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麼樣?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就要從頭開始說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雖然都是廣西桂林人,但起初兩人並不認識。(兩人都在舊桂系陸榮廷部當營長,但不在一個單位)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李宗仁率先響應孫先生的革命號召,拉了十多個連隊起義,並帶著隊伍退到了玉林山區,成立廣西自治軍第二軍,自任司令。

李宗仁起義後不久,白崇禧所在的部隊奉命去廣西百色剿匪。結果匪沒剿成,白崇禧還受了傷,被迫去廣州養傷。

白崇禧走了之後,其部長官馬曉軍也離開了部隊,去了廣州。於是白崇禧所在部隊的指揮權就全歸了後來新桂系三巨頭的黃紹竑。

黃紹竑臨危受命,自感無力迴天,就帶著隊伍往他的老家玉林容縣撤。

前面說了,李宗仁此前起義,帶著隊伍在玉林山區發展勢力。所以當黃紹竑帶著隊伍撤到玉林時,他就自然而然的碰到了李宗仁。

當時,李宗仁很瞧得起黃紹竑,極力勸說他留下與自己一起鬧革命。黃紹竑當時也是走投無路,就接受了邀請,“帶資入股”,帶著隊伍加入了李宗仁。



李、黃二人在玉林折騰了一年多後,地盤增加到了七個縣,小有實力,在當時的廣西已經算是一方諸侯了。

不過,黃紹竑野心比較大,他不滿足當一個山大王。所以他就在1923年2月,向李宗仁提出分手,想帶著隊伍投奔粵軍。並且,他在下山時還偷偷摸摸的順走了李宗仁的兩個營。

按常理來說,拖走部隊,還挖牆角,這種事情常人絕對難以容忍。然而,李宗仁卻大度地同一笑了之,不予追究。並且,李宗仁在事後還讓人給黃紹竑帶話,說大家還是朋友,如果你失敗了,歡迎再回來。

李宗仁的大度讓黃紹竑非常羞愧,也非常的感動。自此之後,黃紹竑逢人就說李宗仁是個寬厚大度的人。而黃紹竑對李宗仁的好評也傳到了白崇禧耳中,讓白崇禧也對李宗仁非常的敬佩。

不久後,白崇禧和黃紹竑會和,兩人拿到了孫中山的委任書(李宗仁是草臺班子,沒有得到廣東革命政府的正式委任),籌建了廣西討賊軍,孫中山擔任總指揮(遙領),白崇禧擔任參謀長,正式開始向廣西的舊桂系軍閥發動革命戰爭。

討賊軍進入廣西后,黃紹竑回到玉林會晤李宗仁,兩人一拍即合,定下同盟關係。至此李宗仁也得到了廣東革命政府的委任,由草臺班子晉升為了革命政府的正規軍。

其後,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聯合討伐舊桂系,並最終戰勝舊桂系,一統廣西。


廣西被李白黃三人統一廣西后,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出任領袖。黃紹竑自分家後就一直很敬重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自己不擅長當政治領袖,而且他在與李的交往中,也瞭解到了李宗仁確實是一個寬厚大方的人。

因此,白黃二人就心甘情願的奉了李宗仁為領袖。並且三人還結為兄弟,拜了李宗仁為異姓大哥。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誓師北伐,廣西也積極響應,李白黃三人以參加北伐、援助唐生智的名義,向湖南進軍,打響了北伐戰爭的第一炮。

之後,新桂系在北伐戰爭中連戰連勝,並在“寧漢合流”後,先逼蔣介石下野,擠走了蔣介石,後又打敗了唐生智。

不僅控制了南京國民政府,還控制了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軍政實權。


不過,由於擴張的速度過快,而且內部利益分贓不均,傷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當蔣介石重新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宣佈討伐新桂系時,桂系軍隊一觸即潰,幾乎沒有經過戰鬥就全面崩盤。

大崩盤後,桂系骨幹力量退回廣西,勉強保住了廣西老巢。(中原大戰後,連廣西老巢也被蔣介石接管了半年時間)

