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么样?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学达人


这个问题,就要从头开始说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虽然都是广西桂林人,但起初两人并不认识。(两人都在旧桂系陆荣廷部当营长,但不在一个单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李宗仁率先响应孙先生的革命号召,拉了十多个连队起义,并带着队伍退到了玉林山区,成立广西自治军第二军,自任司令。

李宗仁起义后不久,白崇禧所在的部队奉命去广西百色剿匪。结果匪没剿成,白崇禧还受了伤,被迫去广州养伤。

白崇禧走了之后,其部长官马晓军也离开了部队,去了广州。于是白崇禧所在部队的指挥权就全归了后来新桂系三巨头的黄绍竑。

黄绍竑临危受命,自感无力回天,就带着队伍往他的老家玉林容县撤。

前面说了,李宗仁此前起义,带着队伍在玉林山区发展势力。所以当黄绍竑带着队伍撤到玉林时,他就自然而然的碰到了李宗仁。

当时,李宗仁很瞧得起黄绍竑,极力劝说他留下与自己一起闹革命。黄绍竑当时也是走投无路,就接受了邀请,“带资入股”,带着队伍加入了李宗仁。



李、黄二人在玉林折腾了一年多后,地盘增加到了七个县,小有实力,在当时的广西已经算是一方诸侯了。

不过,黄绍竑野心比较大,他不满足当一个山大王。所以他就在1923年2月,向李宗仁提出分手,想带着队伍投奔粤军。并且,他在下山时还偷偷摸摸的顺走了李宗仁的两个营。

按常理来说,拖走部队,还挖墙角,这种事情常人绝对难以容忍。然而,李宗仁却大度地同一笑了之,不予追究。并且,李宗仁在事后还让人给黄绍竑带话,说大家还是朋友,如果你失败了,欢迎再回来。

李宗仁的大度让黄绍竑非常羞愧,也非常的感动。自此之后,黄绍竑逢人就说李宗仁是个宽厚大度的人。而黄绍竑对李宗仁的好评也传到了白崇禧耳中,让白崇禧也对李宗仁非常的敬佩。

不久后,白崇禧和黄绍竑会和,两人拿到了孙中山的委任书(李宗仁是草台班子,没有得到广东革命政府的正式委任),筹建了广西讨贼军,孙中山担任总指挥(遥领),白崇禧担任参谋长,正式开始向广西的旧桂系军阀发动革命战争。

讨贼军进入广西后,黄绍竑回到玉林会晤李宗仁,两人一拍即合,定下同盟关系。至此李宗仁也得到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委任,由草台班子晋升为了革命政府的正规军。

其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联合讨伐旧桂系,并最终战胜旧桂系,一统广西。


广西被李白黄三人统一广西后,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任领袖。黄绍竑自分家后就一直很敬重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自己不擅长当政治领袖,而且他在与李的交往中,也了解到了李宗仁确实是一个宽厚大方的人。

因此,白黄二人就心甘情愿的奉了李宗仁为领袖。并且三人还结为兄弟,拜了李宗仁为异姓大哥。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誓师北伐,广西也积极响应,李白黄三人以参加北伐、援助唐生智的名义,向湖南进军,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炮。

之后,新桂系在北伐战争中连战连胜,并在“宁汉合流”后,先逼蒋介石下野,挤走了蒋介石,后又打败了唐生智。

不仅控制了南京国民政府,还控制了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的军政实权。


不过,由于扩张的速度过快,而且内部利益分赃不均,伤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当蒋介石重新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宣布讨伐新桂系时,桂系军队一触即溃,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全面崩盘。

大崩盘后,桂系骨干力量退回广西,勉强保住了广西老巢。(中原大战后,连广西老巢也被蒋介石接管了半年时间)

