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歷史上的末代帝王,除了亡國亡家之外,多是一些驕奢淫逸之流。一如夏桀,周幽王,為了寵幸女子妲己、褒姒,不惜犧牲家國利益,誅戮忠臣良將,以致於國家動亂,民不聊生,最終也導致王朝更替,國破家亡。但是卻有這樣一個亡國之君,末代帝王,人們多是惋惜的態度,而非批判鄙視,這又是為何呢?

1627年,明朝末年,這一年明熹宗天啟皇帝,因為貪玩落入最終不治而終,年23歲而崩。沒有子嗣之下,他的弟弟18歲的朱由檢“趕鴨子上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而在上任伊始,當時的大明王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危如累卵。朝堂之上,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專權,東林黨人被壓迫殘害;而在中原大地內部,一場場的氣候災害接踵而至,先是北方大旱,山東、陝西等地蝗災,江左水災;在遼東地區,努爾哈赤病死之後,皇太極繼位,滿洲八旗鐵騎虎視環伺,西南地區的叛亂也一直尚未平定。

一個爛攤子,擺在這樣一位年輕的帝王案牘之上。那麼他又是如何理政呢?

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他雖然沒有接受過帝王之術,但是想必勤能補拙也是他深信的至理名言。上任伊始,雖然天啟帝在臨終之前曾經囑託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是他也一樣有著種種不法之舉,上任伊始他便先是優待魏忠賢與客氏,而後麻痺魏忠賢,大肆嘉獎,然後待時機一到,果斷將其貶黜鳳陽,而後隨即對閹黨大家貶謫,將大權收歸己手,然後啟用天啟帝時期被罷黜的官員,又任用袁崇煥經略遼東,似乎大明王朝的國祚尚能飯!

但是也就在朝堂下, 乾旱、瘟疫導致的流民遍野,易子相食,在小冰河時期的殘酷氣候之下越演越烈,而財政枯竭之下滿洲鐵騎亦是越戰越勇。崇禎帝於是不能開源,只得節流,裁撤驛站之後,李自成下崗了。

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而愈演愈烈的流民朝,終於李自成揭竿而起,張獻忠也起事。於是在洪承疇、左良玉等人攻伐,遼東之地則有袁崇煥督師,但是接下來袁崇煥則斬殺了毛文龍,更甚者是袁崇煥將糧食出售給了與滿清相近的蒙古人,在度過了1628年的大災之後皇太極在雙方相互交戰之下,終於瞅準機會,1630年率十萬大軍入寇北京。

於法度而言,身為督師的袁崇煥有必死之由,而在擊退皇太極之後,與其和談消息洩露也讓崇禎帝只得將尚書殺害。但是內部的局勢更加糜爛,當張獻忠在四川建立政權,李自成勢力已成,外部皇太極、多爾袞屢次入寇山東等地,事實上集聚了幾百年的社會矛盾已經幾無挽回之力。

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此時的崇禎帝,依舊勤於政務,早晚不缺,對於宮中用度更是一減再減,但是當個人命運與歷史前行趨勢相悖,實則更像是螳臂當車。而為了能夠穩定民心,他更是先後數次下罪己詔,希冀能夠挽回局勢,但是大勢已去。

當明太祖朱元璋以分封制為宗室設下 “良策”,大明晚期的幾十萬宗室;財政枯竭;農民起義不斷,土地兼併尤甚;外部又有多爾袞強敵環伺,事實上崇禎帝已然盡力。最終崇禎十六年一場席捲京津的瘟疫爆發,所亡者無算。“昨年(崇禎十六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這一個末代帝王,亡國亡家,為何人們多是惋惜而少有鄙視

而當面對城破之時,他還拒絕李自成的談判,最後選擇自縊而亡。一句“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一位勤勉之君面對末世王朝無能為力,大廈之傾,絕非一朝一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