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比教育更重要?答案很現實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萊·霍爾說:“一兩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這個說法你同意麼?

我愛人以前就非常堅持這個說法,他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什麼樣的人生出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怎麼教育都沒用。身為教師的我當然不同意上面這種“遺傳決定論”的觀點。為此,我還和他辯論了很久,無果。

遺傳比教育更重要?答案很現實

後來,身邊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教育比遺傳更重要。

鄰居家有個孩子叫亮亮,5歲前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那時候亮亮見了長輩從來都不稱呼,大人教訓了他,他還會用腳去踢人,要麼就大喊大叫不聽勸。我愛人就說:“你看這孩子,長大以後肯定不會有什麼出息。”我說:“你怎麼知道這孩子長大以後沒出息?他現在還這麼小。”“從小能看到老。”我愛人一臉肯定,我無法苟同,說:“他現在是被爺爺奶奶慣的,如果以後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並且得到良好的教育,他會改變的。”

後來,亮亮要上學了,真的回到了爸爸媽媽那兒生活,只是寒暑假來爺爺奶奶家玩幾天。有一次,我們在餐館吃飯,剛好看見亮亮和爺爺奶奶也在一起吃飯,這孩子見到我們很有禮貌地打招呼,然後給爺爺奶奶端茶倒水,拿筷子。吃飯的時候還知道給老人夾菜。我用眼神向我愛人示意,然後臉上露出勝利的笑容。

遺傳比教育更重要?答案很現實

通過這個實例,我愛人動搖了他的觀點,後面恰巧又有一個相反的例子發生:本來天資聰敏討人喜歡的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變得越來越嬌縱跋扈,越來越不討人喜歡。這個孩子的發展變化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後天的教育比先天的遺傳更重要”。

現在,我愛人徹底改變了原先的看法,認為教育的作用和魅力是遺傳不能比擬的。當然這裡的教育指的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多方教育。

遺傳比教育更重要?答案很現實

遺傳素質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這我們不能忽視。比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遺傳素質的影響。由於遺傳素質上的差異,有的人易於發展成一個善於思辨的科學家,有的人易於發展成一個有才能的音樂家,有的人易於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體育運動員。這些遺傳素質的差異,通常不是靠簡單的後天努力可以彌補的。

但是,人的遺傳素質大部分處於常態。對於遺傳素質處於常態的人來說,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便不起決定性作用。前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指出,至學齡中期,遺傳對人的複雜的生理活動方式已幾乎沒有影響。

遺傳比教育更重要?答案很現實

一般來說,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在時空上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個基本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城市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在校活動時間一般在6小時左右,在社會上每天至少活動3-4小時,其餘時間在家裡。

因此,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個方面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才能實現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失控,都會導致教育的整體性遭到破壞。例如,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接受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團結同學等思想教育,回到家裡,很容易被家長几句“少管閒事、別人欺負你一定打回來”等衝得一乾二淨。

由此可見,父母的家庭教育起決定性的作用,父母要和學校的老師積極配合,讓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受到方向一致的教育,然後關注孩子在社會活動中所受的影響,只要把這三個方面協調起來,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對孩子的發展肯定會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與家庭教育、環境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遺傳還會顯得那麼重要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