在龜縮廣西期間,黃紹竑曾勸白崇禧取代李宗仁,由他當老大。但白崇禧不同意,他認為李宗仁德高望重,沒道理趕他下臺。事後黃紹竑脫離桂系,而李宗仁得知白崇禧的表態後,對白崇禧十分感激,從此二人關係日深,數十年間一直是風雨同舟、相互體諒扶持,如情同手足一般。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隨著侵華日軍對上海展開了進攻,蔣介石陸續將一批老對手如馮玉祥、閻錫山、程潛等人納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系統內。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在納入之列。



李白二人收到蔣介石的徵召後,遂即定下攻守同盟: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在前線操控部隊;白崇禧出任副總參謀長,在中央為桂系謀福利。二人內外合作,不僅成功的打贏了臺兒莊會戰,並且還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把桂系的勢力安產進了安徽省,擠走了蔣介石的嫡系人馬。(桂系軍隊控制安徽長達十年,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隨著解放軍南下才丟掉)

控制安徽後,李白又再度配合,他們一面抗戰打日寇,一面圍繞著安徽擴充地盤。至抗戰結束前,將大半個湖南、湖北、廣東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奠定了他們在解放戰爭期間與蔣介石爭奪中央權力的基礎。

抗戰結束後,懾於桂系的實力,蔣介石沒少給桂系穿小鞋。李白二人手握重兵,卻連番被老蔣修理,自然是更加的團結緊密,攜手共抗老蔣。

1948年初,李宗仁決定競選副總統,給桂系長長志氣。白崇禧當時非常積極,就連早已脫離桂系的黃紹竑也是忙前忙後,為李宗仁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此時桂系的聲勢達到了歷史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

不過僅僅半年後,隨著解放軍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將國軍精銳殲滅,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就急劇惡化了。

當時,李宗仁意識到解放軍大兵壓境,而老蔣又將精兵黃金統統運往臺灣的情況下,他已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力挽回大局。所以他希望通過與解放軍的談判的,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

但白崇禧不認可李宗仁的觀點,他雖然很恨蔣介石,但他也恨共產黨。所以對李宗仁提出的建議,他堅決反對。而他的決定也為後來桂系覆滅,兩人決裂,埋下了伏筆。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李宗仁在離開南京之前,意識到大勢已去,勸白早作打算,而白則指責李對革命悲觀失望,意氣消沉,公開對蔣抱怨“德公而今太軟弱了”,正式開始跟李劃清界限,準備和蔣合作合作。

白崇禧當時手上還有20多萬精兵,蔣介石當時非常想拉攏他,所以當白崇禧倒向他後,他便投桃報李,許諾白崇禧若到臺灣必將出任國防部長一職。

李宗仁聽說此事後,極力勸說白崇禧不要相信蔣介石的鬼話。說“寧可下地獄,也決不能去臺灣!“

然而,白崇禧就是不聽,最終兩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沒有往來。


總結。

相比較而言,李宗仁政治才能高,白崇禧軍事才能高,政治是軍事的統帥,軍事是政治的繼續。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清楚自己的不足處,所以他們也都願意跟對方攜手共進。至於說桂系的首領為什麼一直都是李宗仁,這主要是因為李宗仁的資歷略高,而他的才能也能很好的平衡桂系內部的利益紛爭。這是白崇禧不具備的能力。所以白崇禧也就一直都奉李宗仁為大哥了。

不過由於政見之分(李宗仁更現實,白崇禧偏理想,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白崇禧不適合當老大的原因),而且白崇禧早在抗戰後期就控制了桂系的兵權。所以當兩人的政見矛盾被擺上檯面後,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


Mer86


1938臺兒莊戰役期間,實際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軍令部次長劉斐在視察前線後都留在了徐州,協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作戰,所以臺兒莊能夠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個人的能力使然。決戰前夕,常凱申的電報曾經特地提到,如果戰役未竟全功,白劉二人也要處分。



(白崇禧)

武漢會戰期間,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漢口治療和休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白崇禧代理,遲滯日寇第二軍沿大別山南麓進攻的“黃梅廣濟”戰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揮的。所以深挖軍史的話,無需過分高估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能力,某種意義上說,論起作戰上的機謀詭變,李不如白。

新桂系軍閥統一廣西軍政的戰爭中,白崇禧始終充當參謀長的角色,絕大部分戰役謀劃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傑”股份有限公司初創時,李宗仁兵力最多股份最大(3000餘人),黃紹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沒有基本部隊的,所貢獻的只是謀略,所以三個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經固定下來了。