在龟缩广西期间,黄绍竑曾劝白崇禧取代李宗仁,由他当老大。但白崇禧不同意,他认为李宗仁德高望重,没道理赶他下台。事后黄绍竑脱离桂系,而李宗仁得知白崇禧的表态后,对白崇禧十分感激,从此二人关系日深,数十年间一直是风雨同舟、相互体谅扶持,如情同手足一般。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随着侵华日军对上海展开了进攻,蒋介石陆续将一批老对手如冯玉祥、阎锡山、程潜等人纳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系统内。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在纳入之列。



李白二人收到蒋介石的征召后,遂即定下攻守同盟: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在前线操控部队;白崇禧出任副总参谋长,在中央为桂系谋福利。二人内外合作,不仅成功的打赢了台儿庄会战,并且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把桂系的势力安产进了安徽省,挤走了蒋介石的嫡系人马。(桂系军队控制安徽长达十年,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解放军南下才丢掉)

控制安徽后,李白又再度配合,他们一面抗战打日寇,一面围绕着安徽扩充地盘。至抗战结束前,将大半个湖南、湖北、广东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与蒋介石争夺中央权力的基础。

抗战结束后,慑于桂系的实力,蒋介石没少给桂系穿小鞋。李白二人手握重兵,却连番被老蒋修理,自然是更加的团结紧密,携手共抗老蒋。

1948年初,李宗仁决定竞选副总统,给桂系长长志气。白崇禧当时非常积极,就连早已脱离桂系的黄绍竑也是忙前忙后,为李宗仁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此时桂系的声势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不过仅仅半年后,随着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将国军精锐歼灭,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就急剧恶化了。

当时,李宗仁意识到解放军大兵压境,而老蒋又将精兵黄金统统运往台湾的情况下,他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力挽回大局。所以他希望通过与解放军的谈判的,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

但白崇禧不认可李宗仁的观点,他虽然很恨蒋介石,但他也恨共产党。所以对李宗仁提出的建议,他坚决反对。而他的决定也为后来桂系覆灭,两人决裂,埋下了伏笔。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李宗仁在离开南京之前,意识到大势已去,劝白早作打算,而白则指责李对革命悲观失望,意气消沉,公开对蒋抱怨“德公而今太软弱了”,正式开始跟李划清界限,准备和蒋合作合作。

白崇禧当时手上还有20多万精兵,蒋介石当时非常想拉拢他,所以当白崇禧倒向他后,他便投桃报李,许诺白崇禧若到台湾必将出任国防部长一职。

李宗仁听说此事后,极力劝说白崇禧不要相信蒋介石的鬼话。说“宁可下地狱,也决不能去台湾!“

然而,白崇禧就是不听,最终两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往来。


总结。

相比较而言,李宗仁政治才能高,白崇禧军事才能高,政治是军事的统帅,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清楚自己的不足处,所以他们也都愿意跟对方携手共进。至于说桂系的首领为什么一直都是李宗仁,这主要是因为李宗仁的资历略高,而他的才能也能很好的平衡桂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这是白崇禧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白崇禧也就一直都奉李宗仁为大哥了。

不过由于政见之分(李宗仁更现实,白崇禧偏理想,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白崇禧不适合当老大的原因),而且白崇禧早在抗战后期就控制了桂系的兵权。所以当两人的政见矛盾被摆上台面后,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Mer86


1938台儿庄战役期间,实际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军令部次长刘斐在视察前线后都留在了徐州,协助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所以台儿庄能够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个人的能力使然。决战前夕,常凯申的电报曾经特地提到,如果战役未竟全功,白刘二人也要处分。



(白崇禧)

武汉会战期间,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汉口治疗和休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白崇禧代理,迟滞日寇第二军沿大别山南麓进攻的“黄梅广济”战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挥的。所以深挖军史的话,无需过分高估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论起作战上的机谋诡变,李不如白。

新桂系军阀统一广西军政的战争中,白崇禧始终充当参谋长的角色,绝大部分战役谋划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杰”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李宗仁兵力最多股份最大(3000余人),黄绍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没有基本部队的,所贡献的只是谋略,所以三个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经固定下来了。



