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諸侯都瞧不上秦人?

盛世九道

歷史問題幾乎沒有準確答案,畢竟時間太過久遠。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有個人觀點的,歡迎討論。

首先是秦國的建國。

老秦人的祖先是周天子的放馬人,也就是弼馬溫。出身低微,而周超又是個禮治時代。看人不看能力而是看出身。周朝的老牌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和周天子有親屬關係的,屬於皇親國戚身份尊貴。這些出身高貴的皇親國戚哪能看的起放馬的秦人。即使後來秦人出兵護送動遷的周天子允許建國,在老牌諸侯國看來秦人還是那個放馬的馬伕。

第二是文化。

周朝時期看一個國家是不是文明國家不是看民族而是看文化,當時被中原各國瞧不上不光有秦國,還有地處南方的楚國。秦國和楚國都是邊緣國家,受中原文明影響較小。楚國以奪地滅國為信條,而秦國又在西北和各遊牧部族打的昏天黑地異常慘烈。這又於中原國家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大相徑庭,所以就被中原視為蠻夷,戰國後期秦國被各國視為虎狼之國也不是什麼褒義詞,虎狼之國說白了就是禽獸之國。

第三就是人的原因了。

眾所周知秦國在春秋末期出了個了不起的國君——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打敗了強大的晉國、稱霸了西戎,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中原各國對秦國也開始正視起來。可是,秦國成也穆公敗也穆公。英明一世的秦穆公在臨死的時候卻犯了糊塗,他把輔佐他的那些賢臣猛將都拉去陪葬了。

陪葬的習俗在天下各國都有,但陪葬的人員大多為奴隸。秦穆公拿賢臣猛將陪葬被中原各國視為徹頭徹尾的野蠻行徑,而秦國也再一次的被視為蠻夷之地。

其實秦國被視為蠻夷戎狄不光是秦穆公的原因,秦國的百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秦國為了保持百姓的勇武,對百姓實施了極為寬鬆的管理模式,百姓私鬥成風,而秦人又講究個血債血償,以致到後來每個村都結了仇,仇人又不能相互同婚,這直接導致了秦國的姑娘不能嫁到外村去,而本村又都是親戚。這在現在看來都是不折不扣的亂倫,就更別說當時那樣禮治社會下的觀念了。

時間進入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穆公的負面影響依然沒有完全消退,再加上四代亂政,秦國在中原人眼中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蠻族了。好傢伙,別的國家亂政不是沒有,可人家一般都是一代,連續兩代的都少,秦國一下給來了個四代。到了秦獻公即位時秦國的財富土地已經空前流失國力幾乎跌到了低谷,秦獻公的幾十戰爭努力不僅沒有奪回失去的土地,常年的戰爭直接把秦國這個破罐子打成了花灑。

秦獻公之後的秦孝公即位時秦國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國力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冰點。秦孝公想要變法圖強也因為秦穆公的負面效應而招不到人才,誰知道秦孝公會不會像秦穆公那樣吧賢臣猛將拉去陪葬呢!直到商鞅的到來才有所好轉,但眾多士子還是在觀望,觀望商鞅會不會被拉去陪葬。最後商鞅沒有被拉去陪葬秦國才開始又一次的被中原人正視了起來,之後的張儀公孫衍等能人異士才會進入秦國,秦國也就是在秦惠文王后期才真正的再一次被中原各國認可。

從崛起於西北高原到一統天下,秦國在這場充滿荊棘的道路上足足走了五百五十二年。從被天下人鄙夷到俯首稱臣,秦人在這條路上嚐遍了辛酸苦辣。然而,光芒散盡,留給我們這些後人的卻是無數的謎團。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前來討論。記得不要抬槓呦😜


約瑟夫費迪南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出自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的《國風·秦風·無衣》,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這裡的君王指的就是周天子,相對於其他諸侯國的勾心鬥角,秦人應該是最忠誠的,從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對於周天子的尊敬。

秦人一向以大局為出發,敬天子、尊周禮。但是一但有外敵入侵,必將奮起而爭。久而久之,各路諸侯在吃虧之後,便稱秦人為“虎狼之秦”,再加上以訛傳訛,與其說是看不起,倒不如說是害怕。

《大秦帝國》大家都看過吧,這裡有著名的一首歌詞,充分的顯示了秦人的英勇與頑強。

但就是這樣一支虎狼之秦,在諸侯們的圍攻之下,臥薪嚐膽,變法圖強,終有一天行東出之志,一舉統一天下。


我最欣賞《大秦帝國》中秦王的一句話:

哪就滅了他六國吧!