(李宗仁)

北伐戰爭開始後,李宗仁任第七軍軍長,而白崇禧成為總司令部代理總參謀長,開始了與常凱申的初次合作,並在後者支持下逐漸掌握兵權。“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贛線攻入上海,1928年二次北伐時,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島山海關一線,使桂系的勢力達到頂峰:頭枕兩廣、身臥華中、腳踏華北。

蔣桂戰爭爆發時(以桂軍自武漢攻擊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漢方面的電報後出逃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桂系的兵權已經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我軍四野全殲。比如1936年的“兩廣事變”,李宗仁本來是不看好陳濟棠有能力反蔣成功的,也不想與之聯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無它,桂軍大小將領在軍事上是服從白崇禧的。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兩人之間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軍,因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遠不如李宗仁老道,常凱申多次試圖拆散這個聯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終可以與黃埔系周旋而不倒。1948年國民政府“行憲”,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

淮海戰役期間,坐鎮武漢的白崇禧拒不發兵相助,終於使黃埔系精銳大部覆滅,成功的迫使常凱申於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終於站在了夢寐以求的“最高處”,這是兩個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點。然而高潮過後就是落幕,因為李宗仁沒有實力和能力站在那裡,讓權欲心很強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北伐時期白崇禧)

在常凱申的幕後遙控下,“代總統”李宗仁無錢無糧無權力,連給保密局下達釋放張楊的命令都沒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常凱申適時出手,在廣州密會白崇禧,一邊忽悠一邊給軍費,還許諾了“國防部長”的職務,李白聯盟首次出現裂痕。

在北平和談的條款抄送南京時,李宗仁曾經在戰和之間彷徨,是白崇禧堅決不和的態度,最終讓李宗仁沒有簽字:一方面,是李宗仁還秉承著與白崇禧共進退的原則,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著20幾萬桂軍老本,李宗仁手裡已經沒有“現金流”了,如果不合作公司就得破產。



到白崇禧追到重慶請求李宗仁“歸政”於常凱申時,桂系李白已經事實上分道揚飈,說白了,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對蔣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那半個劉斐,在參加完北平和談後,曾於1949年6月初冒險秘密飛抵廣州,同李白徹夜長談規勸他們起義,但終於未能奏效。劉斐最後進言忠告:“你們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再到灣灣去呀”!

李宗仁馬上點頭應允,白崇禧卻是默不作聲,而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如此可見,政治眼光,高下立判。


度度狼gg


李宗仁、自崇禧是桂系軍閥的首領,但在國民黨內,無論從資歷、能力、人品、威望、功績等方面來衡量,李宗仁都要計高一籌,他理所當然成為桂系的一號人物。白崇禧對李宗仁也是敬佩有加,心服口服,他們倆個是一條滕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他倆是鬥不過蔣介石的。

桂系軍閥從北伐戰爭開始,與蔣介石也是有合有分,在維護地主封建統治利益、抗擊日寇、反對抵制共產黨上,他們是一致的。但在內部政治鬥爭,軍閥利益分割上,桂系是極力反蔣的,蔣介石對他倆及桂系也是恨之入骨。1927年,他倆逼蔣下野,達成了“寧漢合流”。1936年,他倆又聯繫廣東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尤其是1949年,蔣介石被逼下野時,曾氣憤地說:我下野,不是共產黨逼的,而是本黨內某個派系逼的。矛頭直指的就是白崇禧、李宗仁。後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國共和談,國民黨拒絕在和談文件上簽字。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李宗仁倉皇逃到了美國。

李宗仁在逃住美國前,曾語重心常地告誠白崇禧:健生呀,你記住,就是下地獄,也不要去臺灣。但白崇禧還是去了臺灣。白崇禧是一個軍事人才,號稱”小諸葛“”白狐狸“和”當代張良”,但他不是政治家,缺乏對時局、對形勢、對自身的正確判斷,一失足到臺灣,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從這一點上就明顯看出,白崇禧在政治鬥爭中不如李宗仁。