(李宗仁)

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宗仁任第七军军长,而白崇禧成为总司令部代理总参谋长,开始了与常凯申的初次合作,并在后者支持下逐渐掌握兵权。“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赣线攻入上海,1928年二次北伐时,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岛山海关一线,使桂系的势力达到顶峰:头枕两广、身卧华中、脚踏华北。

蒋桂战争爆发时(以桂军自武汉攻击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汉方面的电报后出逃的,从这一时期开始,桂系的兵权已经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我军四野全歼。比如1936年的“两广事变”,李宗仁本来是不看好陈济棠有能力反蒋成功的,也不想与之联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无它,桂军大小将领在军事上是服从白崇禧的。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两人之间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军,因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远不如李宗仁老道,常凯申多次试图拆散这个联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终可以与黄埔系周旋而不倒。1948年国民政府“行宪”,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

淮海战役期间,坐镇武汉的白崇禧拒不发兵相助,终于使黄埔系精锐大部覆灭,成功的迫使常凯申于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最高处”,这是两个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点。然而高潮过后就是落幕,因为李宗仁没有实力和能力站在那里,让权欲心很强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北伐时期白崇禧)

在常凯申的幕后遥控下,“代总统”李宗仁无钱无粮无权力,连给保密局下达释放张杨的命令都没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常凯申适时出手,在广州密会白崇禧,一边忽悠一边给军费,还许诺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李白联盟首次出现裂痕。

在北平和谈的条款抄送南京时,李宗仁曾经在战和之间彷徨,是白崇禧坚决不和的态度,最终让李宗仁没有签字:一方面,是李宗仁还秉承着与白崇禧共进退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着20几万桂军老本,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现金流”了,如果不合作公司就得破产。



到白崇禧追到重庆请求李宗仁“归政”于常凯申时,桂系李白已经事实上分道扬飚,说白了,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对蒋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国三个半军事家”那半个刘斐,在参加完北平和谈后,曾于1949年6月初冒险秘密飞抵广州,同李白彻夜长谈规劝他们起义,但终于未能奏效。刘斐最后进言忠告:“你们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再到湾湾去呀”!

李宗仁马上点头应允,白崇禧却是默不作声,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如此可见,政治眼光,高下立判。


度度狼gg


李宗仁、自崇禧是桂系军阀的首领,但在国民党内,无论从资历、能力、人品、威望、功绩等方面来衡量,李宗仁都要计高一筹,他理所当然成为桂系的一号人物。白崇禧对李宗仁也是敬佩有加,心服口服,他们俩个是一条滕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他俩是斗不过蒋介石的。

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开始,与蒋介石也是有合有分,在维护地主封建统治利益、抗击日寇、反对抵制共产党上,他们是一致的。但在内部政治斗争,军阀利益分割上,桂系是极力反蒋的,蒋介石对他俩及桂系也是恨之入骨。1927年,他俩逼蒋下野,达成了“宁汉合流”。1936年,他俩又联系广东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尤其是1949年,蒋介石被逼下野时,曾气愤地说:我下野,不是共产党逼的,而是本党内某个派系逼的。矛头直指的就是白崇禧、李宗仁。后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国共和谈,国民党拒绝在和谈文件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李宗仁仓皇逃到了美国。

李宗仁在逃住美国前,曾语重心常地告诚白崇禧:健生呀,你记住,就是下地狱,也不要去台湾。但白崇禧还是去了台湾。白崇禧是一个军事人才,号称”小诸葛“”白狐狸“和”当代张良”,但他不是政治家,缺乏对时局、对形势、对自身的正确判断,一失足到台湾,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从这一点上就明显看出,白崇禧在政治斗争中不如李宗仁。

