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南京涉農八區將全面推廣“路長制”

隨著農村公路建設的迅速發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滯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讓農路一直美下去?記者瞭解到,今年我市創新農村公路日常管理和養護思路,全市涉農各區部分街鎮試行“路長制”管養辦法,並結合APP快速上報巡查情況,保證了農路問題可以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這樣的創新舉措也將於明年在涉農八區全面推廣。

今年3月,南京溧水區護路員曹玉霖在巡查中發現,在無想景觀大道與竹海大道交叉口處,因山洪暴發導致涵洞受損,出現重大安全隱患,他立刻拿出手機打開APP,把受損路段拍照上傳,區交通運輸局隨即安排技術人員現場勘察,進行臨時加固和交通管制,並下單給維修單位進行維修,在較短時間內徹底消除了安全隱患。

溧水區交通運輸局工程科工作人員翁盼介紹,這是該區實行護路員制度以來,排除的一個較重大的公路安全隱患。而所謂的護路員制度,就是將農村公路指定人員進行巡查維護的制度。

“鄉村道路以前都是由村裡管理,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後大多變成了瀝青路,一些超限超載的大車多了起來,容易出現破損。為了確保‘有路必養,養必到位’,區裡建立了‘大建設’‘大路政’‘大養護’的管理機制,明確鄉村道路以街鎮為主體、交運局主管的管養責任體系。為了彌補路政月查、管養周查的頻次不足,我們在晶橋鎮遴選了14人,每人負責10—15公里的道路,每週至少巡查3次,配合交警、路政人員進行道路巡查、矛盾協調。”翁盼說。

據介紹,這些護路員工作的利器就是“溧水交通運輸行業治理”APP,一旦在巡查中發現問題,護路員只要打開APP,將路面情況拍照上傳,並進行相關描述,後臺就可以接收到相關信息,並在第一時間安排維修單位進行維修。同時,為了保證護路員上路巡查的頻次,APP還設置了打卡制度,護路員每次上路巡查的路線都能一目瞭然。

“以前一起瀝青道路的維修,至少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現在只要接到通知,一週以內就能修完,設備、材料都是現成的,到今年底,溧水將把護路員制度推廣到全區。”翁盼說。

交通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9072公里,基本實現了市至區高速公路通達,區與區一級公路連通,區至街鎮二級公路通達,街鎮至街鎮三級公路連通,街鎮至村社四級公路覆蓋的格局。為了提升農村公路的養護水平,我市不斷創新養護方式。

“溧水區推行的護路員制度,以及利用APP進行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是我市農村公路日常管理和養護舉措的一大創新。實際上,護路員對農路實施一路一專管,相當於是路長。我市計劃於2020年在涉農八區全面推廣這樣的‘路長制’。”市農路辦相關負責人說,此外,我市還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新技術,從建養計劃、養護巡查、應急處置、路政管理等多項內容出發,開發了南京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信息平臺,目前已正式啟用,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創新社會公眾參與方式,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監督和養護信息公開。

另據介紹,市農路辦今明兩年將開展農村公路路面整體性能快速檢測與高質量養護管理評價體系研究,不斷提高農村公路發展質量、管養水平。(錢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