李宗仁於 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歡迎,1969年1月30日,他在北京逝世,實現了葉落歸根的願望。





zj史海拾貝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廣西三傑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韌性,白崇禧足智多謀,黃紹宏殺伐果斷精明能幹。黃紹宏山窮水盡時投奔李宗仁,後為了更好的發展把隊伍拉出去自立山頭還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馬。誰知李宗仁很有度量,還是和他繼續合作。後面李白聯合拿下南寧,白手下俞作柏建議黃紹宏和白崇禧趁吞併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嚴詞拒絕。李宗仁這邊手下也有同樣建議,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國敗於洪楊之內亂,如今我們成就遠不及他們就內鬥,還有什麼前途,諸將如要這麼做就先殺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黃紹宏聽到後大為感動,從此對李宗仁心悅誠服。


淡定淡定axiba888


民國時期,可謂是軍閥割據,北方各地軍閥不說,地處中國西南的新桂系軍閥同樣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可以說能夠從頭到尾都站在蔣介石的對立面的,也只有桂系軍閥了。

而新桂系軍閥的兩位代表人物及統領,桂系“雙傑”白崇禧和李宗仁,他倆之間的關係也時常被大家津津樂道。

就像題主所問,白崇禧和李宗仁比較到底怎麼樣?

這樣說吧,白崇禧相當於是一位軍事家謀略家,而李宗仁更像是一個政治家!

白崇禧在軍事指揮能力上,明顯是高於李宗仁的,有著“小諸葛”的名聲。白崇禧算得上是足智多謀,而且記憶力很驚人,能夠根據戰場的情況隨機應變,時常令他的對手摸不著頭腦,難以招架。

比如說發生在1927年的龍潭戰役,當時國民政府繼續北伐,白崇禧身為桂軍領導人之一,一進入山東境內的時候便開始和張宗昌、孫傳芳的軍閥兵戎相見。由於北伐軍在東線戰場的通訊被中斷,使得白崇禧陷入了苦戰的境地。但是白崇禧並沒有慌亂,他一邊指揮著軍隊,一邊調兵遣將,命令衛立煌反攻龍潭,同時讓劉峙回援與孫傳芳的軍隊周旋,等待援兵。援兵一到,白崇禧立馬在西線戰場發力,切斷了孫傳芳軍隊的後援。孫傳芳軍隊被壓縮在了龍潭,即刻亂了陣腳,在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的三路大軍反攻之下敗得一塌糊塗:12萬的軍隊戰死6萬,淹死了4萬,還有2萬被俘虜。此戰中白崇禧功不可沒,“小諸葛”的名聲瞬間揚名天下。

論軍事指揮能力,李宗仁稍遜白崇禧,但是論政治能力和大局觀,白崇禧是比不過李宗仁的。雖然在很多時候,李宗仁都是靠著白崇禧的幫助才打贏了仗,但是在大局觀上、周旋各方的勢力中,白崇禧要比李宗仁差得多。

這真不是為了抬高李宗仁,就拿桂系三巨頭解體這個事來說,白崇禧是打算將背叛桂系的黃紹竑解決掉的,但是李宗仁卻極力阻止了白崇禧。後來的結果也是很明顯,如果當時黃紹竑被殺掉,李、白二人就不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桂系兵權了。還有的就是抗戰勝利後,國內爆發了內戰,李宗仁意識到國軍被打敗是遲早的事,於是辭掉了自己華北戰區的職位,去競選副總統。國軍被我軍打敗之後,李宗仁的想法是去香港發展,而白崇禧卻選擇了與我軍鬥爭到最後。從這一點來看,李、白兩人的大局觀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

也許後面也是因為兩人天賦的不同,最後還是分道揚鑣了。

既然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天賦各有千秋,為何桂系之首一直都是李宗仁呢?

