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販賣焦慮麼?

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販賣焦慮麼?


天奇創投基金是一家關注科技技術應用的風險投資基金。兩個要素:技術,以及,應用。暫時無法想出應用場景的技術,我們可能會觀望。

對於技術轉化到應用這個問題上,我們內部有三種看法。這種技術會帶來:

1、優化既有的市場,也就是市場上的需求者本身沒有太大變化,但效率提高了,體驗更好了。

2、重新定義市場,新技術的引入,使得市場上的需求者和需求量被擴大了。

3、創造市場。這個市場本身是不存在的,新技術引入後,硬生生地創造出一個市場,也就是創造出一群新的需求者。

從投資角度來說,這三種可能性沒有高下之分,優化市場未必比創造市場回報低。

比如醫療行業的新技術引入,很多不是重新定義市場,也不是創造市場,而是提高效率改善體驗。當然,也有不少屬於重新定義或創造。

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審視知識付費這件事,可能會有一些心得。

電子書其實是一種“優化市場”的打法。

比如說你出門在外,不用很費勁地扛著幾本書。家中也可能會減少書架。電子書的劃重點事後是很容易找到的。在電子書中尋找特定的段落輕而易舉。等等。

這都是優化閱讀者的體驗。

但電子書對於擴大客群的幫助是很有限的。可以這麼說,對讀書興趣不大的人,不一定會因為有電子書就變成對讀書有興趣的人了。

不過,網絡文學是一種重新定義市場。網絡文學這種平臺極大地降低了內容生產的供給,使得這類讀物的供給大幅地海量地增加。這種巨大的量變,引發了質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文學消費客群,甚至蔓延出包括IP開發在內的巨大的衍生市場。

電子書對網絡文學還是一種優化:過去很多人看網絡文學是打開瀏覽器趴在電腦上看的。

知識付費,則是一種對出版市場的重新定義。

很多人對知識付費有很大的誤解,以為就是割韭菜薅羊毛。

羅輯思維最近申報科創板,我看過好幾篇對他們家的批評文章。說來說去,無非就是羅振宇特別不像一個知識分子,倒十足像個商人。

這裡有著多麼深層次的那種“士農工商”商居末流的老掉牙的歧視。也隱隱透出那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個鑽錢眼裡的憑什麼和知識搭邊的莫名優越感。

羅振宇關於暴風妖股不要妖股的預言是真打了臉,但因果而言,這種打臉,和知識付費又有多大關係呢?

十分之莫名其妙。

這是我在豆瓣、得到、喜馬拉雅上的訂閱——我個人喜馬拉雅用的很少,訂閱的也是免費欄目。前兩者都是真金白銀掏將出去的。我訂的這些東西,從來不覺得是什麼割韭菜薅羊毛。

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販賣焦慮麼?

這些欄目,是不是非常像“一本書”?(喜馬拉雅的那本社會心理學其實就是一本書的語音版,當然版權上是否授權我沒深究)

從知識付費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其實就是對出版行業的重新定義。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說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是一句特別可笑的話。

2017年,根據當時的新聞出版總署的數字是:一年出了新版圖書255106種。這裡說的不是印量,一種圖書暢銷起來十萬幾十萬乃至百萬印量也是可能的。

這麼龐大的量,自然泥沙俱下。你要說50%的出版物其實是垃圾,我也不想爭辯。

知識付費的道理是一樣的。每年那麼多收費欄目推出,魚龍混雜實屬正常。有些付費欄目壓根賣不出去,但對照一下出版市場,完全不用瞠目結舌:

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販賣焦慮麼?

如果知識付費就是割韭菜薅羊毛,售賣焦慮,那麼,圖書出版市場是個啥子?

更何況,汝之砒霜,彼之黃金。一個作品到底有多垃圾或有多牛逼這事也蠻難講。

我一向這麼認為,

一本書,如果有50%以上對你來說看得津津有味或有共鳴啟發,那就是很好的書了。如果只有30%,那就是湊合,只有10%,雖然不值得買,但也可以考慮借來翻翻了。反過來,如果有70%,那就是經典——特指對你而言。如果有90%,呵呵,不好意思,閣下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知識付費欄目的道理是一樣的。吳軍有些觀點我是不大同意的(比如基因論失之草率),劉潤也有幾篇文章我不怎麼看得上,但這不妨礙我花點錢聽聽他們怎麼看問題的。

豆瓣時間是非常小眾的一個知識付費平臺,而且推廣很不夠,我估計快要做不下去了(笑)。得到走的是精品路線,所以能上得到開專欄的,一般主理者出書是沒什麼難度的。喜馬拉雅則相對大眾化很多,能提升供給——這話的意思就是原來的出版市場,這些主理者想出書還有蠻高的門檻要跨。

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們引入了音頻技術。

這極大地擴張了消費客群。這些消費客群,通常有著長達一個小時以上的通勤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音頻技術與場景是非常貼合的。我自己就喜歡開車時候聽上一聽。

很多人一本書是看不下來的,但一個欄目每天這麼聽聽,也就聽了下來。我以前有個朋友是靠聽才把一本《失控》給啃下來的。

今天的語音技術仿真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比如微信讀書的男聲就很像那麼回事。但知識付費的音頻因為是主理者自己在製作,聆聽到的是真實的就是主理者自己的聲音——抑揚頓挫完全是跟著ta的內容走的,體驗上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這麼說,相較於出版業,知識付費在原來不適合的時間點(通勤)針對原來不適合的人群(本身就不愛看書,或無法堅持看書)進行了擴張。

這就是重新定義市場,重新定義了客群,重新定義了場景。

出版業的圖書,也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有的書艱深難讀,有的書是如廁良品。

我倒是以為豆瓣時間的毛病很有可能是它過於學術化。用聽的方式去消化這些東西會有一定的問題。而得到的東西,則是和如廁良品相當,更適合用來聽(當年吳軍的浪潮之巔,有一段一直陪伴我的馬桶時間)。

世人一說到“知識”就立刻崇敬得不得了,純屬刻板印象。

這顯然也是知識:

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薅羊毛販賣焦慮麼?

掏點錢買本《很冷很冷的冷門知識》大眾會覺得再正常不過,但讓你付費聽一個叫《很冷很冷的冷門知識》的欄目,你或可掂量掂量自己幹不幹。

所以,我說句實在話,別以為“開卷有益”的那個圖書,有多高大上。

最後說一下這條賽道的前景。

我個人略悲觀一些。總的說來,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口紅效應、娛樂經濟會抬頭。讀書充電長知識這種事,就麻煩一些。

畢竟生活已經蠻苦了,還折磨自己,有點不大值當是吧?

但有件事我想告訴各位,音頻技術、語音技術,是極有前景的。

如同桌面互聯網用鍵鼠操控,移動互聯網用觸屏操控,物聯網的操控,將和聲音有莫大關聯。

—— 首發 扯氮集 ——

作者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小時學渣出身,現下一身暗黑金屬風,儒雅二字與我無關。故告評論留言區引戰者:爾要戰,便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