区分散的居住方式有关,这里地广人稀,一个行政村的面积可能达几百平方公里,村子里每户牧民家庭之间的距离几十公里,最近的也有5-6公里,垃圾的运输成本也比较高,地处贫困地区,当地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各乡镇的垃圾处理的设施,垃圾的总量在迅速增加,垃圾的降解能力却无法提升,青藏高原尤其是乡村,垃圾已经成了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虫草经济与三江源环境保护之困、三江源首个生活垃圾处理站建成

此前,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垃圾处理的方式都比较原始,也没有防渗等技术保障,等于给当地长久地埋下了污染源,前些年,有些乡镇百姓尝试建立绿色驿站,用于回收、转运村民的垃圾,村民们交到驿站回收的各类废品都有明码标价,相当于一个废品回收站的功能。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近10多年来,成果初步显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有明星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随着当地垃圾处理站的不断增多,当地垃圾存量会越来越来越少,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