這還得從歷史之中找原因:

一、基礎不同

雖然新桂系軍閥是以白崇禧、李宗仁兩位統領為代表,但是李宗仁在廣西更容易取得統治的基礎。因為新桂系軍閥可以說是李宗仁最先建立起來的。1921年7越,粵桂戰爭混亂之際,是李宗仁率領著兩個營的2000餘人避居在廣西的六萬大山之中,經過數年的發展最後打敗了統治廣西多年的舊軍閥陸榮廷、沈鴻英等人,統一了廣西。

二、資歷不同

在李宗仁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定桂軍”的總指揮的時候,當時的白崇禧只是桂軍的一個營長;而後到了1929年,李宗仁已經是司令,軍銜為陸軍一級上將的時候,白崇禧只是一個救國軍的總指揮,軍銜是二級上將。

三、再加上兩人的天賦差別,李宗仁主政,白崇禧治軍,所以相對而言李宗仁在桂系軍閥中更加有威望和發言權,更受廣西百姓的擁戴!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李、白雖各有才能,但是做他們這一行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能代表一切,想要在首領這個位置坐穩坐好,考的不僅僅是軍事能力,更多的還是大局觀和政治手腕能力。所以說,桂系軍閥的“龍頭”必然還是李宗仁!


白衣青象



李宗仁和白崇禧作為(新)桂系集團的一、二把手,他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一致對外,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使得桂系這個小團體的政治生命一直延續到了建國前夕,這在整個民國來說,除了山西的閻錫山集團之外,找不到第二家。


而“李白”之間分工明確,李宗仁負責政治、外交,白崇禧負責軍事,他們通過自身的長處彌補對方的短處,使得桂系的實力一度可以抗衡蔣介石集團。而他們也不像其他團體為了爭權奪利,搞得兩敗俱傷,最後被蔣介石漁翁得利。



在桂系內部,李宗仁作為領袖實至名歸,也得到了白崇禧的真心擁護。


李宗仁在早期廣西的統一過程中,貢獻最大,出來單幹時間最早,這也是李宗仁被尊為老大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方面李宗仁的確超過白崇禧,例如政治眼光,在對待蔣介石這個對手時,李宗仁明白蔣介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敗的,還必須聯合其他地方實力派,這樣才有把握。在和蔣介石長期對峙時,也沒有必要總是硬碰硬,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畢竟廣西實力有限。與其這樣,還不如擁護蔣介石的統治,這樣還能得到蔣介石的默認。



但白崇禧對待蔣介石就有點著急,白崇禧自詡軍事指揮一流,當初在北伐時能取得兩湖和京津唐地區的地盤,現在一樣可以。而且白崇禧對當初的慘敗耿耿於懷,始終覺得蔣介石出招不按常理,認為蔣介石是個小人。可是在和蔣介石的軍事鬥爭中,桂系始終佔不到便宜,使得白崇禧居然另眼看待蔣介石了,這也是白崇禧心裡變化的過程,後來還去政府任職了。


除了政治眼光外,李宗仁的政治野心也是極其巨大的,這對於一個集團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政治野心,桂系的發展也最多就像山西的閻錫山,影響力最多也就在山西那一個省。



因為李宗仁,使得桂系的影響力遍及全國,成為了僅次於蔣介石集團的第二大軍事集團,也因為桂系的掣肘,使得蔣介石三次下野。1948年的“副總統大選”時,李宗仁也應試而上,成功當選了“副總統”,這就是李宗仁野心的體現。當然李宗仁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小團體在背後默默支持。


而白崇禧呢?不能說對政治不感興趣,只能說對政治的靈敏度不夠警覺,這也是蔣介石能成功拆開“李白”的原因。每當蔣介石予以白崇禧重任時,白崇禧就美滋滋的對李宗仁說,這是老蔣向我們低頭的表現。殊不知,這正是老蔣的手段,想分而治之。論打仗,白崇禧還算是有話語權,可是在政治上的鬥爭,白崇禧完全跟不上國民黨內部的鬥爭的步伐,更沒有看清蔣介石的為人,導致了白崇禧晚年被禁錮在臺灣。



李宗仁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以德服人”,給人的感覺很親切,而不是像白崇禧那樣盛氣凌人,永遠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且白崇禧氣量狹小,睚眥必報。


當然在桂系內部,其實還有一個第三把手,他就是黃旭初。他對桂系的功勞不少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由於他坐鎮廣西大本營,廣西被管理的井井有條,使得蔣介石的勢力一直都染指不了廣西。

在黃旭初加盟之前,還有一個叫黃紹竑的,他本是桂系的二把手,排名在白崇禧之前,也是“李黃白”三人的精誠團結才統一了廣西。可在後來與蔣介石發生的歷次戰爭中都敗北,使得黃紹竑心灰意冷,隻身脫離了桂系,投靠了蔣介石集團去了。


