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台湾往事:从收复宝岛的郑成功到抗日的台湾志士


由于两岸长时间的隔离,台湾过去之种种对于大陆人而言,难免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图为日据时代,台湾抗日志士临行前合掌祈祷。

郑和下西洋后,明代对海权不甚重视,认为“澎湖岛民叛服难信……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之”。这决定了台湾继续被丢弃在外,成为东南沿海不循天朝纲纪的流民的聚集地。颜思齐,福建漳州海澄人,被视为开发台湾的第一个中国人。郑芝龙,福建南安人,随着同乡到日本找机会投效颜思齐,娶日本妻子,生下郑成功。图为1662年,荷兰人与郑成功相互争夺热兰遮堡和台湾全岛。

1661年,郑成功率两万五千精兵,先入驻澎湖,再全速驶向荷兰人所据的台南鹿耳门。1662年12月24日,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东都”,将原荷兰人的热兰遮城改为安平镇,普罗民遮城为承天府,设二县,并且在澎湖设安抚司,正式将台湾和澎湖当成反清复明的基地。图为郑成功击败据台的荷兰人,可见17世纪明郑的海上实力相当雄厚,在组织和装备方面,尤胜于当时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势力。


虽然郑成功以千古含怨之情告别人世,但他驱逐荷兰人,在台湾建立中国人政权之举,已使自己成为民族英雄。康熙取得台湾后,下诏追念郑成功父子之忠烈,谕“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到了同治年间,清廷又下诏追谥郑成功为“忠节”,建延平郡王祠。钦差大臣沈葆桢撰对联:闻千古得来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图为沈葆桢像。

中法战争之后,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到。1885年,台湾建省,不再隶属福建,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在台湾指挥抗法战争的刘铭传,不仅深获人心,也擅于运用地方巨富商贾,开拓资源,筹措建设经费。他在台湾大力推动现代化事业,主要包括兴建铁路,发展军需工业,训练新式军队,清理田赋,购买轮船,架设电报,包括铺设由安平经澎湖抵厦门的海底电缆。图为刘铭传像。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海陆两军皆败,日军逼向北京,同时又派兵占领澎湖,要求清廷割让台湾。来年,清廷为保京师终于割掉了台湾,留下中国人百年之痛。图为日据时代,台南赤嵌楼,由郑成功时代将荷兰人的普罗民遮城改建而成。


台湾从此进入了半世纪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的统治目标和逻辑是清楚明确的,就是把台湾建设成大日本帝国的南进基地。为此,日本一方面采取了严厉的手段,血腥镇压反抗者;另一方面又加快台湾的现代化建设,将日本本身现代化的软硬件完整地移植到台湾,修桥造路,盖工厂,办学校、医院、邮局等等。图为 日据时代,台南安平古堡,由郑成功时代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改建而成。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同时对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发动攻击,台湾即扮演极重要的前进基地,尤其对菲律宾美军的攻击,台湾的位置更是关键。尽管如此,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建设仍然有所顾忌,尤其对台民不信任。真正的高级技术,日本人不敢放在台湾,同时也全盘控制台湾对外的贸易管道。图为日据时代,排湾族战士在排演传统的出征仪式。

二战期间,日本不敢让台湾人拿枪,只敢让他们当军夫,搬运武器弹药,同时还要别上“汉民族”标识。简言之,尽管日本大力在台湾发展殖民建设,表面上迅速为台湾带来现代化的面貌;另一方面日本也限制了台湾人的发展,让台湾人永远低于日本人一等。图为日据时代,日本殖民当局拆掉台北城墙,改建成大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