李宗仁于 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欢迎,1969年1月30日,他在北京逝世,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zj史海拾贝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广西三杰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韧性,白崇禧足智多谋,黄绍宏杀伐果断精明能干。黄绍宏山穷水尽时投奔李宗仁,后为了更好的发展把队伍拉出去自立山头还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马。谁知李宗仁很有度量,还是和他继续合作。后面李白联合拿下南宁,白手下俞作柏建议黄绍宏和白崇禧趁吞并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严词拒绝。李宗仁这边手下也有同样建议,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国败于洪杨之内乱,如今我们成就远不及他们就内斗,还有什么前途,诸将如要这么做就先杀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黄绍宏听到后大为感动,从此对李宗仁心悦诚服。


淡定淡定axiba888


民国时期,可谓是军阀割据,北方各地军阀不说,地处中国西南的新桂系军阀同样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势力,可以说能够从头到尾都站在蒋介石的对立面的,也只有桂系军阀了。

而新桂系军阀的两位代表人物及统领,桂系“双杰”白崇禧和李宗仁,他俩之间的关系也时常被大家津津乐道。

就像题主所问,白崇禧和李宗仁比较到底怎么样?

这样说吧,白崇禧相当于是一位军事家谋略家,而李宗仁更像是一个政治家!

白崇禧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明显是高于李宗仁的,有着“小诸葛”的名声。白崇禧算得上是足智多谋,而且记忆力很惊人,能够根据战场的情况随机应变,时常令他的对手摸不着头脑,难以招架。

比如说发生在1927年的龙潭战役,当时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白崇禧身为桂军领导人之一,一进入山东境内的时候便开始和张宗昌、孙传芳的军阀兵戎相见。由于北伐军在东线战场的通讯被中断,使得白崇禧陷入了苦战的境地。但是白崇禧并没有慌乱,他一边指挥着军队,一边调兵遣将,命令卫立煌反攻龙潭,同时让刘峙回援与孙传芳的军队周旋,等待援兵。援兵一到,白崇禧立马在西线战场发力,切断了孙传芳军队的后援。孙传芳军队被压缩在了龙潭,即刻乱了阵脚,在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的三路大军反攻之下败得一塌糊涂:12万的军队战死6万,淹死了4万,还有2万被俘虏。此战中白崇禧功不可没,“小诸葛”的名声瞬间扬名天下。

论军事指挥能力,李宗仁稍逊白崇禧,但是论政治能力和大局观,白崇禧是比不过李宗仁的。虽然在很多时候,李宗仁都是靠着白崇禧的帮助才打赢了仗,但是在大局观上、周旋各方的势力中,白崇禧要比李宗仁差得多。

这真不是为了抬高李宗仁,就拿桂系三巨头解体这个事来说,白崇禧是打算将背叛桂系的黄绍竑解决掉的,但是李宗仁却极力阻止了白崇禧。后来的结果也是很明显,如果当时黄绍竑被杀掉,李、白二人就不会得到一个完整的桂系兵权了。还有的就是抗战胜利后,国内爆发了内战,李宗仁意识到国军被打败是迟早的事,于是辞掉了自己华北战区的职位,去竞选副总统。国军被我军打败之后,李宗仁的想法是去香港发展,而白崇禧却选择了与我军斗争到最后。从这一点来看,李、白两人的大局观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也许后面也是因为两人天赋的不同,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既然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天赋各有千秋,为何桂系之首一直都是李宗仁呢?

这还得从历史之中找原因:

一、基础不同

虽然新桂系军阀是以白崇禧、李宗仁两位统领为代表,但是李宗仁在广西更容易取得统治的基础。因为新桂系军阀可以说是李宗仁最先建立起来的。1921年7越,粤桂战争混乱之际,是李宗仁率领着两个营的2000余人避居在广西的六万大山之中,经过数年的发展最后打败了统治广西多年的旧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等人,统一了广西。

二、资历不同

在李宗仁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定桂军”的总指挥的时候,当时的白崇禧只是桂军的一个营长;而后到了1929年,李宗仁已经是司令,军衔为陆军一级上将的时候,白崇禧只是一个救国军的总指挥,军衔是二级上将。

三、再加上两人的天赋差别,李宗仁主政,白崇禧治军,所以相对而言李宗仁在桂系军阀中更加有威望和发言权,更受广西百姓的拥戴!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李、白虽各有才能,但是做他们这一行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能代表一切,想要在首领这个位置坐稳坐好,考的不仅仅是军事能力,更多的还是大局观和政治手腕能力。所以说,桂系军阀的“龙头”必然还是李宗仁!