(黃紹竑)


不過投靠蔣介石的黃紹竑,與“李白”之間的友誼一直延續,沒有因為陣營的轉換就變成敵手,反而更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這種“有容乃大”的心態或許就是桂系一直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對此,你覺得李宗仁為什麼成為桂系的領袖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白崇禧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比過不過李宗仁。

白崇禧為人比較清高,和下屬後輩的言談舉止都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手下和他不怎麼接近,不過軍閥年代,跟著誰打仗並不是為了親近,而是為了前途和利益,所以他位高權重的時候,能為下屬謀得實惠,他的高姿態並沒什麼問題,但在大廈將傾之際,就會眾叛親離,事實也是如此,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的22萬部隊在廣西被解放軍擊敗,部下立即紛紛倒戈,讓他傷心不已。

軍事上他比李宗仁差得遠,李宗仁曾經指揮台兒莊戰役,一次打死日軍11000多人,創了華北戰場大規模殲敵的記錄,而白崇禧在抗戰時期亮點不多。

政治上,李宗仁多次和蔣介石博弈,最高任職代總統,老蔣對李宗仁都很無可奈何,感到李很難對付。

軍事政治都不如李宗仁,為什麼兩個人還能並列?原因很簡單,軍閥割據的年代,江山變換,李宗仁也需要一個共同進退,能生死與共的盟友,團結在一起,一起打仗,一起趟過政治的湍流,所以,李宗仁有意拔高了白崇禧的地位,讓白崇禧和自己並列,成為自己的一個幫手,這是在險惡環境下,互相依存的一個辦法,李白二人患難與共,多次擊敗外敵,讓桂系馳騁中國30年的時間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龍塵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麼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軍閥無數,但是我認為,能達到“李白”二人政治軍事成就高度的雜牌系軍閥,還真的沒有,當然這裡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腦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領袖,一直扮演著桂系一號人物的角色,同時白崇禧則統兵,乃桂系軍事領袖,正所謂軍事服務於政治,當然白崇禧也得服務於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為首領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統領白崇禧,其實他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這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善於打仗,所以在北伐時期,白崇禧就當過參謀總長,而在抗戰時期,白崇禧更是長期處於國民黨系統中央,指揮全體國軍對日作戰,最高位居國防部長。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個職業軍人,他有著帶兵打仗的天賦,但是政治卻不同於軍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確實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軍事,他更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舉辦了偽國大,蔣某人的最大對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終在白崇禧等一眾桂系人馬的支持下,李宗仁當上了偽國民政府的副總統,後來老蔣下野,他更是成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偽代總統。所以我認為,對於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裡服氣的,並且也願意讓李宗仁當桂系之首,自己充當二號人物。同時桂系軍隊之所以能從北伐生存到解放戰爭時期,並且不斷壯大,就是憑藉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適合擔任桂系之首,因為白崇禧雖然精通於軍事,但是他對於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最終逃跑到美國,他也讓白崇禧和自己一塊去美國,可是白崇禧最終去往了臺灣,這也使得白崇禧最終死的不明不白,堪稱撲朔迷離。因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臺灣,老蔣是不會放過自己的,而白崇禧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上所述,李宗仁明顯比白崇禧更適合當桂系領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史學家唐德剛曾經這麼評價“李白”二人:“若論威鎮三軍之“主帥”的風範,則李宗仁還應居首位,非白參謀長所能企望也。”

白崇禧之所以被稱為“小諸葛”,這便已經說明了他所擅長的是謀略,實際上,他在黃紹竑所部的時候也是擔任的參謀的角色。

李宗仁之所長則在於統御全局,在於調和所有人在桂系中的位置,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

劉邦和韓信,誰的軍事才能高?

韓信說劉邦能帶10萬兵馬已經很不錯了,可輪到自己的時候卻說多多益善,劉邦當場氣得冷言冷語地對韓信說,你這麼厲害,怎麼是你給我打工,我當皇帝?

