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說到京西古村便不得不提這爨底下村,這座靜靜隱藏於京西深山峽谷中的“古村文化明珠”,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貴价值。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歷史悠久的爨底下

爨底下村又被稱為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在明代時,由於村子位於“爨裡安口”(當地人稱爨頭)的下方而得名。“爨”讀cuàn,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旺,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諧音(寒)則為冷意,而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又可以互補,由此足以見其村名的用心良苦。

相傳他們的祖先是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村址原來是在村西北老墳處的位置,後來因為山洪暴發,整個村莊被淹沒,僅有一對青年男女由於外出而倖免於難。為了延續韓家後代,二人以推磨為媒而成婚,並在如今的村址上建了新村,婚後他們生了韓福金、韓福銀、韓福蒼三個兒子。而三個兒子又分為東門、中門、西門三門。始以“福”字為第一輩序排20輩:福景自守玉、有明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至今他們已發展到了第17輩,“茂”字輩。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古村風景美如畫

依山勢而建的爨底下村,到處是古樸的民居,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青石、紫石、灰石鋪成的街道,還有延續500多年的民風民俗……走進爨底下村,就彷彿置身於一幅完整的“清代民居圖”中。這裡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高低自然,中間高20米的山石護坡又將村子分為上下兩層,遠遠望去好似一片平房環繞著一座石牆山堡。沿著錯落有致的青石板路往上行走,時不時地總會有驚喜撲面而來。

如今的爨底下村仍然保存著70多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整個村莊也是較完整的一片古代建築群。著名專家羅哲文先生就曾稱讚:“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顆中國古典建築的明珠,它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也屬於珍貴之列,公之於世,功莫大焉。”

村中的民居主要是以清代的四合院為主,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廂房圍合而成,在部分規模較大的四合院中還設有耳房、罩房。這裡的四合院主要有山地式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幾種類型。遠看,上下兩層的村莊看似古堡又似山城,它們高低錯落,佈局合理,結構嚴謹,建築藝術高超,頗具特色,因此也被稱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匠心獨具古村落

漫步村莊,映入眼簾的到處是古香古色的青磚灰瓦和玉階雕樑。四合院中,設計獨具匠心,據說每家四合院的正房多大、廂房多大、門樓朝哪邊開以及中軸線在哪兒,全都依據風水學,並和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建築思想一樣。但這裡的四合院和老北京城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它們的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以便減少佔地面積;在二進院中,在內宅和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這樣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的東南角,雨水則從大門左邊地洞排出。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廂房為三梁六柱。牆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條磚牆裙。每間屋的門和窗欞有工字錦、燈籠錦、大方格、龜背錦、滿天星、一馬三箭、斜插欞字等不同的風格。房屋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兩側牆腿設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紋或花卉等,繁多卻不雷同。

爨底下村藏於京西深山峽谷中,周圍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悅耳的鳥鳴常打破山村的寂靜,使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爨底下村過去是北京通往山西和口外的要道,這裡北靠龍頭浸水,面對金蟾望月和威虎鎮山,還有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一線天、花仙池、老龍頭、老龍窩、神駒蹄窩、牛頭山、抗日小學遺址、九柏九石陣、京西古道遺址等景觀。如今,踱步於小巷之間,仍可以看到牆上保留的明清時的治家格言、照壁題字,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標語,這裡就猶如一座歷史的長廊,常引人無限遐想。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原汁原味的文化也使爨底下村在2003年成為北京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今天的爨底下還是京郊攝影採風的熱門去處,如果您是一位攝影愛好者,這裡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好地方。而在整座村中,金蟾山絕對是俯瞰整個村莊的絕佳位置,步行至山頂,登高遠望,爨底下村被群山包圍在峽谷之中,看上去像是依山而建造的城堡;民居層層升高,錯落有致。在這裡還可以記錄下整個古村的“曲線身材”,在東面還可以拍出山川的層巒疊嶂。彎彎曲曲的小徑,山路雖難行,但為了美景也是樂在其中。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