白衣青象



李宗仁和白崇禧作为(新)桂系集团的一、二把手,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得桂系这个小团体的政治生命一直延续到了建国前夕,这在整个民国来说,除了山西的阎锡山集团之外,找不到第二家。


而“李白”之间分工明确,李宗仁负责政治、外交,白崇禧负责军事,他们通过自身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使得桂系的实力一度可以抗衡蒋介石集团。而他们也不像其他团体为了争权夺利,搞得两败俱伤,最后被蒋介石渔翁得利。



在桂系内部,李宗仁作为领袖实至名归,也得到了白崇禧的真心拥护。


李宗仁在早期广西的统一过程中,贡献最大,出来单干时间最早,这也是李宗仁被尊为老大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方面李宗仁的确超过白崇禧,例如政治眼光,在对待蒋介石这个对手时,李宗仁明白蒋介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败的,还必须联合其他地方实力派,这样才有把握。在和蒋介石长期对峙时,也没有必要总是硬碰硬,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广西实力有限。与其这样,还不如拥护蒋介石的统治,这样还能得到蒋介石的默认。



但白崇禧对待蒋介石就有点着急,白崇禧自诩军事指挥一流,当初在北伐时能取得两湖和京津唐地区的地盘,现在一样可以。而且白崇禧对当初的惨败耿耿于怀,始终觉得蒋介石出招不按常理,认为蒋介石是个小人。可是在和蒋介石的军事斗争中,桂系始终占不到便宜,使得白崇禧居然另眼看待蒋介石了,这也是白崇禧心里变化的过程,后来还去政府任职了。


除了政治眼光外,李宗仁的政治野心也是极其巨大的,这对于一个集团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政治野心,桂系的发展也最多就像山西的阎锡山,影响力最多也就在山西那一个省。



因为李宗仁,使得桂系的影响力遍及全国,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集团的第二大军事集团,也因为桂系的掣肘,使得蒋介石三次下野。1948年的“副总统大选”时,李宗仁也应试而上,成功当选了“副总统”,这就是李宗仁野心的体现。当然李宗仁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小团体在背后默默支持。


而白崇禧呢?不能说对政治不感兴趣,只能说对政治的灵敏度不够警觉,这也是蒋介石能成功拆开“李白”的原因。每当蒋介石予以白崇禧重任时,白崇禧就美滋滋的对李宗仁说,这是老蒋向我们低头的表现。殊不知,这正是老蒋的手段,想分而治之。论打仗,白崇禧还算是有话语权,可是在政治上的斗争,白崇禧完全跟不上国民党内部的斗争的步伐,更没有看清蒋介石的为人,导致了白崇禧晚年被禁锢在台湾。



李宗仁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德服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而不是像白崇禧那样盛气凌人,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且白崇禧气量狭小,睚眦必报。


当然在桂系内部,其实还有一个第三把手,他就是黄旭初。他对桂系的功劳不少于李宗仁和白崇禧,由于他坐镇广西大本营,广西被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蒋介石的势力一直都染指不了广西。

在黄旭初加盟之前,还有一个叫黄绍竑的,他本是桂系的二把手,排名在白崇禧之前,也是“李黄白”三人的精诚团结才统一了广西。可在后来与蒋介石发生的历次战争中都败北,使得黄绍竑心灰意冷,只身脱离了桂系,投靠了蒋介石集团去了。


