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下活檢後一個少見的併發症

胃鏡下活檢後一個少見的併發症 | 病例分享

導讀

十二指腸壁內血腫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最早由McLauchlan於1838年提出。大多數患者為繼發於腹部鈍性損傷的兒童,或有潛在危險因素(如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功能障礙、接受抗凝治療)的成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IDH還可以繼發於胃鏡檢查。

病歷資料

一位28歲健康男性在接受胃鏡檢查數小時後出現放射至背部的上腹部疼痛,伴噁心、嘔吐和頑固性呃逆,嘔吐物中無血液、無膽汁。

胃鏡檢查結果顯示反流性食管炎,其他方面正常(食管、胃和十二指腸活檢採用的均是標準大小的活檢鉗)。他否認近期存在任何外傷或酗酒史、用藥史,也無任何出血傾向。體格檢查提示心動過速、上腹部飽脹和上腹部壓痛。

大便隱血試驗為陰性,入院時實驗室檢查顯示:

➤白細胞計數為137

00 /mm3(正常範圍:3500~9500/mm3);

➤脂肪酶10830 IU/L(正常範圍:0~190U/L);

➤膽紅素0.9 mg/dl,第5天達到峰值,為3.5 mg/dl(正常範圍:0.1mg/dl~1.0mg/dl),直接膽紅素為1.6 mg/dl(正常範圍:0~0.2mg/dl);

➤其他肝生化指標如AST為19 IU/L、ALT 41IU/L、ALP 69 IU/L、白蛋白4.5 g/dL,均正常;

➤血液系統檢查結果顯示: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1.1(正常範圍:0.8~1.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為84 IU/DL(正常範圍:50~160 IU/DL),VIII、IX、 XIII和血小板功能均正常。

增強CT顯示十二指腸壁增厚至5cm,幽門外充盈缺損,呈“彈簧圈徵”,如圖1,見下:

圖1 “彈簧圈徵”

胃镜下活检后一个少见的并发症 | 病例分享

入院前的病理活檢提示黏膜正常。鼻胃管吸出1.3L非膽汁性非血性液體。病人接受了腸道休息、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和鼻胃管抽吸,不需要接受完全腸外營養。

由於持續的胃出口梗阻,患者在第5天再次接受了內鏡檢查,內鏡結果顯示,胃出口梗阻是由十二指腸粘膜下血腫引起的,即發生了十二指腸壁內血腫(IDH)。圖示由十二指腸粘膜下血腫引起的胃出口梗阻(圖2)和壺腹受壓(圖3),見下:

圖2 胃出口梗阻

胃镜下活检后一个少见的并发症 | 病例分享

圖3 壺腹受壓

胃镜下活检后一个少见的并发症 | 病例分享

通過狹窄的通道,把內鏡往十二指腸腔輕輕推進後,這個簡單的操作成功打開了十二指腸狹窄,解除了胃出口梗阻,並避免了內鏡下球囊擴張術的進行。

隨後,病人立即能夠從口進食。7天后,患者順利出院。

總結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是一種常見的檢查方法,不良反應的風險很低。報告的不良事件率為1/200——1/10000,死亡率為0——1/2000。主要的一些不良事件與鎮靜、鎮痛、出血和穿孔有關。

近年來,IDH被認為是內鏡術後罕見的併發症。在一項研究中,估計發病率為1/1250。

大多數IBD發生於受鈍性創傷後的兒童。

內鏡活檢後的IDH通常發生在有著易感因素的患者中,如凝血障礙、血小板功能障礙(von willebrand病等)和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中。

IBD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骨髓移植。

胃腸道壁內血腫多發生於十二指腸,這主要是由於十二指腸腹膜後位置固定,粘膜下血管叢豐富,且缺乏發育良好的漿膜層所致。

對十二指腸粘膜的組織活檢過程中可能會剝離過深的組織並且撕裂血管。由學者建議,在抓取組織的過程中,胃鏡鑷子的推進距離不應超過胃鏡尖端3釐米,儘量減少剪切。

IDH的症狀類似於十二指腸梗阻,可有腹痛和膽汁性嘔吐的表現。它也可能壓迫壺腹導致胰腺炎。為了防止胰腺炎的發生,有人建議從十二指腸粘膜取組織時儘可能遠離乳頭。

基於對文獻的回顧,我們瞭解到IDH的症狀可以從內鏡檢查後馬上出現,也可以於4天后出現。

用於確認診斷的各種成像技術包括超聲、CT掃描、MRI、胃鏡等。鋇劑檢查可能顯示“彈簧圈徵”,這是壁內血腫的標誌。

治療方法分為保守治療或外科治療。保守治療是首選,包括鼻胃管吸痰,補液和營養支持治療。一般而言保守治療預後更理想。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Samra M,Al-Mouradi T,Berkelhammer C.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due to Intramural Duodenal Hematoma after Endoscopic Biopsy: Possible Therapeutic Role of Endoscopic Dilation.Case reports in gastroenterology.2018,12(3):692-698.

胃镜下活检后一个少见的并发症 | 病例分享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