韓信怎麼說?是,你軍事水平確實不怎麼樣,也不怎麼會帶兵打戰,可是你善於統帥軍事才能高的、會帶兵打戰的將領呀!所以,我只能給你打工了。

白崇禧之於李宗仁,和韓信之於劉邦很像,白、韓兩人都是那種自視甚高的性格,所以很孤傲,也容易得罪人,這時候只有像李、劉這樣的人才能容忍得了他們的脾氣,才能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

不過,白崇禧雖然被稱為“小諸葛”,可實際上他所擅長的是軍事謀略,而非政治謀略,政治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短板。

白崇禧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才能是在桂系混戰時期,當時,陸榮廷正在打沈鴻英,同時陸榮廷又想驅使李宗仁去打黃紹竑。陸榮廷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一則是為了消耗李宗仁的實力,二則是為了防止自己打沈氏的時候被李宗仁倒戈一擊。

李宗仁很猶豫,打還是不打?

黃紹竑也很糾結,他曾經投靠過李宗仁,又背叛了李宗仁,李宗仁如果打過來,自己打不打得過他?

這時候,黃紹竑的參謀,也就是白崇禧,他站了出來,給了黃三條路:要麼你附和北洋軍閥,要麼支持湖南趙恆錫的聯省自治,要麼就投靠孫中山。

黃紹竑選擇了孫中山,所以白崇禧再出一計,去找李宗仁合作,和孫中山的方向保持一致,打陸榮廷和沈鴻英!所以,最終白崇禧促成了李、黃的合作,一起打垮了陸榮廷和沈鴻英,成為了桂系軍閥的頭頭。

白崇禧在打沈鴻英部的時候,打出了“小諸葛”的名頭,他那一連串的軍事戰略戰術看得李宗仁、黃紹竑兩人是眼花繚亂,更是打得陸榮廷、沈鴻英兩部找不著北。

所以,唐德剛才會說“論謀略,論險詐走偏鋒,李不如白”。

可是,再看一看白崇禧在政治上的行為,便知道他的政治才能有多糟糕了。

“李白”二人一直針對蔣,一直想把蔣拉下馬來,然後讓桂繫上位,讓李宗仁取代蔣的地位,為此不惜逼迫蔣辭職。

1927年,“李白”二人首次聯合汪精衛、閻錫山、馮玉祥和何應欽等人“逼宮”,致使蔣不得不辭職下野。1948年,眼看我軍已佔上風,“李白”二人再一次趁機對蔣“逼宮”,蔣又一次鬧了個尷尬,不論蔣是不是“以退為進”,主動和被動總是不同的,這點臉皮蔣哪能不要?

這也就是說“李白”和蔣雖然表面上看著風平浪靜,可暗地裡卻鬥得不可開交,這個結基本上已經解不開了。

然而,當蔣用一個“行政院長”忽悠白去臺灣的時候,白還是去了,並且充當了蔣對付李的棋子,白以為這樣就能夠得到蔣的信任和重用,可蔣重用他了嗎?顯然沒有,蔣對他不僅沒有半點信任和重用可言,更是特意安排了特務時時刻刻地盯著白的一舉一動,最後白也落了個悽慘結局。

從這一點去看,白崇禧的政治頭腦確實談不上多聰明。

此外,白崇禧也不擅長用人之道。

白崇禧一直將桂系視為一個“團體”,即便後來黃紹竑脫離了桂系,他也仍然在和黃紹竑強調不能損害團體的利益,可是,如此小的政治格局真的能讓桂系取代蔣嗎?顯然不能。

他的這個政治格局實際上也直接影響到了他的用人,對於用人,他太過於拘泥於桂繫了,在桂系之內,他又進行分割,不是說你是桂系的,你有才能,他就一定會用你,你得是他的心腹,是他的親信,是他恰好欣賞你而你又能完全服從他的人。

李宗仁因為信任白崇禧,準確地說是相信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所以軍隊方面的權力多數給了白崇禧,也包括了軍官的提拔和任用。

可是白崇禧呢?他首先提拔的是自己的心腹,不然的話,即便你能力再好,只要你不是他的心腹,又不聽話的話,他都不會重用你。

李宗仁則恰恰相反,唐德剛說“然御百萬之眾,進退有度,師克在和,將士歸心,則白不如李”,這一點說得也很對。

玩軍事,李宗仁確實不如白崇禧。

可是玩政治,幾個白崇禧也不如一個李宗仁。

李宗仁之所以在1948年仍然執意逼蔣辭職,不是他看不清形勢,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將形勢看得太透了,他才會這麼做,因為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執念——坐一坐第一把手的位置。

所以,等他坐過了之後,過了一把“代總統”的癮之後,直接飛去美國了,因為他已經看清了局勢,他知道自己已經輸了。

他和蔣,輸給了我黨。

他,又輸給了蔣。

所以,他真要和白崇禧一樣留下來的話,恐怕到時候再想去美國都去不了了,去了臺灣能有好下場?