(黄绍竑)


不过投靠蒋介石的黄绍竑,与“李白”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没有因为阵营的转换就变成敌手,反而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种“有容乃大”的心态或许就是桂系一直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对此,你觉得李宗仁为什么成为桂系的领袖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白崇禧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比过不过李宗仁。

白崇禧为人比较清高,和下属后辈的言谈举止都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手下和他不怎么接近,不过军阀年代,跟着谁打仗并不是为了亲近,而是为了前途和利益,所以他位高权重的时候,能为下属谋得实惠,他的高姿态并没什么问题,但在大厦将倾之际,就会众叛亲离,事实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的22万部队在广西被解放军击败,部下立即纷纷倒戈,让他伤心不已。

军事上他比李宗仁差得远,李宗仁曾经指挥台儿庄战役,一次打死日军11000多人,创了华北战场大规模歼敌的记录,而白崇禧在抗战时期亮点不多。

政治上,李宗仁多次和蒋介石博弈,最高任职代总统,老蒋对李宗仁都很无可奈何,感到李很难对付。

军事政治都不如李宗仁,为什么两个人还能并列?原因很简单,军阀割据的年代,江山变换,李宗仁也需要一个共同进退,能生死与共的盟友,团结在一起,一起打仗,一起趟过政治的湍流,所以,李宗仁有意拔高了白崇禧的地位,让白崇禧和自己并列,成为自己的一个帮手,这是在险恶环境下,互相依存的一个办法,李白二人患难与共,多次击败外敌,让桂系驰骋中国30年的时间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龙尘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么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无数,但是我认为,能达到“李白”二人政治军事成就高度的杂牌系军阀,还真的没有,当然这里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脑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领袖,一直扮演着桂系一号人物的角色,同时白崇禧则统兵,乃桂系军事领袖,正所谓军事服务于政治,当然白崇禧也得服务于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为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统领白崇禧,其实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善于打仗,所以在北伐时期,白崇禧就当过参谋总长,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更是长期处于国民党系统中央,指挥全体国军对日作战,最高位居国防部长。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职业军人,他有着带兵打仗的天赋,但是政治却不同于军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确实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军事,他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举办了伪国大,蒋某人的最大对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终在白崇禧等一众桂系人马的支持下,李宗仁当上了伪国民政府的副总统,后来老蒋下野,他更是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伪代总统。所以我认为,对于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里服气的,并且也愿意让李宗仁当桂系之首,自己充当二号人物。同时桂系军队之所以能从北伐生存到解放战争时期,并且不断壮大,就是凭借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适合担任桂系之首,因为白崇禧虽然精通于军事,但是他对于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最终逃跑到美国,他也让白崇禧和自己一块去美国,可是白崇禧最终去往了台湾,这也使得白崇禧最终死的不明不白,堪称扑朔迷离。因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台湾,老蒋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而白崇禧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上所述,李宗仁明显比白崇禧更适合当桂系领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史学家唐德刚曾经这么评价“李白”二人:“若论威镇三军之“主帅”的风范,则李宗仁还应居首位,非白参谋长所能企望也。”

白崇禧之所以被称为“小诸葛”,这便已经说明了他所擅长的是谋略,实际上,他在黄绍竑所部的时候也是担任的参谋的角色。

李宗仁之所长则在于统御全局,在于调和所有人在桂系中的位置,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邦和韩信,谁的军事才能高?

韩信说刘邦能带10万兵马已经很不错了,可轮到自己的时候却说多多益善,刘邦当场气得冷言冷语地对韩信说,你这么厉害,怎么是你给我打工,我当皇帝?