大唐神都

第一 東方六國在諸侯國中國力強,發展基礎好,秦國國力弱。三晉、齊國、楚國都在春秋時就攢了家底子,秦國也只是在春秋時才站穩了腳跟,國土面積僅僅限於關中渭河沿岸。在陝西還有義渠、胡人、羌人的虎視眈眈,更別說稱霸中原了。

第二,東方諸侯國和周天子的關係更親密。當時,西周分封諸侯國時,燕國、齊國、衛國、晉國、魯國等諸侯國的國君和周天子都是非親既故。很多諸侯國都是姬姓掌權,正統性強。而秦國的祖先原本就是一群居無定所的小遊牧民族,秦人的先祖是給周王養馬才給了一個附庸地位,後來因為護駕周王有功才得到封地。本身起點就很低,而且在當時中原人看來,秦人就是一群野蠻人,被種族歧視了。

第三,秦國與東方六國相比確實太窮了。齊國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文明和諧。楚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晉國雖然分裂出三國,但三國都佔據著中原和河北這些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地區。最弱的韓國也是手工業發達,天下良弓勁弩皆出韓國。而秦國農業手工業商業各行各業的發展水平都不如東方六國。

第四,商鞅變法前秦軍戰鬥力並不出色。軍隊建設是國力的體現,秦國雖然不是小國,兵力不少,但軍隊裝備不好,軍糧不足,像騎兵戰車兵這些燒錢的軍種,因為國家財力有限,不能維持大規模的兵力規模。和吳起的魏武卒交戰就是例子,秦軍戰敗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武卒軍費充足,裝備和訓練水平高。除了財力問題外,軍隊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貴族掌兵,貴族把持國家官職,軍人立功不能得到提拔重用和生產資料(土地),所以軍隊作戰還是缺乏積極性。所以,在靠拳頭說話的時代,軍隊戰績不佳,確實不可能被瞧得起。

第五,東方六國普遍社會風氣較好,崇尚教化,諸子百家,百家爭鳴。而秦國人在商鞅變法前一盤散沙,因為脫胎於遊牧民族,性格剛烈魯莽,彼此之間好內鬥,目無法紀,不受禮制倫理道德的束縛,總之就是生活不文明和諧,人口素質低。而商鞅變法後,厲行法制,先給秦國人立規矩,明確做人做事的底線,強調作為公民的權利義務。結果秦國人勇於共戰怯於私鬥,社會風氣大為改觀。


那個蟲兒敢作聲

殖民地被馴化的農奴們,誰瞧不上秦你們也沒資格瞧不上。

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原是晉國貴族;

東周乃西周之後動遷;

鄭國是陝西老鄭人隨著周平王東遷;

按當時的地理燕國地處北方苦寒之地;

楚國也被描述為南蠻;

唯獨齊國似乎是有資格說秦,但是卻與秦同時稱東西二帝,互相承認平起平坐。其他諸侯卻都不敢稱帝。

問題來了,就算列國都笑話秦國,估計也是被秦打的又不敢還手發發牢騷,被打的人多了,牢騷也就多了。現在似乎就當真了。

其實就算秦不行讓人瞧不上,齊瞧不上秦,楚瞧不上秦,趙瞧不上秦,燕瞧不上秦都認了。但是我想殖民地的人民還是算了吧。戰國殖民地被壓迫人民是沒資格瞧不上秦人的秦國,最起碼人家秦國是同宗同族自己人當家做主啊。是不是?殖民地人民是沒資格瞧不上秦國的。



天道TD

這是哪個#@提的問題?

大秦能夠統一六國,說明六國根本不堪一擊,特別是#@省當時所在的鄭國,更是不費吹灰之力,一鼓而拿下。


當時的#@省鄭國聽說大秦要東進統一六國,聞風喪膽,逃難的逃難,投降的投降。攻打#@鄭國對大秦統一六國來說,是一次猛虎與小羊羔的戰役,只是一場熱身賽而已,#@省鄭國被大秦的鐵蹄踏過之地,寸草不生,民不聊生,那叫一個慘字。

所以說不是六國瞧不上大秦,而是不敢正眼看。秦人一聲吼,特別是#@河南省所在的鄭國,估計都要嚇得尿褲子。


蓋中蓋9527

西戎是對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總稱或泛稱,主要分佈在子午嶺以西的陝、甘、寧、青地區,涉及的種姓繁多,包括商周時的氐羌、姜戎、犬戎,東周時的陸渾戎、驪戎、義渠戎等等。

即使秦來自東方部落, 但長期生活在戎狄之地,也難免被當地人同化。

秦武王:“寡人生於西戎,此生得遊鞏洛,死亦足乎。”

司馬遷:“秦習於戎俗,非中國之屬。”




牧野鄉情

秦有西戎血統,屬於未開化的;所以這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就不入秦的原因之一。


三戶老人

再者陝甘地區本身就是戎狄之地,《國語.周語》記載:“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陝、甘一代。” 由於長期和西戎部族混居,所以被東部諸夏視為了西戎。

夏朝疆域圖

商朝疆域圖

西周疆域圖


陝西白水茅臺

都說來說去不入正題,人窮走哪都被瞧不起。這才是重點。秦地是周文王老家,秦人一部分隨周王朝逃難到洛陽,一部分退居山林,後來秦人打敗戎狄,合併戎狄。由於連年戰亂,秦人窮困,這就是被看不起的原因。而文化上,不好說,誰敢說周王朝腹地是未開化之地?天下皆尊周禮,因文化看不起秦,豈不是自己打臉。不就是窮嗎!繞來繞去的。現在還不一樣,窮人一樣走哪都低人一等。


null125233935

秦人和戎狄雜居,沾染了少數民族習氣。中原文明看來,不通禮儀當然就瞧不起。對他就是鄙視的。對於曾經也從核心文明走出去的秦人來說是是失落的。所以孝公才說:“六國卑秦,醜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