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由官府委派或組織官員編書起於漢代,開始主要是修國史;唐以後,發展為編纂大型的類書或叢書。官府刻書則最先見於《五代會要》所記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的校刊《九經》等書,為我國監本書之始。宋代進行了大規模的編書和刻書,其所編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四大類書,所刻多為對經、史、醫書的校刊;最早刻印的佛藏《開寶藏》和道藏《萬壽大藏》,也都刻印於宋代。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五代會要》

由於大小官府都刻書,宋代官刻書中除監本外,還有不少名目的版本。據《遼史》、《金史》記載,遼、金亦有刻書,至今只1977年在山西發現有遼刻《契丹藏》及其他印經,餘皆不傳。元朝編書無大成就,刻書也多下達各路儒學、書院進行。明代中央、藩府和地方官府都刻書,多而且濫,其中央所刻可分南監、北監和經廠;值得稱道的是明成祖詔命編修的《永樂大典》,這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共22877卷,另凡例、目錄。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遼史》

然而這本書先後被毀和被八國聯軍搶掠,今存於世的原本共約800卷。清代“欽定”和編纂的圖書最多,其中《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四庫全書》則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刻書則前期集中在內府,後統由武英殿刊印,稱為“殿本”,種類繁多,僅以木活字印刷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即多達138種,有《清代殿本書目》可考。中國古代其他方面的刻書種類也十分多樣。例如,私家刻書是由私人出資而不以營利為目的,在五代時也已出現,如後蜀宰相毋昭裔即刻有《文選》、《初學記》等。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四庫全書》

兩宋私家刻書據《書林清話》所記有40餘家,所刻多為正經、正史和諸子、文集。元代私人刻書家不少於宋代,其刻本質量有的還勝過宋本,如東平丁思敬刻《元豐類稿》即是今存的著名元代私刻本。明代刻書中以私刻比重最大,且刻書家多為藏書家,故刻本質量很高,如袁綱、沈與文、葉盛、吳勉學、毛晉等都以藏書兼刻書著名;毛晉刻書600多種,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即世稱的“汲古閣本”。清代不僅藏書家、而且不少學者也參與刻書,所刻以叢書最多。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書林清話》

如黃丕烈《士禮居叢書》、孫星衍《平津館叢書》等;也有不少是輯佚書,如盧文弨《群書拾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逸書》等。自宋至清,歷代書院都刻書,不必盡列。有的書院刻書規模很大,並刻印自己學者的著述,如阮元創立的詁經精舍和學海堂,就刊有《詁經精舍文集》8集、《學海堂經解》180種、《學海堂文集》90卷,收集了500多人的著作。早在唐代,已有寺院刻書。現存唐代刻印的佛經是印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印記的《金剛經》,道家著作則是大中年間雕印的《劉宏傳》。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金剛經》

坊間刻書也是刻書類別中的一大類。坊間指書坊,是古代賣書兼刻書的店鋪。印刷術出自民間,最早為書坊採用,唐長慶、太和年間即有刻印的歷日、字書、通俗詩文以至陰陽雜記於市井出售;敦煌所出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和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成都樊賞家刻歷、日兩種,是現存最早的日曆刻本。此後,坊間刻書都很盛行,與官府刻書、私家刻書形成為我國古代刻書的三大渠道。為求行銷,其所刻多為供科舉應試的參考書及話本小說之類,通稱坊刻本,在雕鏤、校勘上一般都不夠精審,尤以明代坊刻質量最差。

官員編書起於漢代,宋時大規模編書出現,其原因是什麼?

敦煌

入清以後,民間書坊大多數都轉以專門售書為業,很少再刻書。從信息的角度看,藏書是信息的貯存,目的也在於流通;刻書是對信息的複製,目的仍在於增加信息貯量,擴大流通範圍;而編書則是對藏書或刻書的利用,是從本源性信息、知識進行加工製作,使其成為系統性的信息、知識,從而生髮出新信息、新知識,其意義更為重大。然而,沒有藏書、刻書對信息、知識的貯存、積累,人們就無法接收和利用已有的信息、知識,也就無法通過編書的形式進行加工製作,使其成為系統性的信息、知識而生髮出新信息、新認識。因此,藏書、刻書是前提,編書只不過是對藏書或刻書的利用的結果。

《五代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