韩信怎么说?是,你军事水平确实不怎么样,也不怎么会带兵打战,可是你善于统帅军事才能高的、会带兵打战的将领呀!所以,我只能给你打工了。

白崇禧之于李宗仁,和韩信之于刘邦很像,白、韩两人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性格,所以很孤傲,也容易得罪人,这时候只有像李、刘这样的人才能容忍得了他们的脾气,才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过,白崇禧虽然被称为“小诸葛”,可实际上他所擅长的是军事谋略,而非政治谋略,政治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短板。

白崇禧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才能是在桂系混战时期,当时,陆荣廷正在打沈鸿英,同时陆荣廷又想驱使李宗仁去打黄绍竑。陆荣廷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一则是为了消耗李宗仁的实力,二则是为了防止自己打沈氏的时候被李宗仁倒戈一击。

李宗仁很犹豫,打还是不打?

黄绍竑也很纠结,他曾经投靠过李宗仁,又背叛了李宗仁,李宗仁如果打过来,自己打不打得过他?

这时候,黄绍竑的参谋,也就是白崇禧,他站了出来,给了黄三条路:要么你附和北洋军阀,要么支持湖南赵恒锡的联省自治,要么就投靠孙中山。

黄绍竑选择了孙中山,所以白崇禧再出一计,去找李宗仁合作,和孙中山的方向保持一致,打陆荣廷和沈鸿英!所以,最终白崇禧促成了李、黄的合作,一起打垮了陆荣廷和沈鸿英,成为了桂系军阀的头头。

白崇禧在打沈鸿英部的时候,打出了“小诸葛”的名头,他那一连串的军事战略战术看得李宗仁、黄绍竑两人是眼花缭乱,更是打得陆荣廷、沈鸿英两部找不着北。

所以,唐德刚才会说“论谋略,论险诈走偏锋,李不如白”。

可是,再看一看白崇禧在政治上的行为,便知道他的政治才能有多糟糕了。

“李白”二人一直针对蒋,一直想把蒋拉下马来,然后让桂系上位,让李宗仁取代蒋的地位,为此不惜逼迫蒋辞职。

1927年,“李白”二人首次联合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和何应钦等人“逼宫”,致使蒋不得不辞职下野。1948年,眼看我军已占上风,“李白”二人再一次趁机对蒋“逼宫”,蒋又一次闹了个尴尬,不论蒋是不是“以退为进”,主动和被动总是不同的,这点脸皮蒋哪能不要?

这也就是说“李白”和蒋虽然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可暗地里却斗得不可开交,这个结基本上已经解不开了。

然而,当蒋用一个“行政院长”忽悠白去台湾的时候,白还是去了,并且充当了蒋对付李的棋子,白以为这样就能够得到蒋的信任和重用,可蒋重用他了吗?显然没有,蒋对他不仅没有半点信任和重用可言,更是特意安排了特务时时刻刻地盯着白的一举一动,最后白也落了个凄惨结局。

从这一点去看,白崇禧的政治头脑确实谈不上多聪明。

此外,白崇禧也不擅长用人之道。

白崇禧一直将桂系视为一个“团体”,即便后来黄绍竑脱离了桂系,他也仍然在和黄绍竑强调不能损害团体的利益,可是,如此小的政治格局真的能让桂系取代蒋吗?显然不能。

他的这个政治格局实际上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用人,对于用人,他太过于拘泥于桂系了,在桂系之内,他又进行分割,不是说你是桂系的,你有才能,他就一定会用你,你得是他的心腹,是他的亲信,是他恰好欣赏你而你又能完全服从他的人。

李宗仁因为信任白崇禧,准确地说是相信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所以军队方面的权力多数给了白崇禧,也包括了军官的提拔和任用。

可是白崇禧呢?他首先提拔的是自己的心腹,不然的话,即便你能力再好,只要你不是他的心腹,又不听话的话,他都不会重用你。

李宗仁则恰恰相反,唐德刚说“然御百万之众,进退有度,师克在和,将士归心,则白不如李”,这一点说得也很对。

玩军事,李宗仁确实不如白崇禧。

可是玩政治,几个白崇禧也不如一个李宗仁。

李宗仁之所以在1948年仍然执意逼蒋辞职,不是他看不清形势,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将形势看得太透了,他才会这么做,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执念——坐一坐第一把手的位置。

所以,等他坐过了之后,过了一把“代总统”的瘾之后,直接飞去美国了,因为他已经看清了局势,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他和蒋,输给了我党。

他,又输给了蒋。

所以,他真要和白崇禧一样留下来的话,恐怕到时候再想去美国都去不了了,去了台湾能有好下场?