此外,李宗仁較之白崇禧,也更有容人之量,一個領導人要是沒有容人之量,誰會給他賣命?白如此耿直、孤傲的性格之所以仍然能夠在桂系佔據如此高位,便是因為李對他很寬容,甚至能夠容忍他偶爾的僭越之舉。

李能容人,也會用人。

所以,李宗仁能當桂系一把手,白崇禧則只能當二把手。


吾與吾國


白崇禧,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生,不久就擔任了廣西陸軍第一師營長的職務,經過朱培德引見在石龍車站大元帥專車上見到孫中山,出任廣西討賊軍總參謀長,總指揮是第八旅旅長黃紹竑。

此後,白崇禧就和李宗仁合作,成功的打敗了舊桂系,北伐戰爭時期,李宗仁擔任國民政府任命的第7軍軍長,白崇禧則成為第7軍參謀長,不就就兼總司令部代理參謀總長,兩人都成了北伐名將,桂系人馬在北伐中不斷擴大,其勢力達到巔峰狀態。

白健生,可謂足智多謀,軍事才華出眾,臺兒莊戰役名義上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一級上將指揮,但在幕後出謀劃策的卻是國軍參謀副總長二級上將白崇禧,因此,在國軍內部都將其比作是當代的諸葛亮,可見白崇禧有多麼的厲害。

儘管白崇禧打仗確實有一套,就是這樣厲害的一個人物,新桂系還是以李宗仁為首,白崇禧是甘願屈居於李宗仁之下,蓋因白崇禧是職業軍人,政治上距離李宗仁差很遠,李的軍事和政治素養比較全面,且內心待人更為寬厚,包括黃紹竑對李宗仁都心悅誠服。

李宗仁,也絕非等閒之輩,一個可以和常凱申爭權奪位的人,肯定手段非常高強,李也是帶兵打仗上來的,隨軍隊一起成長,靠自身解決各種難題,因此,桂系中的官兵都非常尊敬李宗仁。

在北伐前,李宗仁致力兩廣統一,奠定了北伐的基礎,並促成了北伐,且擔任了北伐軍8個軍中的主力第7軍軍長,與黨代表黃紹竑精誠合作,率部所向披靡,成了北伐中的鐵軍。

白崇禧,雖然也是桂系的首領,可是其權力卻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白崇禧手中的兵權是別人授予,導致其在桂系中的影響力自始至終沒有李宗仁大。

李宗任是桂系中最先成長起來的一批人,曾經和部隊中的將士一起出生入死,這種過命的交情,白崇禧僅靠手段是彌補不了的。

新桂系,之所以沒有以白崇禧為首,主要就是因為白崇禧沒有自己的嫡系,手中的兵權都是別人給的,而李宗仁卻是跟著桂系成長起來的人,新桂系以李宗仁為首,也是當仁不讓的,換成白崇禧或是黃紹竑,都鎮不住其部下。

此外,論歲數,當初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結為異性兄弟時,李宗仁就是老大,白崇禧雖然只是比李宗仁小了兩歲,但是兩人之間的資歷差得可不止兩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時,北洋政府就任命李宗仁為“定桂軍”的總指揮;當時的白崇禧僅僅是桂軍中的營長,後來才成為了討賊軍的參謀長;在軍隊中,非常看重資歷,因此,僅從資歷方面考察,李宗仁也是新桂系的老大。

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軍銜而言,也是李宗仁比白崇禧高,因此,僅從軍銜上來看,李白兩人之間的差距就分出來了;1935年3月國府整改軍銜以後,李宗仁被授予國軍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則被授予國軍陸軍二級上將,直到1945年10月3日,國民政府令“陸軍二級上將白崇禧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