此外,李宗仁较之白崇禧,也更有容人之量,一个领导人要是没有容人之量,谁会给他卖命?白如此耿直、孤傲的性格之所以仍然能够在桂系占据如此高位,便是因为李对他很宽容,甚至能够容忍他偶尔的僭越之举。

李能容人,也会用人。

所以,李宗仁能当桂系一把手,白崇禧则只能当二把手。


吾与吾国


白崇禧,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生,不久就担任了广西陆军第一师营长的职务,经过朱培德引见在石龙车站大元帅专车上见到孙中山,出任广西讨贼军总参谋长,总指挥是第八旅旅长黄绍竑。

此后,白崇禧就和李宗仁合作,成功的打败了旧桂系,北伐战争时期,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任命的第7军军长,白崇禧则成为第7军参谋长,不就就兼总司令部代理参谋总长,两人都成了北伐名将,桂系人马在北伐中不断扩大,其势力达到巅峰状态。

白健生,可谓足智多谋,军事才华出众,台儿庄战役名义上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一级上将指挥,但在幕后出谋划策的却是国军参谋副总长二级上将白崇禧,因此,在国军内部都将其比作是当代的诸葛亮,可见白崇禧有多么的厉害。

尽管白崇禧打仗确实有一套,就是这样厉害的一个人物,新桂系还是以李宗仁为首,白崇禧是甘愿屈居于李宗仁之下,盖因白崇禧是职业军人,政治上距离李宗仁差很远,李的军事和政治素养比较全面,且内心待人更为宽厚,包括黄绍竑对李宗仁都心悦诚服。

李宗仁,也绝非等闲之辈,一个可以和常凯申争权夺位的人,肯定手段非常高强,李也是带兵打仗上来的,随军队一起成长,靠自身解决各种难题,因此,桂系中的官兵都非常尊敬李宗仁。

在北伐前,李宗仁致力两广统一,奠定了北伐的基础,并促成了北伐,且担任了北伐军8个军中的主力第7军军长,与党代表黄绍竑精诚合作,率部所向披靡,成了北伐中的铁军。

白崇禧,虽然也是桂系的首领,可是其权力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白崇禧手中的兵权是别人授予,导致其在桂系中的影响力自始至终没有李宗仁大。

李宗任是桂系中最先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曾经和部队中的将士一起出生入死,这种过命的交情,白崇禧仅靠手段是弥补不了的。

新桂系,之所以没有以白崇禧为首,主要就是因为白崇禧没有自己的嫡系,手中的兵权都是别人给的,而李宗仁却是跟着桂系成长起来的人,新桂系以李宗仁为首,也是当仁不让的,换成白崇禧或是黄绍竑,都镇不住其部下。

此外,论岁数,当初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结为异性兄弟时,李宗仁就是老大,白崇禧虽然只是比李宗仁小了两岁,但是两人之间的资历差得可不止两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时,北洋政府就任命李宗仁为“定桂军”的总指挥;当时的白崇禧仅仅是桂军中的营长,后来才成为了讨贼军的参谋长;在军队中,非常看重资历,因此,仅从资历方面考察,李宗仁也是新桂系的老大。

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军衔而言,也是李宗仁比白崇禧高,因此,仅从军衔上来看,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就分出来了;1935年3月国府整改军衔以后,李宗仁被授予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则被授予国军陆军二级上将,直到1945年10月3日,国民政府令“陆军二级上将白崇禧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